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这两天,把孩子送进夏令营

自己空下来的时候,就去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是美国的三大博物馆之一

在展馆的二楼,有大批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

其中,也有“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文森特·梵高的作品

一查日期,正好

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推送


【今日由头】

1890年7月27日

梵高“开枪自杀”

1

1890年7月27日的傍晚,文森特·梵高脚步有些踉跄地回到了奥威尔小镇。

他是午后带着他的全套画画的工具,离开自己暂住的拉乌尔旅馆,出去写生的。旅馆和镇上的人都对此习以为常,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孤僻的画家卖出去什么画,但他似乎也不在乎,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梵高这次回来后的样子有点奇怪:在明显已经炎热的夏日傍晚,他却将自己的外套纽扣都紧紧扣起,而且手捂着腹部,一瘸一拐。

进了拉乌尔旅店,梵高也没和人打招呼,直接上了阁楼,钻进了他自己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房间。

出于谨慎,店老板拉乌尔跟上了楼,也进了梵高的房间,发现他蜷缩在自己的床上,表情非常痛苦。

看到店老板走进来,梵高掀起了自己的衬衫——在肋骨旁,有一个很小的弹孔。

“我弄伤了自己。”他说。

医生和警察随后都赶到了旅店。

医生发现,那颗射入梵高体内的子弹并没有穿透他的身体,而是留在了脊柱附近。

而警察则关心这是不是一起谋杀案,所以他问梵高:“你是不是想要自杀?”

梵高回答:“我想是这样的。”

梵高一生关系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得到消息后,很快从巴黎赶了过来。在床前,提奥向哥哥保证一定要救活他。

但梵高对自己挚爱的弟弟说:

“痛苦便是人生。”

据说那是梵高留在这个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7月30日,在痛苦挣扎了30多个小时之后,梵高离开了人世。

终年37岁。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自画像(1887年),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2

这是梵高之死最通行的一个版本。

事实上,这个版本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梵高从旅店老板拉乌尔那里借了一把左轮手枪说是要赶走麦田的乌鸦,然后来到了镇外的一片麦田。在麦田里,他放下了随身携带的画具,举枪对着自己腹部开了一枪。这一枪没有击中心脏,却让他失去了意识。等他再醒来时已是黄昏,在无法找到那把手枪的情况下,他只能自己再蹒跚着回到旅店,寻求援助。

在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那本著名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中,这一幕自杀的场景得到了文学上的升华:

“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再加上1956年好莱坞同名改编影片《渴望生活》的上映 ,梵高这一悲剧但又震撼人性的人生结局,深深打动了千万人的心。

很多人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其他的结局比这更符合大家的想象了。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天才但孤僻,甚至有精神疾病的梵高。

3

关于梵高的故事,大家当然已经很熟悉了。

梵高并不算漫长的一生,大概有这样几个点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个,是他生前贫困潦倒,死后享尽哀荣。

梵高其实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富家女。但是,长大成人后的梵高似乎辜负了家庭对他的期待,在做过牧师和艺术品经纪人之后,最终选择做职业画家的他却就此陷入贫困。梵高一辈子只卖出过一幅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完全是靠他最亲爱的弟弟接济——梵高给他的弟弟写过600多封信,其中相当一部分只有一个诉求:“请务必再寄些钱来。”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过的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当时售价是400法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美元

然而,就在梵高去世之后,他遗留下来的画作却大受好评,导致价格一路飙升。梵高的多幅画作均曾进入过世界最名贵的十大画作排行,他的画成了艺术和天价的代名词。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1890年6月,梵高为自己的治疗医生加歇大夫画了一张肖像画。100年后的1990年,这幅《加歇医生》的肖像画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3分钟之内就被日本人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走,创下了有史以来最贵艺术品的纪录。这个纪录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

当时全世界最贵的十幅名画,五幅都是梵高的。

另一个,是他起步虽晚,但天赋异禀。

梵高的画画天赋并不是从童年就开始展露的。

严格说起来,直到梵高去世,他正式投身艺术创作大概也就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一个标准“半路出家”的画家。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刚学画后不久的作品:《海边的渔夫》。人脸肯定因为画坏了而被抹去了。陈丹青非常喜欢这幅画。

1885年,已有小成的梵高画了一幅画:《吃土豆的人》。这应该是他早期作品中比较出挑的一幅。画完这幅画后,他自信地将画寄给了弟弟,而作为艺术商人的弟弟在看了画之后没有太多表示,只是给了哥哥一个建议:“来巴黎吧!”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吃土豆的人》

于是,在1886年,34岁的梵高就到了巴黎。

巴黎各种艺术潮流给从乡下来的梵高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而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印象派”。

还记得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中运用色彩的技法吗?到了巴黎之后,梵高的画就变成了这样: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的《播种者》

而在最早,梵高临摹米勒的《播种者》,是这样的画风: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左边是米勒的《播种者》,右边是梵高的临摹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经常自己提起的一幅作品《阿尔勒的卧室》。这是他自己的卧室,简单的布置通过色彩的渲染,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梵高的画风开始大变,色彩明亮,涂抹浓厚,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范。

还有一个,自然就是他性格孤僻,精神异常。

梵高作为家中的长子(哥哥夭折),其实还是颇受宠爱和期待的。但是,梵高的性格却始终无法处理好这样的压力,最终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乃至精神上的失常(梵高的生平故事限于篇幅,本文不加以展开)。

关于他精神失常最有名的故事,无疑就是他与惺惺相惜的朋友高更争吵之后,一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将它打包后送给了一个妓女。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关于梵高割耳的原因,还有几个版本,有说他自画时嫌自己耳朵不好看才割掉的,也有说他接到弟弟提奥要结婚的信之后愤怒之下割掉的。但不论如何,看到这幅画于割掉耳朵后一个月的自画像,相信梵高自己的心态已经趋于平静

梵高曾经两次精神崩溃被送入医院治疗,而对于一名艺术家而言,公众更愿意相信,精神和情绪上的波动,更有利于他们创造出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作品。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1890年6月,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进医院疗养期间,创作了这幅代表作之一:《星月夜》。此时离他去世只有一个月时间了

所以,纵观梵高的一生,很多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自杀,可能是他唯一的归宿。

而事实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一点,那就是梵高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传教者,其实是一直反对自杀的——他一直都表示,自杀是“道德上的懦夫行为”和“不诚实的人的行为”。

等等,那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梵高真的是死于自杀吗?

4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梵高“自杀”的那一天——1890年7月27日。

关于梵高自杀的那个说法,其实存在一系列的疑点:

首先,经医生鉴定,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的,而不是从很近的地方开的——那梵高是如何做到自杀的?

其次,警察之后去了梵高所说的那片麦田,所有的画具,包括那把手枪,都没有找到——如果是自杀,那些东西都应该在。

第三,警察在询问梵高是否自杀时,他一直含糊其辞:“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自杀的”——似乎想掩饰什么。

第四,至少有两个目击证人证实,当初看到梵高去的是夏彭瓦尔村——那与梵高说自己自杀的麦田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

第五,梵高没有留下遗书,且就在他“自杀”前不久写给弟弟的信里,还描述了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和规划——他不像是一个要自杀的人。

那么,面对这些疑点,梵高真的是自杀的吗?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的画作《麦田里的乌鸦》。这幅画画于1890年7月,就是在他结束生命的那个月。整个画面虽然由金黄和蓝色两个主色调构成,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所以曾一度被传为他自杀前画的最后一幅画作。

5

梵高有可能是死于他杀。

这是由史蒂文·奈菲与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合著的《梵高传》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1956年,在好莱坞电影《渴望生活》上映的同一年,一位名叫雷内·萨克里顿的82岁的法国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他说,在他16岁的时候,就生活在奥威尔小镇,并且认识一个奇怪的画家——梵高。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可能是梵高作品中最早被大众熟知的作品:《花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这幅画在1987年就拍出了3950万美元的价格——还是日本人收购,现收藏于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梵高一生对日本的浮世绘非常痴迷,而日本人也对梵高的画有极强的收藏欲

雷内是一位富有的药剂师的儿子,衣食无忧。根据他的回忆,他是通过他18岁的哥哥加斯顿认识梵高的——因为加斯顿也喜欢画画,且梵高认为他意识超前。

与哥哥不同,雷内比较喜欢恶作剧。他会将盐放进梵高的咖啡里,会将蛇放进梵高的颜料盒里,还会在梵高的画笔上涂抹红辣椒——因为梵高在画画沉思时,经常会用舌头去舔笔。

尽管如此,梵高还是和兄弟俩保持着往来。一方面,是梵高喜欢和哥哥加斯顿讨论艺术,另一方面,兄弟俩会经常为梵高的酒吧账单买单。

而在雷内的回忆中,一个重要细节就是,他曾经从旅店老板拉乌尔手里买过一把破旧的点38口径的手枪,并且一直带在身上。

关于1890年7月27日这一天发生的事,雷内暗示,是梵高从他的包里偷走了那把手枪。这个说法与旅店老板拉乌尔的叙述矛盾,因为老板说是梵高向他借的手枪。而且,这和雷内之后的叙述也有矛盾:他说他与那个装枪的帆布袋形影不离,但又说他后来到了诺曼底,才发现自己的手枪没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梵高中枪的那一天,加斯顿和雷内兄弟就离开了小镇,远走高飞。

为此,《梵高传》中作出了一种推断假设:

在7月27日的那个下午,外出写生的梵高在去夏彭瓦尔村的路上(那条路正好经过他和雷内兄弟经常相聚的酒吧),碰到了雷内和他的小伙伴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双方起了争执——也有可能是又一次恶作剧,但这一次似乎玩笑开大了,雷内的那把手枪击中了梵高。

惊慌的梵高捂住伤口,一瘸一拐地回到了酒店,而同样惶恐的兄弟俩,收起了梵高的画具,包括那把手枪,就此远走高飞。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前面所说的五大“疑点”,都可以完美解释。

除了还有一点似乎说不过去:

梵高为什么后来坚持对警察说自己是自杀?

梵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

梵高的《鸢尾花》,画于1889年,他离世的前一年。1988年,该画以5300万美元的价格被拍卖

6

最有可能的原因,还是梵高的性格。

一方面,与其说当时梵高是与兄弟俩达成了某项约定,倒不如说梵高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性格——他希望能够保护着兄弟俩不要遭到麻烦。这也是他当时向警察强调“不要指控任何人”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梵高自己的求死之心。

这和梵高反对自杀的态度并不矛盾。梵高曾自己写过一句话:

“我不会特意寻死,不过一旦死亡降临,我也不会逃避。”

对于37岁的梵高来说,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痛苦,事业上的不顺,以及挚爱的弟弟的结婚,多重打击之下,如果忽然有了一个可以不用自杀而获得解脱的机会,梵高是否能真的抗拒?

当然,一切的一切,只是推断。不过就像梵高的自杀说法一样——一切的来源只有他自己的说法,没有任何人证,也没有任何物证。

除非有时光机器,不然很难再弄清梵高当时究竟是怎样遭受那一枪的。

不过有一点还是比较清楚的:

对于公众而言,自杀对于梵高留给后世的光环而言,无疑更耀眼。

【馒头说】

我曾在读者见面会上说过一个例子,大意是:

有时候,一些人心目中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他应该清贫,如果坐拥豪宅游艇,手握价值数亿元的专利,那肯定就失去了很多味道;其次他最好有些怪癖,比如吃饭只吃单数的米粒,住酒店的房间号必须能被3整除;如果他能愤世嫉俗,离群索居,最后孤独而死,后人却从他的遗留手稿中发现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大发明,那简直就是完美了。

我们的大众传媒其实也摸透了公众的心理和需求,在报道和塑造典型人物的时候,也尽可能往这些方向靠拢,哪怕加上一点点想象或渲染。

不光科学家,艺术家其实也是。

梵高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例子:才华横溢,穷困潦倒,孤僻抑郁,自杀而死。

那么多年来,梵高已是一个为艺术赴汤,为梦想蹈火,为真理献身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自杀”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哪怕,这个故事结局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我个人看来,那个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版本,或许比自杀来得更曲折,更能彰显梵高的性格——当然,这也只能停留在推断的层面上了。

其实,若论是贫穷或是生活艰难,梵高在历史上都不是最值得一写的那个艺术家,但他在一直遭人白眼和冷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最让人动容的。

没错,我们其实都知道,就梵高的一生际遇和他的才华而言,已经不需要再加上一个“自杀”来为自己的一生故事增加砝码了。

英剧《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梵高被带着穿越到了2010年的巴黎,奥赛美术馆。他被带到了一间展厅,惊讶地发现在里面展出的,全是自己的作品。

然后,他从馆长的口中,听到了后世对自己的评价:

“我认为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在任何时期,都绝对是最知名,最伟大,最受景仰的画家。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的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和壮丽,他前无古人,或许也后无来者。”

那一刻,生前从来没有受到过肯定的梵高,哭得像一个孩子。

那一刻,坐在屏幕前的我,也泪流满面。


推荐一本书,就是文中提到的《梵高传》,本文关于梵高可能死于他杀的论断,就是这本书提出的。

这本书的作者 史蒂芬·奈菲 和 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这本书,他们组织了8位研究者和18位翻译者,依托梵高博物馆档案和学术研究,取材数千封书信和海量文献,写了十多年。光是为此书做的注释就多达2.8万条,打印出来要出超过5000页,只能放到互联网上。

再推荐一部电影,应该有不少人看过了,就是《至爱梵高》。

这部电影,动用了来自15个国家的125位画师,根据梵高的120幅原作再加上演员表演拍摄成的853个镜头,创作了1000多幅手绘油画,并让每一幅层层变化着,加工成为65000帧画面,最终以每秒12帧的播放速率,成就一部90分钟的连贯故事——说的,就是探寻梵高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