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你教孩子打破思維定勢了嗎?

如何連接A點與B點?這看起來是一道“弱智”的題目,但在河南濮陽的一節四年級的思維課堂上,它是貫穿整堂課的內容。

連接A點和B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一條直線連接兩點,這也是每個人都能夠想到的,當老師第一次提出問題的時候,孩子們給出的方法也都是如此,只不過有些孩子用了實線,有些孩子用了虛線。

此時,我們發現:孩子們思維不出意外地出現了定勢:把A和B想成了純粹的點,“連接”就是用“線條”。這是侷限在了“數學”的抽象思維,而忽略了生動形象的現實世界。

老師第二次的提問則讓全班的孩子進入了一個想象的空間:你能否用六種方式將A和B連接起來,我們來比一下誰的更有創意?10分鐘過後,老師收到了千奇百怪的答案。比如以下這位:

「精選」你教孩子打破思維定勢了嗎?

這個孩子在短短十分鐘之內想出了6種不同的答案:1.直線 2. 土星光環上的兩點 3. 一朵花的兩個花瓣 4. 爸爸和媽媽牽著“我”5. 一棵樹的兩個樹杈 6. 兩隻狗搶一根骨頭。

這個孩子的思考就比較“抽象”,都是一些字母和符號。

「精選」你教孩子打破思維定勢了嗎?

在學生介紹完自己的作品後,老師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新穎的作品。同學們發現:A點和B點其實並不是數學的“點”,而可以替代為更任何的物品,如:麵包上的芝麻、眼鏡的兩個鏡片、魚缸裡的兩條魚、宇宙中的兩顆星星……

「精選」你教孩子打破思維定勢了嗎?

這時,老師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發散思維,讓全班孩子將A和B想象成是兩個人,讓他們來描述兩個人之間可能是如何建立聯繫的。

孩子們的發言依然很踴躍:

“A和B是朋友,友誼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

“A是B的媽媽,血緣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

“A是演員,B是導演,拍戲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

……

最後,老師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對於如何連接A和B, 我們為何會有那麼多的想法?

有孩子回答:“因為我們突破了思維定勢,就會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當然,“思維定勢”這個詞是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老師就已經展示給孩子的。

此時,老師已經引導孩子進入了元認知領域。元認知是個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通俗點說,即孩子能夠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強化了自己面對一件事物要突破定勢,多進行發散性思考的認知。

回望我們自身的教育經歷,在從小學階段開始,大多數的思維訓練都以邏輯思維訓練為主,但實際上,發散性思維這類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同樣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學者吉爾福特的研究理論表明:與人的創造力有密切相關的是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其轉換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發散性加工或轉化的地方,都表明發生了創造性思維。”

由此可見,發散思維的培養是創造思維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發散思維的培養應圍繞下面三種技能進行。

1、 流暢性

指在短時間內表達出的不同觀點和設想的連貫性。事實上,事物的表現形式只是用來展示事物性質的方式,而事物的性質則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

例如,同樣對於飢餓,嬰兒通常用哭來表現;而能說話的孩子則會通過語言向父母表示自己的飢餓;成人則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忍受飢餓。

培養孩子的思維速度,可讓孩子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概念,列舉較多的解決問題方案,探索較多的可能性。例如,請孩子至少運用其他三種形式來表現下面的內容:笑、月亮、衛生紙。

2、 靈活性

指從多方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靈活程度。應培養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靈活考慮問題的良好品質。

3、 獨創性

指產生與眾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父母可以有意培養孩子大膽突破常規、敢於創新的創造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有步驟地擴大思路,讓孩子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訓練和培養孩子發散思維的目的。

對於教師和家長而言,要想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可以採用如下一些方式:

1、一般方法

材料發散法——以某個物品儘可能多的“材料”,以其為發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

功能發散法——從某事物的功能出發,構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結構發散法——以某事物的結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

形態發散法——以事物的形態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

組合發散法——以某事物為發散點,儘可能多地把它與別的事物進行組合成新事物。

方法發散法——以某種方法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因果發散法——以某個事物發展的結果為發散點,推測出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測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2、假設推測法

假設的問題不論是任意選取的,還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應當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是暫時不可能的或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對象和狀態。

由假設推測法得出的觀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實際的、荒謬的、不可行的,這並不重要。

3、集體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不僅需要用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大腦,有時候還需要用上我們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集體發散思維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們常常戲稱的“諸葛亮會”。在設計方面,我們通常要採用的“頭腦風暴”,每個不論可能性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說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認同,而且被採納,最後總結出結論。這個方法就叫做“頭腦風暴”。

思維定勢存在於每個人的頭腦中,如果從小就引導孩子適時地去衝破思維定勢,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他們在未來也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