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前些天,与一位家长聊起关于她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来。

“我女儿,不知道是懒还是没天赋,学习钢琴都好几年了,还没考过八级,唉……”

“那孩子本身喜欢练琴吗?”我问。

“一开始还喜欢,后来总逼着她考级,慢慢地热情就淡下来了,现在是一练琴就烦。”

“您觉得孩子学钢琴的意义,或者说需求是什么?”

“考级啊,我还指望着她成为钢琴大师呢。”家长半开玩笑说。

艺术教育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如今,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艺术培训班,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艺术教育作为一个产品来说,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终极需求。这个终极需求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生存方面的需求

生存需求是艺术教育中最表面化的需求,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所能看到并追寻的。

比如说,孩子数学考得好,奥赛考得好,上了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吃饱穿暖,薪水优厚,能更好地谋生存,成为了别人家的小孩,这就是生存方面的需求。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成为“钢琴大师”,功成名就,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也许有人要说,这个生存需求太“俗”,但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产品,都不能忽略谋生,谋生是教育最基础的内涵。

艺术教育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第二个层次,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获得了一点点进步,都会高兴一个礼拜,或者高兴一个月。这就叫做成就感。

艺术教育者需要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真正接触到自己喜爱的艺术知识、技能,而不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也不是去向同学炫耀。当孩子从内心爱上一门艺术,并不断取得理想的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快乐,相应的,学校的续课率就会很高。

艺术教育如何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呢?就拿学习钢琴来说,枯燥的指法练习对年龄尚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兴趣,这时就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钢琴练习曲,因为孩子学钢琴就是为了能像老师或钢琴家那样弹奏动听的乐曲,所以,一旦他学会了一首练习曲,他会感到自己也能“弹钢琴”了,会从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即成就感。老师在此时就要鼓励和表扬孩子,受到激励的孩子信心也会由此建立起来。

艺术教育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终极层次,幸福感。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

有物质条件,未必能感受幸福。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与艺术,二者犹如鸟之两翼。如果不从小重视孩子感性意识发展的话,你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

艺术教育使孩子拥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对世界的了解主要是情感上的认知,艺术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提供给孩子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孩子们在发挥自身特殊创造力的同时,获得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认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此提高幸福感。

艺术教育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艺术教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感呢?我们要从幸福的三个维度来说:

它的第一个维度是间歇性。什么意思呢?今天我给你一块巧克力,你觉得很好吃,隔一月我再给你一块巧克力,你也吃着觉得很幸福,如果我每天都给你一块巧克力,你就没有那么快乐了。

第二个维度叫做强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强度太高让人无法承受,太低没感觉。所以艺术教育产品需要对学习者给予适度的刺激,要带给他们这种间歇性的终极强度的快感。

第三个维度是长时间的持续发生。比如钢琴,为什么要设那么多级?设一级不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孩子在某一项艺术技能的学习中,经过长时间的研习,不断取得进步与突破,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