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爲什麼要直觀心性?

好,那麼怎麼找出原點,怎麼安住再產生調伏呢?

我們看第二點,天台宗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法門,最能夠代表天台教觀的——觀心法門。我們看這個“觀心法門”的內涵。
淨界法師:為什麼要直觀心性?

《法華玄義》雲:“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

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在整個別教的思想當中,它的所觀境是觀法,他把三諦的法觀了以後,用這個法來對治妄想。但是圓教認為這個思想是不好的,空假中三觀它的意思就是,你要直觀你一念心性,先把妄想撥開來,看到你一念心性的本質,然後再去修法,所以它直觀一念心性。
​那麼為什麼要直觀心性?他就解釋它的道理。智者大師解釋,因為“心即實相”。中道的實相,你不必再去找一個法把它套上心性,你的心性本來就是中道實相。既然你的心性本來就是實相,它就是三諦理,那你應該怎麼辦呢?“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你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就是念念地隨順,你這個因地就已經成就了,一開始叫作隨順真如,等到你觀成以後叫作顯現真如,你真如的功德就全部顯現出來。所以若因若果,不離一心。就是說,你因地觀的是一念心,果地它的功德也是一念心顯現。所以你整個修行的平臺,因果是相符合的,因地心、果地覺是相符的。以觀一念心性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

觀心的好處就是惡覺不起。諸位!妄想它敢活動,它只能在你迷惑顛倒的時候活動,在你仁者心動、向外攀緣的時候它才敢活動。所有的煩惱一定在黑暗中活動,沒有一個煩惱敢在光明中活動,沒有妄想敢在光明中活動。所以,妄想之所以對你產生影響,就是你自己起顛倒了——心隨妄轉。我覺得一個妄想煩惱會傷害你,你自己要負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因為你自己要跟它走嘛。所以你一旦覺悟以後——不迷、不取、不動。

諸位!妄想是虛妄的,它是你人生經驗的一種虛妄的想象,所有的妄想都是過去式。欸,事情過了,你的內心怎麼沒有過呢?因為你自己打妄想,又捏造一個東西出來,因為你不想讓這個事情過去,你想透過回憶去找到過去的感覺。所以,所有的妄想都是過去式,本來是覓之了不可得。但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讓它過去,所以我們希望它在心中留下回憶,就創造一個妄想來保存這個感受,這叫妄想。

也就是說,妄想本來就沒有的,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既然它是你捏造出來的,是一個虛妄的本質,那只有一種情況對你有效,就是你起顛倒了。你起顛倒了,它才能夠傷害你;你一旦打開眼睛,生起覺照,它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只要不隨妄轉,它自己就消失掉了。所以“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或者是一相或者多相的妄想,都能夠自動地轉化——“是名觀心。”


所以,它這個觀心就是喚醒你的本性,就是禪宗一句話——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你不能再睡覺了!你一天到晚讓這個妄想的賊跑來跑去的,你這個主人老在裡面睡覺不行呀。主人一醒,所有的賊就不敢進來了。

在《圓覺經》裡面講一個四句偈,就是說,怎麼觀心就能夠惡覺不起呢?它說“知妄即離,離妄即覺,覺而不動,並無次第”。按照圓教的思想,離開妄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知”。你知道它是妄想,就表示你這個人是在清醒狀態,這個妄想就離開你了——“知妄即離”;離開妄想,你的覺性,清淨的覺性就顯現了——“知妄即離,離妄即覺” 。覺性一生起的時候,你的心就如如不動,這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前後次第,當下一念具足。

當然,這個指的是比較輕微的妄想;如果重的妄想,我們也不妨對治。但是即便對治,也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一念心性去對治。它的意思就是說,一般的妄想其實不需要對治,你只要保持覺照,不迷、不取、不動,它自己就消失掉了,這個是最高明的處理妄想的方法。就是印光大師說的兩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保持覺照,你看它生、看它滅,它就走了;但是你要跟它攀緣,那事情就沒完沒了,那這個妄想就變成煩惱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