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扬州在中国城市排第几?

故乡广安


扬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排名,很多答友已经说得很好,不必多谈。

且说说关于扬州的几个容易误解或相对偏冷的内容。

1、扬州不在“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的不是扬州大家比较了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笔下: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所以所谓的下扬州,包含了当有权有势的扬州刺史的意思,而殷芸是南朝梁人,这个故事的背景却是三国时期,此时扬州刺史就是扬州刺史部的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历来常由重臣领之,因而成为白日梦中“富贵”这个选项里“贵”的象征。

此时的扬州是一大片地区的代称,不是指现代和后来的扬州(广陵)——事实上,当时广陵根本不属于扬州而属于徐州(并非指现在的徐州市),如果仅仅局限指其治所所在,扬州指的也是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其实,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属于南朝,而广陵属于北朝的吴州,(后来和今天的)扬州也就是广陵当时根本不在扬州的大概念之内。

开皇九年(589),隋朝统一南方后,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直到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新的唐朝朝廷才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的广陵,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才形成了名义和实际的基本重合和统一。

本题涉及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扬州在中国城市排第几此后才有进一步探讨的意义。

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比较复杂,既可以代表广陵,也可以代表整个扬州地区(约略等同于江南),诗无达诂,不妨不那么较真。这且不表。

2、“扬一益二”的真正原因

后人解释“扬一益二”是说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相对下降,长江流域经济地位相对上升。长江流域以扬州,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两个繁盛的商业城市为中心,逐步跻身于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单纯论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和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元和郡县志》记载:

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新唐书 高骈传》记载:扬州雄富冠天下。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解释了这一情况的原因: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这种和行政权利有关的原因当然重要,或许有利于扬州超越益州,但不足以使得扬州超越长安、洛阳,能够让扬州达到这个高度,还在于它是唐朝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地理节点。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道程及郡国志》(又称《道里邦国志》,《省道记》)记载当时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有四大港:龙编(今越南河内东,是交州和交趾郡治所)、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扬州。

惟其如此,扬州才能达到号称天下第一(仅指经济角度而言)的城市地位。

今日的扬州当然随着近现代时代的变迁,不是一线甚至二线城市,但波斯庄等地名,依然体现着曾经的辉煌的一个侧面。


谈古论金


自古四川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扬州在历史上也负有盛名。典型的说法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扬州出美女等等。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现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广大地域。扬州专指现今的城市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历史上扬州府的管辖的区域仍然很大,曾经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

扬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古邗城遗址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好。以后扬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向东南方延伸扩张。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到隋炀帝时,为了沟通漕运,方便军事运输,开凿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大运河,扬州城也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楚怀王改“邗”为“广陵”。据说当时扬州蜀岗上多为的丘陵,楚怀王取该地“广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广陵命名之。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


扬州在历史上与吴是有很深渊源的。汉封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刘濞的领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就是吴。

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逐步发展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为唐代扬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扬州之名开始专指称这座城市。唐代扬州城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称子城,也称牙城,即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各级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唐末的战乱,又使扬州城满目疮痍。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故城的东南隅另筑新城,称“周小城”。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先后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在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声誉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扬州古运河边上的普哈丁墓园,见证了宋代扬州城的对外交流发展史。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线。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当时扬州的兵荒马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率宋室残余南迁至扬州,驻跸州治,历时1年零3个月。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清代及民国时期,袭用明代新、旧两城。


清初扬州经济再一次兴盛,是因为当时扬州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盐供给基地。古代两淮盐业生产基地分别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并随着海岸逐渐东移,但盐业的流转中心一直在扬州,清初极盛时期,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扬州盐商推动了扬州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发展。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各类技艺得到了用武之地,诸如园林建筑、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及著名的扬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长。社会的需求、资金的支持、工匠技艺的切磋,使得扬州形成了以休闲消费为目的,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市民文化。扬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平原城市,每逢战乱,特别容易招致毁灭性的灾难,这在一些文学作品有着令人感慨的叙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着触目惊心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使这座本来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广陵城十年之间二罹兵祸,城摧垣颓,瓦砾衰草,离乱荒凉。南朝文学家鲍照来到时,这座名城已经荒芜得目不忍睹。他写了一篇感慨广陵盛衰变化的抒情短赋《芜城赋》,谴责了统治者的屠城暴行,广陵从此有了“芜城”的别号。南宋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扬州,扬州城受到严重破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的衰败相比,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坏。公元1645年4月,清将多铎以十万兵马围困扬州城,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率领军民死守城池,多铎破城之后悍然下令血洗扬州。据当时僧人记载的《焚尸符》统计,扬州屠城的死难者达80万之众。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这是满清入关后对征服地区第一次有组织的大屠杀。晚清时《扬州十日记》通常与邹容的《革命军》一道刊行,为辛亥革命进行了舆论准备。


扬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所受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当时太平军曾三克扬州,分别为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扬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离;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扬州,三月十三日撤离;咸丰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撤离。经过这三战,扬州人口锐减。曹树基指出:“以甘泉县为例,该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数为66.6万, 光绪七年(1881年)减少为 24.0万(注:光绪《甘泉县志》卷四。)。将时间定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县的人口损失率高达72.5%。”


多次毁城使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地面建筑多已不存。以扬州园林为例,唐代诗人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园林多是宅”句,明清时亦有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的说法。但史书记载的那些扬州历史名园在建国时已大多荒废,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园林只有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个园和何园。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己斋论史


在古代,扬州的知名度确实很高,



,古代诗词歌赋成了富传扬州的一种另类方式,真的可以说深入人心,尤其唐代,是繁华都市,况且,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在唐代说第一也不为过,



随着历史变迁,世事变幻,扬州则不如往日繁华,



但园林式的古城风貌,而且是全国有名的旅游城市,



他属地级市,也只能算是二三线城市,



但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排在古城中线还是没问题的。


烟花三月醉红尘


一、隋朝,老三

扬州在历史上的名字曾经称作邗、广陵、江都、南兖州、吴州等,是隋文帝正式定下的“扬州”这个名字。隋炀帝曾经镇守扬州十年,他即位后,几乎在心理上把扬州当自己的都城,动不动就从长安跑到扬州,兴建宫殿、修造运河,甚至最后还死在了扬州,可见扬州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在隋朝,一线城市有三个,分别是长安、洛阳、扬州。把扬州列为三甲,是因为隋朝时间较短,缺乏经济体量统计,但无论从皇帝喜好程度,再到城市规模,扬州具备了进入三甲的资格

二、唐朝,老三

放在唐代,我认为当时城市排名应该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

长安洛阳自不必说,人家是“双京”,地位远非地方城市可比。但要是说起非首都城市的繁华程度,题目中所说的“扬一益二”正是说的唐代,扬州排在前面,益是现在的成都。

三、北宋,老三

北宋的城市排名,我认为应该是开封、洛阳、扬州、苏州、临安

东京和洛阳身为“两京”,城市规模最大,论其经济规模,北宋时期经济中心持续南移,扬州在北宋时期承担着重要功能——它是当时东南财赋转运地;苏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临安当时已有了五六十万人口的规模,仁宗称叹其为“东南第一州”。

四、元朝,老五

到了元朝,大都、杭州、泉州、松江、扬州可以排在前五位置。

五、明朝,老四

明朝的四大一线城市顺序应该是顺天、应天、苏州、扬州。苏州发力,开始赶超扬州。这四大一线城市都有百万以上的人口规模。

清朝前期,扬州发生了值得让后人刻骨铭心的“扬州十日”大屠杀事件,城市人口和经济自此遭遇毁灭性打击,后期虽然清政府有意化解安抚,但从此到民国,扬州再也不具备了进入一线城市的实力。


历来现实


扬州是一座通史式繁华的名城,现列举历代“一线城市”,若有疏漏,敬请斧正。

商代:

殷、朝歌(鹤壁)、亳(商丘)。

周代:

亳(商丘)、邯郸、临淄(淄博)、大梁、郢都(荆州)、咸阳、寿春、新郑。

春秋:

洛邑(洛阳)、临淄(淄博)、郢都(荆州)、姑苏(苏州)。

战国:

临淄(淄博)、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新郑、曲阜、洛阳、成都。

秦代:

咸阳、宛、临淄(淄博)、洛阳。

西汉:

长安(西安)、成都、洛阳、广陵(扬州)、彭城(徐州)、长沙、宛城(南阳)、番禺(广州)、邯郸、临淄(淄博)、长沙。

东汉:

洛阳、长安(西安)、邺城、成都、南郑、广陵(扬州)、彭城(徐州)、荆州、长沙、宛城(南阳)、许昌、荆州、襄阳。

三国:

洛阳、许昌、建康(南京)、成都、长安(西安);荆州、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

西晋:

长安(西安)、邺城(安阳)、洛阳、建康(南京)、成都、广陵(扬州)

东晋:

建康(南京)、

广陵(扬州)、长安(西安)、荆州、成都。

南北朝:

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安阳)、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

隋代:

大兴(长安)、洛阳、江都(扬州)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五代:

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

北宋:

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

南宋:

临安(杭州)、重庆、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成都。

元代:

大都(北京)、成都、杭州、泉州、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成都。

明代: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明州(宁波)、福州、成都、广州。

清代:

北京、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

民国:

北平(北京)、南京、重庆、上海、天津、沈阳、济南、武汉、广州、哈尔滨。

现代: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扬州梦


成都: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两座都是古代的烟花之城。 江南扬州要雅一些,我们成都要俗一些。但是现在成都人从来不会和扬州对比,因为现在所有城市都雷同。成都把精力放在和重庆这个同门兄弟上,经常互撕,看不懂哪有那么大仇哦


雷疯199918570


扬州天下九州之一,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历史悠久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

扬州开始繁荣兴盛的时候应该是隋唐以后,当时由于北方连年的战乱,早已经残破不已,人们为了远离北方的战乱,大量的人们逃去南方。南方的经济由于人口带来的红利,高速发展,扬州就这样发展起来,这是第一次发展时期。

而第二次发展时期是在明清以后。明清时期的扬州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伦敦、香港。

综上所述,扬州在古代历史地位很高,应该是仅次于京城,在各大王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今天有些小事


扬、益是九州名,是大区概念。如果成都能代表益的话,扬州则代表不了古九州的扬州,它古称邗,兴起要到隋开运河,因运河与长江便利到极盛。是否第一要查数据了。古诗文多含混,北宋前北地为重,人物指点东南混用扬州指代,或为城市,或指东南地区。


苏靖淮1


扬州,古称 广陵、

江都

维扬

,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是 江苏省地级市,地处

江苏

中部、 长江与

京杭大运河

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 扬一益二、 淮南第一州、 月亮城 。 扬州是 江苏

长江经济带

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山歌小妹


提问就有毛病,古代的扬州是一个城市吗?那是一个地区概念,整个华夏分为九州,扬州取其一。

所以说不要把今天的扬州市等同于古代的扬州。

今天的扬州市属于古代的扬州中的一小部分,只不过继承了其名而已。古代的扬州是一个大州,今天的扬州是市,一个地级市。概念先搞搞清,今天的扬州市不多做评论,什么样自己百度百科都能查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