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两级法院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以来审理毒品案件的基本情况

6月25日下午,市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以来六盘水市两级法院审理毒品案件的基本情况,发布会邀请了中国网、多彩贵州网、贵州都市报、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等11家媒体参加。

六盘水市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两级法院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以来审理毒品案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毒品犯罪案件的蔓延,不但直接影响了六盘水市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诱发各种犯罪。全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推进平安凉都建设,深入开展“三年禁毒人民战争”、“三个严打”等专项行动,依法严惩毒品、“两抢一盗”等严重刑事犯罪,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全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审理毒品案件的基本情况

2012年至2018年5月,六盘水市两级法院共审理各类刑事案件18078件,其中毒品案件4496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4.87%。2012年度,共审理刑事案件2841件,其中毒品案件536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8.87%;2013年度,共审理刑事案件2556件,其中毒品案件564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2.07%;2014年度,共审理刑事案件3045件,其中毒品案件757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4.86%;2015年度,共审理刑事案件3364件,其中毒品案件1015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30.17%;2016年度,共审理刑事案件2893件,其中毒品案件739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5.54%;2017年度,共审理刑事案件2729件,其中毒品案件634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3.23%;2018年1至5月,共审理刑事案件1391件,其中毒品案件262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8.83%。

二、毒品案件的特点

(一)毒品案件数量从逐年上升转为逐向下降。六盘水市两级法院审理的毒品案件数2013年比2012年增加28件,上升5.22个百分点;2014年比2013年增加193件,上升34.22个百分点;2015年比2014年增加258件,上升34.08个百分点;2016年比2015年减少276件,下降27.19个百分点;2017年比2016年减少105件,下降14.21个百分点;2018年1至5月份共审理毒品犯罪案件262件。说明“三年禁毒人民战争”、“三个严打”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好战果。

(二)涉案罪名较为集中,出现多样化趋势。2012年至2018年5月两级法院审理的毒品案件,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罪共4377件,占毒品案件总数的97.35%,毒品案件罪名主要集中在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罪名上。近年来还出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等罪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三)零包贩毒突出。由于零包贩毒目标小,便于携带,交易过程不易引起注意和怀疑,迅速交易后容易逃避罪责,就算被抓住后被判处的刑罚也比较轻,这种方式的贩毒越来越猖獗。六盘水市破获的毒品案件中,零包贩毒案件4496件,占毒品案件总数的79.60%。

(四)大要案件增多,共同犯罪案件较为突出。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年1至5月审结的13件一审毒品案件,最高刑全部为无期徒刑以上直至死刑,一案一人的案件共5件,占审结案件数的38.46%;2人以上共同犯罪案件8件,占审结案件数的61.54%,大案要案增多,共同犯罪案件较为突出。

(五)毒品来源地及案件高发地区较为集中。六盘水市查获的毒贩,毒品主要来源于云南省、广东省、缅甸国等国家和地区,六盘水市盘州市、钟山区是毒品交易最为活跃的两个区县。

(六)毒品类型以海洛因为主,新型毒品不断增多。传统毒品海洛因具有成瘾性强、吸食快、精神刺激异常、贩卖后获利大等特性,因而成为吸毒者和贩卖者吸食、贩卖的主要毒品类型;而冰毒、麻古、摇头丸、开心水等新型毒品具有兴奋或致幻作用,符合部分吸毒者追求刺激、快感、过瘾、提神等需求,且戒断症状不明显,具有较大的欺骗性等特点,加上新型毒品成本低、易制作、易吸食,使之成为贩毒人员的新庞,导致新型毒品犯罪不断增多。

(七)毒品犯罪主体较为特殊。毒品犯罪的主体以无业青壮年居多,女性和未成年人占一定比例,累犯、再犯前科人员多,以贩养吸的情况突出。

三、毒品犯罪高发的原因

(一)追求高额利润是毒品犯罪的主要诱因。毒品犯罪本质上是一种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特种经济犯罪,由于六盘水市与云南省、广东省区及缅甸国的毒品存在巨大的交易价格差和我市的毒品消费市场源源不断的需求,为非法获取暴利,毒品犯罪分子把走私、贩卖、运输毒品作为捷径,不惜以生命、自由为赌注,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二)收入的巨大差别性是毒品犯罪的经济动因。调查和统计结果反映出毒品犯罪的被告人基本为农民或者城镇无业人员,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绝大部分仅为初中以下文化,这些人员缺乏正当的谋生技能,很难获取工作机会,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又不愿从事脏、累、工资低的临时性工作,在毒品犯罪高额利润或者高额“工资”的引诱下,常常为毒贩所利用参与毒品犯罪。同时,无业人员又是毒品滥用群体中的主要成分,为了维持吸毒的巨大消费,往往也会主动参与毒品犯罪,以贩养吸,或者为谋求经济来源维持生计或满足其享乐而参与实施毒品犯罪。

(三)毒品的强烈成瘾性是毒品犯罪的心理动因。毒品具有强烈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就很难戒掉,复吸率非常高,可谓“一日吸毒,终生难戒”。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一些人会感到心理压力大,进而出现头痛、失眠等情况,有的毒品犯罪分子趁机散布吸毒可治头痛、失眠,可减肥等谣言,致使一些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知不觉加入了吸毒人员行列。有的人由于遭遇失业、失恋、离婚等婚姻家庭及事业方面的挫折,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内心苦闷焦虑,在绝望之中开始接触毒品,希望借助毒品缓解心理压力、寻求精神解脱、规避烦恼。吸毒人员为了满足毒瘾和高昂的毒品消费开支,利欲熏心,不得不走上以贩养吸的道路,导致恶性循环。贩毒人员因为有了犯罪前科,往往会遭到家人及社会的嫌弃,有的人从监狱出来后,因脱离社会时间过长,不具备谋生能力,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极易融入原来毒品犯罪的圈子,重操旧业。

(四)区位优势突出是六盘水毒品犯罪高发的外在原因。六盘水市位于川、滇、黔、桂结合区域中部,是“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株六复线、盘西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六沾复线等。以沪昆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GZ65号国道主干线、水盘公路、盘白公路为主干,县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2014年,六盘水市综合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照机场建成通航;六六高速建成通车,六盘水市成为贵州省第二个县县通高速的市州。交通的便利性为六盘水市毒品犯罪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内外毒品犯罪分子可以选择通过铁路、公路等多种方式的交通运输线贩出贩入毒品。贵阳、六盘水等大中城市,既是单路单向贩运毒品的起点和终点,又是多路多向贩运毒品相互配合的中转站。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六盘水成为省外毒品渗透省内的重要集散地。

(五)经济的快速发展潜在刺激了六盘水市新型毒品犯罪的形成和传统毒品犯罪区域的扩大。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第三大城市,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城镇化的加速,在提高六盘水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使本市新型毒品消费市场逐渐形成,新型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毒品犯罪的发展,两者形成了互动式的恶性循环。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六盘水市城乡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六盘水市区内的吸贩毒现象很快辐射到其他区县,遍布城乡的毒品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促使毒品犯罪由城区向郊区和乡镇蔓延,进而导致六盘水市毒品犯罪案件绝对数量逐年增加。

四、具体做法

一是高度重视,制定方案。市法院党组高度重视打击毒品犯罪工作,成立了“三年禁毒人民战争”、“三个严打”等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分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刑三庭全体干警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刑三庭,由刑三庭庭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刑三庭内勤担任联络员。根据省高院、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研究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行动重点、目标任务、组织领导、行动步骤、工作措施及工作要求,进行责任分解,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见成效。

二是快审快判,确保质量。我市毒品案件逐年大幅度上升,市法院克服人员少,案件多的困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工作,严格依法办案,用好用足法律武器,快审快结毒品案件和其他案件。切实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努力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对于毒品死刑案件,始终坚持庭前、庭后和上审判委员会讨论前认真进行合议的“三合议”制度,确保毒品死刑案件的质量。

三是打中有重,统筹兼顾。毒品犯罪重点打击毒枭、职业犯罪、再犯、累犯、主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害性大、危害严重的毒品犯罪分子,以及具有将毒品走私入境,多次、大量或者向多人贩卖,诱使多人吸毒,武装掩护、暴力抗拒检查、拘留或者逮捕,或者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等情节的犯罪分子,对其中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与此同时,还兼顾依法审判其他各类刑事案件,全面配合专项行动的顺利开展。

四是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横向方面,市法院加强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打防结合、多措并举,形成打击合力。纵向方面,市法院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基层法院开展的专项行动适时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对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使全市两级法院形成对毒品违法犯罪分子的严打之势。

五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市法院在官方网站开辟专项行动专栏,宣传在专项行动中取得的战果以及行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对专项行动的宣传力度。同时,在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双微”自媒体,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打击毒品犯罪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此外,选取重大典型案例进行微博直播、网络直播、或邀请广大市民旁听庭审等方式,充分发挥以案释法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