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區獲評省「無違建創建先進縣

2018-08-03 14:5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王恩興

路桥区获评省“无违建创建先进县

“轟隆”一聲巨響,幾臺挖掘機揮舞著鐵臂。2017年12月,桐嶼街道涼溪工業區內16萬多平方米的違建廠房被逐步拆除,拆除後的空地被規劃為安置小區。有違必拆、一拆到底,讓路橋區成為2017年全省“無違建創建先進縣(市、區)”之一。

2017年,全年拆除違法建築面積747.23萬平方米,完成了全年任務的467.02%。今年,我區又吹響了“基本無違建區”創建集結號,結合“五水共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工作,“拆改建”並舉,縱深推進各項工作。

集中攻堅 拆出新空間

2017年4月開展“兩路兩側”“四邊三化”整治,5月開展“藍色屋面”整治,6月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整治,7-10月開展“國土歷史違法用地清查處置”……翻開去年厚厚的工作臺賬,每月的拆違主題一目瞭然。

“去年,路橋區共組織‘集中拆違日’行動48次,突出每月拆違主題。”區“三改一拆”辦主任李文荷介紹,“我們還將‘創無’工作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開展場外拆解整治行動和鞋帽、箱包、印刷、草編、物流等五大區域性行業專項整治工作,以及國土歷史違法用地清查處置拆除行動。”

“拆”是為了更好地“建”,“破”是為了更好地“立”。

在航拍器的鏡頭下,建於上世紀80年代、佔地86畝的路南街道張李村工業園內,密密麻麻都是“藍色屋面”的臨時房,28家“低小散”企業聚集在該區塊內,一些通道甚至直接被違建堵住,成了“斷頭路”。2017年元旦,我區組織力量對該區塊的違建廠房進行集中拆除。

路南張李村工業園的拆違是我區突出重點,集中發力,不斷提速“創無”腳步的一個縮影。

去年,全區共5417宗涉案土地積案,執行到位3886宗,拆除到位2578宗。10個鎮(街道)中新橋鎮率先創成“無違建鎮”,路橋、路北、路南、峰江、橫街5個達到“基本無違建鎮(街道)”,桐嶼、螺洋、蓬街、金清4個達到“無違建先進鎮(街道)”。

科學規劃 建出高效益

新橋智能裝備產業孵化園的前身是有著15年曆史的老舊工業點——豐華工貿廠區,佔地12000多平方米。改造前,這裡是一個典型的“廠中廠”,有5家從事塑料製品和印刷的“低小散”企業。

去年,新橋鎮採取“拆”“清”“引”等多種手段,徹底拆除違建3200平方米,對區塊內5家高能耗、低產出、重汙染的企業進行清退,在此基礎上,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製造企業,打造智能製造產業孵化園。據悉,今年該孵化園年產值預計能達到1.5億元,稅收能達到800萬元。

此外,路橋區還以五大行業作為切入點,開展區域性行業領域整治,以點帶面提升全區鞋帽、箱包、印刷、草編、物流行業的安全水平。

走進螺洋街道上倪村工業園區一幢完成改造的廠房,生產、倉儲、辦公已實現分離安置,各功能區塊劃分得井井有條。去年10月,路橋區以上倪、永遠、車頭、岙王四村為重點區域,開展“四無”企業整治、民房內辦企業整治、鞋業安全生產整治和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治等四大專項整治行動,力求全面消除行業重大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隱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據瞭解,園區將實行物業化、封閉式管理,同時對園區生產企業流水線作業進行了優化。新建的園區委託村集體管理,再以返租企業的形式,鼓勵企業繼續生產。

以人為本 改出好風景

隨著“創無”的不斷深入推進,群眾的獲得感也越來越強。2013年之前,環中央山區塊是一片違法建築扎堆的重災區,違法建築45萬平方米,涉及企業113家,而現在的環中央山區塊搖身一變成為公園。

“光中央山體育公園區塊的違法建築共涉及6家企業,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不懈努力,我們完成了對該區塊的拆遷工作。”區“三改一拆”辦工作人員說。

中央山體育公園一期工程已經於去年建成,一開放就成為了市民休閒娛樂、綠色健身的好去處。桐嶼街道立新村村民陳先生,現在有一個習慣,每天早上都會到體育公園,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他笑著告訴記者:“在這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下,我整個人都充滿了朝氣。如果有一天不來,我還覺得缺少了什麼。”

在“創無”中,路橋區以人為本,凝聚了民心,贏得了支持。場外固廢拆解由於行業准入門檻低,拆解過程不規範,出現亂堆亂放佔用耕地和植被、露天焚燒影響空氣質量、清洗固廢對水體容易造成汙染等問題。去年,路橋區全域推進固廢專項整治,打出整治的“組合拳”,徹底清理固廢點位1342處,根除場外拆解頑疾,贏得了廣大群眾拍手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