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

在湖南怀化市,有两个叫洪江的地方,一个叫洪江市,另一个叫洪江管理区,简称洪江区。洪江管理区曾是原洪江市的城区。1997年,原洪江市和黔阳县合并成立新的县级洪江市之后,新洪江市政府驻地设到了离原洪江市城区20多公里的黔城镇。原洪江市的城区后来改为了由地级怀化市直管的洪江管理区,但不是一级政府,地位有点尴尬。如果当年将新洪江市命名为黔阳市或黔城市,也就用不着如此费劲来解释“洪江”这个地名了。

历史上的湘西南商业重镇洪江,自然是指现在的洪江管理区。虽然它已被边缘化,但见证它辉煌经历的洪江古商城,至今仍在。

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位于湘西南沅水和巫水交汇处,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时期。因其“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特殊地位,曾经“商贾云集,货财辐凑,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故而“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洪江古商城现保存有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古建筑380余栋,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明清商业建筑群,人称江南古民居建筑典范、《清明上河图》活版本、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2006年,洪江古商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江古商城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闻名于世。特别是桐油产业,堪称洪江的命脉,故洪江又称“桐油之都”。洪江桐油产业的形成,源于江西商帮的进入。清代洪江的油号,大部分是江西商人创办的。江西商人从西南油桐产区收购桐籽,在洪江进行榨炼,然后用木船将桐油运送到常德,在常德转火轮运至武汉,再改江轮运至镇江、上海。当时各大油号都在镇江和上海设有分支机构,负责桐油的销售。桐油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民用物资,还是军需工业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出口量也很大。因而从清代到民国,洪江油号的生意一直十分火爆。

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长江实行封锁禁运,洪江桐油产业也深受其害,桐油大量积压。

如果只是战争影响,洪江桐油产业或许在战后还有复苏的机会。可是,1939年一桩人为制造的惊天冤案,彻底摧毁了洪江桐油产业,也整垮了洪江这座古商城。

1939年初,洪江八大油号之一的徐荣昌油号镇江分号的管事邓子英,得知江浙一带桐油缺货,价格暴涨。便写信给总部,建议将积压在常德的桐油运往镇江销售。没想到这封信被洪江邮检所的特工人员截获。驻洪江的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谭自侯得到报告后,认为大发横财的机会来了,企图敲诈勒索洪江各大油号。

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

当时洪江最大的油号有徐荣昌、杨恒源、庆元丰、刘同庆、萧恒庆、恒庆德、新昌、永兴隆等八家。谭自侯给八大油号的老板发请帖,邀请他们到司令部赴宴。饭桌上,谭自侯说有人向沦陷区偷运桐油,你们要自查一下有没有参与。由于各油号根本没有运油到镇江去的计划,也就没当回事。过了几天,谭自侯又把他们叫来,宣布他们“运油资敌”,如果每家愿意出两万银元抵罪,则可免于追究。八大油号当然不服,拒绝出钱。谭自侯于是将他们全部软禁起来。

八大油号的老板集体失踪,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很快,“运油资敌”的特大新闻传得沸沸扬扬。谭自侯见事情被搞大,担心上司追查其隐瞒案子不报的责任,只好将案子上报到芷江宪兵司令部。宪兵司令谷正伦,也想借此机会大捞一把,明知没有事实依据,仍将此案定性为“经济汉奸罪”,目的是恐吓八大油号的老板,逼他们出钱。谷正伦还下令封锁消息,不准外传。

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

但这事还是被香港《大公报》报道出来了,并惊动了国民政府最高当局。重庆方面电令谷正伦,立即将案犯押赴重庆审讯。八大油号老板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官府当成了罪犯。

老板们被逼入了绝境,不得不舍财保命。八大油号于是凑了20余万大洋,四处打点,多方求告。因八大油号老板均系江西人,他们又请出江西籍国大代表王冠英和重庆卫戍总司令刘峙出面斡旋。关系打通后,又电召徐荣昌油号镇江分号管事邓子英,让他从上海绕道香港,再飞到重庆,把相关账簿凭证呈交重庆司法机关审核。最后,司法机关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结案。

虽然八大油号老板最后得以无罪获释,可经历近一年的折腾,个个心力交瘁,纷纷停业撤资,洪江桐油产业元气大伤。从此,洪江古商城由盛向衰,逐渐归于沉寂。一桩“莫须有”的冤案,竟然整垮了一座城,实在令人唏嘘。

洪江古商城:一桩“莫须有”冤案整垮了桐油之都

(洪江古商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