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写手还是书法家?专家评说曾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的刘文华

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展厅时代的中国书法,催生了一批以书法家自居的写手,而这一大批写手却浑然不知,可谓哀莫大焉。刘文华先生无疑是这个数目可观的写手队伍的一员。

关于写手,笔者有专文论及,大概意思是一般书写者相当于唱歌群体中的歌手,而只有综合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称之为书法家,一如歌手达到一定水平方可称之为歌唱家。歌唱家需要具备的修养显然要高于歌手,书法家亦然。书法家与写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书法家得具备文化与书写实践双重修养,而且这种文化绝非单纯的书法文化,而是整个中国文化。

书法写手有几个鲜明标志,一是生平简介是一长串入展、获奖成绩单(当然是中国书协的展览);其次是他们的著作是几本个人书法作品集,好一点的是几本关于临摹创作的技法类教材,而绝无学术专著;三是罗列一些理事、委员、客座教授之类的名头(如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四是此类写手书房中的书大多是字帖和作品集之类。以此对号入座,误判率大概不会大于万分之一。

写手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一如歌手有其存在的市场。但与歌手不同,当代书坛,写手很少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写手,而歌手一般都知道自己是个歌手。

是写手还是书法家?专家评说曾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的刘文华

图1 刘文华 全国第三届中青展作品(1990年)

刘文华先生是展厅时代成长起来的书法人,其专攻一体,书有专擅,以隶书名扬书坛。因为主攻一体,我们已经不好说刘文华主攻的是哪一家了。但无论是1990年全国第三届中青展的作品(图1),还是近来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其隶书作品均是杂糅诸家的风格类型。全国第三届中青展作品以简书与汉碑相互结合,线条圆润,用笔沉着,将碑的质感与简的意趣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除了落款行书写得松散、不够成熟外,隶书确实达到了一定水平。

与之相反,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作品,落款行书行笔老到、结构紧凑,而正文部分则失去了先前的稳重与沉着。应该知道,隶书的极则是汉隶,汉隶的极致则是平正、质朴、大气,而刘文华为了追求笔趣,与大多数当代写手一样,不惜以牺牲汉隶的根本精神为代价,追求小情趣,抛弃大格局,可谓舍本而逐末。全国第三届中青展作品吸收了篆书、行书的一些成分,这对丰富笔画比较简单的隶书无疑都是可取的方法。而过多追求趣味,将隶书的端严雄强给消解掉,委实是因小失大。这个问题存在于整个当代书坛,说明了一代人的浅薄与无知。

隶书最宜入手,也最难深入。刘文华所以难以摆脱写手的身份,并非技巧问题,而是见识问题。生活在和平时代,提高见识的方法无疑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

是写手还是书法家?专家评说曾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的刘文华

图2 刘文华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文华在历届全国展、中青展上入展与获奖的作品多为隶书,故在当代书坛上,如果从书体角度来研判一个书家的成就,显然,他是隶书中的高手。

他的隶书当是汉隶为基、广涉博取的结果,既端严整肃、厚重沉雄,又婀娜多姿、轻松自然,在总体上呈现正大气象。刘文华在广泛临摹汉代碑刻的基础上,掺以篆书笔法,在几十年的临习与创作中,他坚守中锋用笔的规则,每一个点画均以圆净之形出之。尽管汉隶在其成熟期形成了所谓的典型笔法——蚕头雁尾,但在他的笔下,多以篆书的藏头护尾来表现,有意泯却了许多横画主笔或捺画收笔的波挑与锋颖,以简净、含茹、蕴藉的用笔,将隶书的笔势悄然省去,承接篆法之古意,实为妙手难得。

他在结字上,以方整为基本构形,四周紧密而中宫疏朗,尤其是横画在布排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破其均匀,使内在空白呈现大疏大密的机趣;表面看来,他的线条简直,但其在些微的粗细之变中,不仅有笔势走向的多维变化,亦有内在轻重提按的交替互参,时或上大下小的形体构造,也增加了字势的古拙之趣,或许他在《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中也窥得了隶楷的某种变化的逻辑,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比较前后(全国第三届中青展、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两件作品,前者用笔轻灵,篆书笔法似乎更加突出,或许是受篆书笔意所引导,使其结字也略显拘谨,缺乏收放自如之气;后者用笔坚劲,趋于老辣,笔势虽敛犹纵,字势虽呈四维紧抱,而尽显内在张力。

是写手还是书法家?专家评说曾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的刘文华

从理论上讲,确有书家“逆水行舟”似的“退步”,而实际情形依然是在进步的,只是有的进步明显,有的较为隐晦罢了。单就刘文华的这两件作品看,或许会有人以为后者不一定超越前者,但岁月积淀的“老”,在其笔法体势之中是能被感知的,尽管刘文华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隶书作品并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准也罢!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为什么刘文华先生的隶书在书法展览中会成为一种现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展览获奖是加入中国书协的条件之一,而刘文华先生曾是该中心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多次担任国展评委,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是写手还是书法家?专家评说曾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任的刘文华

笔者曾临习王羲之《远宦帖》,但久久不能似帖,后来用书法势理论分析,发现其笔法势因素、字法势因素、章法势因素的应用极为丰富,特别是“折纸书”笔法势因素的存在,如果不知其理,几乎不能有所得,后观当代书家临习之作,能神形兼备者尚无一人。由此可以想象刘文华先生的这类隶书风格能够为书家短期内学到,使之在国展中尽快入展甚至获奖的原因,就是这种隶书中的“技术含量”相对较少,容易上手。细细分析也的确如此,特别是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如隶书的代表笔法“蚕头燕尾”几乎不见踪影、如作品的收笔笔法几乎雷同,这和《石门颂》《莱子侯刻石》的隶书风格亦不相同。

《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看来要达到“通会之际”需要一个“人书俱老”的过程,这个“老”不单是年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