一萬億美元的蘋果能否避開「盛極必衰」的定律?

文 / 華商韜略 孔令娟

因為財報亮眼,蘋果公司股票近日一路高歌,當地時間8月2日報收於每股207.39美元,成為全球首家單個市場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公司。

一萬億美元的蘋果能否避開“盛極必衰”的定律?

但前車之鑑卻使得“一萬億蘋果”的前途堪憂。

2008年,諾基亞在全球市場佔據40%的江山,甚至因為賣出4.6億部帶有攝像頭的手機而成為“全球最大相機制造商”。這一年是諾基亞輝煌的頂點,但是危機已現。

前一年,蘋果推出了全觸屏智能手機iPhone,還將公司名稱從蘋果電腦公司改為蘋果公司;谷歌宣佈開發基於Linux平臺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並命名為Android。

但傲嬌、自滿的諾基亞沒有重視外界的改變,反倒是對於行業霸主的地位沾沾自喜。等到幡然醒悟時,諾基亞又受制於大企業通病,已無法迅速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趕超對手,最終只能兵敗如山倒。2013年,諾基亞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時,54.4億歐元的價格與其巔峰時期的2500億美元市值相差幾十倍。

這樣輝煌至極又轟然倒下的例子很多:柯達,一度佔據全球2/3的膠捲市場,擁有14.5萬名員工,2012年申請破產保護;雅虎,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聯網導航服務的網站,在全部搜索應用中曾佔約36%的份額,2016年以48億美元出售了核心資產;雷曼兄弟,1850年建立的全球頂級投行,總資產一度高達6390億美元,2008年申請破產保護……

管理大師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指出,一些看似完美的商業動作——對主流客戶所需、盈利能力最強的產品進行精準投資和技術研發——最終可能毀掉一家優秀的企業。

他分析了計算機、汽車、鋼鐵等多個行業的創新模式,發現企業如果過於注重客戶當下的需求,就會導致創新能力下降,從而無法開拓市場,常常與寶貴的機遇失之交臂。

其實,柯達、諾基亞、雅虎這些巨頭在行業改朝換代之前,都儲備了不少最領先的技術。

例如,柯達早在1975年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然而為了不讓其衝擊其主營的膠捲業務,竟雪藏了這一技術,並堅持固守傳統市場。直到2003年,柯達銷售利潤銳減百億美元,才下定決心全面進軍數碼產品,但為時已晚。此時,距離柯達發明第一臺數碼相機已經過去了28年。

諾基亞也是在2004年就開發出觸控技術,但它的成功經驗是:追求效率、嚴控成本。一支手機使用觸控面板成本至少增加10美元,對於年銷售4億支手機的諾基亞來說,這是一筆鉅款。結果它放棄的這項領先技術,成了iPhone後來發力的重點。

“帝國式的統治”讓這些巨無霸無法看清楚外界市場的脈動,臃腫、保守的管理讓他們在冰山面前又不能及時調頭,因此也就像泰坦尼克一樣避免不了沉沒。

同樣,看現在的蘋果。

一萬億美元的蘋果能否避開“盛極必衰”的定律?

近日公佈的截至6月底的第三財季財報中,蘋果銷售額增加17%,達532.7億美元;利潤大漲32%,達到115.2億美元,超過了華爾街分析師預期。這也是蘋果公司有史以來的財季最佳收入。

這是市場的表現,反觀產品的表現,蘋果出品還是精品,但喬布斯之後再無“偉大的產品”,去年竟然使用降頻這樣的手段來控制市場。

“福特曾說,你如果問用戶需要什麼,他們只會說更快的馬車,但真正滿足他們的卻是汽車。”這是喬布斯生前最愛引用的名言之一,他認為,公司必須由創新的產品來主導,而不是由市場或營銷來主導,那樣會導致公司失去前進的方向。但現在的蘋果卻正在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走的是那些倒下的巨頭走過的路。

2007年,第一代iPhone誕生;三年後,諾基亞直線下滑。

也許,新的“革命者”已經誕生。在“改朝換代”更加頻繁的今天,留給“一萬億蘋果”的緩衝時間還有多少呢?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