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媒正娶、八擡大轎的毛福梅,蔣介石卻說:這是我母親的義女!

蔣介石的髮妻毛福梅一生只有一個子嗣,那就是蔣家二代蔣經國,而後者也是蔣介石的一生唯一所出。

1927年與蔣介石辦理離婚手續後,作為鄉下女子的毛福梅一直居住在奉化溪口的蔣家老宅。此刻,蔣經國正在蘇聯,一時音訊全無,毛氏之痛苦,可想而知。

好在十年後(1937年3月),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蔣經國帶著妻子芬娜(即蔣方良)和一對兒女回到中國。

消息傳來,毛福梅真是喜出望外,感覺苦日子總算熬到頭了!

蔣經國回到溪口後,毛福梅堅持要給兒子、媳婦補辦婚禮。

、最終,蔣介石也拗不過他,只得讓蔣經國穿上長袍馬褂、芬娜戴上鳳冠霞帔,在蔣家老宅舉行隆重的拜堂儀式。

據說,蔣經國與芬娜行三拜九叩的大禮時,毛福梅與蔣介石並排坐在太師椅上,接受兒子、媳婦的叩拜。

明媒正娶、八抬大轎的毛福梅,蔣介石卻說:這是我母親的義女!

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後與母親合影

1939年12月12日,日本戰機大舉轟炸蔣介石的故居奉化溪口,毛福梅因躲避不及而被倒塌的圍牆砸死。

蔣介石接報後,即以特急電報通知時在贛州的蔣經國,令其迅速返回故里處理後事。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毛福梅的後事按“秘不發喪”、“從儉從簡”、“從速安葬”三個原則辦理,國事家事如此,蔣經國亦無可奈何。

事實上,生母的意外遇難,令蔣經國十分哀痛。早在少年時代,蔣經國即察覺父母感情並不融洽,赴蘇期間更是直接仳離。對此,他也只能壓抑心中,莫以名狀。

在蘇聯呆了13年後,蔣經國與母親的相聚不過數月,即前往江西任職。值此大難之際,蔣經國對母親不免有著深深的悲慟與無盡的遺憾。

1941年春,日軍多次侵擾奉化,蔣家墳墓亦遭蹂躪。據故鄉來人報告,日軍拆毀了毛福梅的墳墓,而後棺槨也遭賊人掘開,這讓蔣經國為之驚駭悲憤而又坐立不安。

明媒正娶、八抬大轎的毛福梅,蔣介石卻說:這是我母親的義女!

蔣介石與其母、毛福梅及年幼的蔣經國合影

然而,在報告蔣介石後,後者卻以消息未經證實而阻止其回鄉。

毛福梅最初下葬於摩訶殿北隅,因為戰事紛亂,遭此劫難後也只能草草收斂。

1947年冬,蔣經國為母親重新補辦了安葬儀式。其之前書寫的“以血洗血”石碑因被日軍搗毀,後由奉化縣黨部書記王恩本重新摹寫了一碑(現存於溪口文昌閣小洋房內)。

然後,毛福梅的墓碑和墓誌銘卻讓蔣經國很傷腦筋。考慮到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因素,蔣經國最初擬的是“蔣子經國生母之墓”,但吳稚暉(蔣介石委託其審核)閱後認為:

“生母習慣指妾,不可用。不用蔣母毛太夫人以志特殊。毛太夫人,實為蔣經國之顯妣也”。接著,吳稚暉親擬了“顯妣毛太夫人之墓”八個大字代替。

吳稚暉認為,“凡子女以母氏為太夫人”,不用“蔣”字可避免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矛盾,但毛福梅畢竟是蔣介石明媒正娶的元配發妻,如不用“顯妣”二字,對蔣經國未免太不公道。

明媒正娶、八抬大轎的毛福梅,蔣介石卻說:這是我母親的義女!

然而,交蔣介石審定時,最終由蔣改為了“顯妣毛太君之墓”。

由此可見,蔣介石認為以“夫人”稱呼毛福梅似有不妥,恐造成宋美齡之不快。“太君”者,四品官之母皆可稱也。

至於將毛福梅生前事略編入蔣氏家譜,最初也蔣經國接洽吳稚暉並由後者一手包辦。按蔣介石的指示,毛福梅被寫成:

“配毛氏,民國十年出為慈庵王太夫人義女。”

由此,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一下子就變成了其祖母的義女,髮妻也成了所謂的“義姊”! 對此,蔣經國想必也是百味雜陳、無以名狀吧。

1949年後,蔣氏父子離開大陸走避臺灣,此後再未返回過奉化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