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墓地,后被炸毁,尸体没有腐烂,口袋内有张纸条写着四个字


汪精卫墓地原址位于现在的“观梅轩”,图为汪精卫夫妇。

观梅轩东西长约十六米,分为三间,东西两间凸出部分各设一个南、北进口。亭子四周围有砖砌栏杆。整座亭子为混合结构,顶覆蓝色琉璃瓦,黄墙红柱,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

为了避免游人将亭子与汪精卫坟墓联想到一起,同时给游人助兴,当时具体负责汪墓地表改造的沈鹏飞等人,根据梅花典故以及吴大帝孙权的史迹,为亭子的南北入口拟定了两个额名和两副檐联,经孙科审阅批准后,书于亭上。

这是被炸毁前的汪精卫墓地,陈璧君生怕日后有人毁坟鞭尸,特地要伪政府用五吨碎钢掺和在混凝土里,浇灌在墓壳上,想以此防人盗墓,保住其夫的全尸,不至受辱。

不过后来工兵爆破后,发现了汪精卫的楠木棺材,等揭开棺盖,见汪精卫的尸体上面覆盖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尸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系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黑斑点。由于入棺时使用过防腐剂,所以整个尸体尚保持完整,并没有腐烂。并且在汪精卫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三寸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四“魂兮归来”,这有着招魂的含义。


汪精卫墓内竟然没有一点随葬品,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图为汪精卫墓地牌坊的遗迹。

转眼间数十年风雨过去,汪墓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几段水泥残桩,还有一座当年的“祭堂”,改为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办公用房,如果不是知情人指点,游人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曾上演过一出历史的闹剧。这是汪精卫的跪像,放在这里的水泥平台上,面朝着中山陵祭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