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的《入阵曲》在中土失传后,为何在日本成为传世名曲?

历史穿越大剧《兰陵王》中,北齐传奇英雄兰陵王(冯绍峰饰)为保大齐江山而金戈铁马,出生入死,但正如古话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震主,祸必随之。”

就在“邙山之战”的第二年,北齐后主高纬某次与兰陵王谈起这场战事时,颇有人情味地说了句:“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兰陵王听到皇弟如此关心自己的安危,激动之余便回了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意思是,都是自家兄弟,为了家族大业,奋不顾身也是应该。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北齐皇帝们是出了奇的荒淫狠毒。兰陵王的话原本是表亲近、表忠心,孰料因言获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原来,在心胸狭窄的后主看来,家事即国事,北齐是我高纬的,兰陵王手握兵权,建有大功,对“家事”过于热心,是否有“取我而代之”的意图?

由此,史书上记了这么一笔:“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兰陵王的《入阵曲》在中土失传后,为何在日本成为传世名曲?

事后,兰陵王也感到了后主高纬的不快,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贪财去祸,以此显示自己并无大志。

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为官定阳时大肆收取贿赂,部属相愿问他:“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兰陵王避而不答。相愿说:“难道是因为芒山大捷,害怕自己功高盖主而被皇上猜忌,想以此自污吗?”

兰陵王郝然答道:“然。”

相愿大笑:“朝廷若忌王,贪污受贿岂能坐视不管,这不但避不了祸,反而是速祸之道。”

兰陵王听后大恐,毕恭毕敬地请教有何办法。

相愿说:“王之前建有功勋,如今又有大捷,威名远扬,要想避祸,只能称病在家,不再参预国事。”

听了相愿的话后,兰陵王称病不出,有时甚至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

兰陵王的《入阵曲》在中土失传后,为何在日本成为传世名曲?

数年后,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说:“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言外之意,恨不能打肿脸去冒充病人。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人前来看望皇兄,同时送来一瓶毒酒。

兰陵王见后悲愤已极,他对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郑妃亦大恐慌,说:“会不会是一场误会,能不能去求见皇上一次?”

兰陵王叹息一声,自知无用:一年前,曾与自己一道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同样无辜被诱入宫,后被弓弦残忍勒死。

万念俱灰之下,兰陵王将鸩酒一饮而尽,并对郑妃惨笑道:“天颜何由可见!”

兰陵王死前,命烧掉所有债券,这似乎说明他并非真正贪财,而不过以此去祸。

作为北齐末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兰陵王的遇害也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结束。

4年后,北周灭齐,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兰陵王事后,倒是其创作的《入阵曲》得以流传后世。据《旧唐书》记载: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诞生于“邙山大捷”之后,作为军队武乐,此曲风格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并伴有吟唱和简单戏剧表演,是中古文艺代表性作品之一。

兰陵王的《入阵曲》在中土失传后,为何在日本成为传世名曲?

不久,《兰陵王入阵曲》很快在民间流传,并隋朝时被列入宫庭舞曲。入唐后,唐玄宗李隆基以为“非正声”,下诏禁演。

之后,《兰陵王入阵曲》渐褪去武曲本色而演变为“软舞”,南宋时又变为乐府曲牌名,称《兰陵王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土日渐失传而传入日本,日本举行赛马节会、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甚至宫中重大活动包括天皇即位在内,都会表演此曲。

日本奈良“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即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

近年,电视剧《兰陵王》的片头曲即五月天乐团演唱的《入阵曲》。不过,此《入阵曲》非兰陵王时的《入阵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