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廣州抉擇與行動」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召開

6月27日,由廣州市社科聯與暨南大學聯合主辦,暨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聯合承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廣州抉擇與行動”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經濟學院舉行。會議旨在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特點及趨勢,研究廣州如何順應和引領創新發展趨勢,構建以創新為驅動力的經濟發展新機制,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搭建學術交流和政策研討平臺。廣州市社科聯副主席郭德焱、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夏泉、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出席並致辭。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主持會議。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發育最為成熟的城市群之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承擔著核心節點功能,有望率先步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行列。而廣州作為灣區核心城市,承擔著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引領創新發展的歷史重任。

郭德焱在致辭中表示,廣州市社科聯對智庫建設十分關注。今年3月30日,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為了創新智庫建設,聯合廣州市六家社科聯重點研究基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該智庫中兩個基地設立在暨南大學。廣州市社科聯希望通過重點智庫建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高水平智庫成果的產生。

夏泉表示,暨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於去年年底經廣州市社科聯的批准成立,這是對暨南大學港澳研究的肯定和鼓勵。港澳經濟研究是暨南大學經濟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學科特色,有長期的學術積澱和傳統,也是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在港澳經濟研究領域,經過幾代學人的辛勤耕耘、傳承學術薪火,暨南大學已經確定了在廣東乃至在全國的這個學科領域的地位,為國家、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決策和建議。希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及陸續開展的學術活動,能夠進一步促進暨南大學在未來再創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廣州抉擇與行動”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召開

(會議現場)

劉金山介紹了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在粵港澳合作與發展方面的悠久歷史傳統和深厚底蘊。1980年代初期成立了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該所的專家學者在香港迴歸、澳門迴歸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工作,為粵港澳臺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決策諮詢,體現了服務中央和地方的能力。新時代整個經濟社會轉型,範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新的理念、需要新的行動,尤其需要重點研究廣州如何培育、形成並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極群落。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石敏俊教授認為灣區經濟的興起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港口周圍城市產生了抱團取暖的需求。其核心內涵就是空間一體化、區域尺度的市場一體化,包括消除市場分割和貿易壁壘、實現要素流動和商品流動的自由化。廣州市政府研究室李文新副主任認為,廣州關鍵要在科技創新、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下功夫,比較現實的做法就是加強跟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儘快將廣州科技創新發展的弱勢項目提升上去。

暨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覃成林教授認為,國家出臺的系列促進科技創新政策在執行層面出現了值得高度重視的“毛細血管堵塞”現象。主要表現在科研經費使用管理越來越細,科研績效考核制度不合理,人才評價制度有缺陷,學術交流手續繁瑣等。其結果是挫傷科研人員的熱情,消磨其創新鬥志;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降低科研效率;助長短期行為、投機行為等,最終障礙了創新。因此,他建議廣州採取建立科研誠信體系,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制度,改革科研項目管理和成果評價制度,賦予科研人員在科研計劃制定和執行、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的自主權,改革人才評價制度,面向科研機構和人員的稅收激勵政策等措施,爭取在疏通創新“機體”“毛細血管”方面走在前列,釋放創新發展的巨大潛力。該中心副主任程玉鴻提出,廣州未來應結合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及省會城市的功能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提升優勢部門質量和專業化水平基礎上,重視並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分工合作,以便更好的發揮輻射、引領和帶動作用。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聯辦培訓調研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市政府、廣州市社科院、廣州大學、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等20多位專家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尤其是廣州的創新發展各抒己見,充分交流與研討,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本次圓桌會議是今年廣州市社科聯主辦的第五屆廣州學術季的重點研討議題之一,整個學術季持續三個月,4-6月,總共7大系列、88場活動。學術季重點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其中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主題進行研討就有六場,本次活動是六場重點研討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