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唐山人被稱爲「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在那個年代,他的戲,是平民百姓飯裡的鹽,苦裡的甜,含淚的笑,苦難中的慰藉。

他用家鄉戲“評古論今、警示後人”。40年藝術生涯裡,留給世界120多部戲,用心血書寫了一個評劇時代,被後人譽為“戲聖”“東方莎士比亞”

他,就是評劇主要創始人成兆才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唐山博物館 戲聖成兆才塑像

1909年4月22日,熱鬧喧囂的唐山小山兒,南廠工人資助的唐山第一座營業性劇場永盛茶園隆重開業。

用小品中白雲大媽的話說,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既然經營 “什樣雜耍、改良雜劇”,開業首演就得拿出點真玩意,茶園老闆王鳳亭,請來了剛在永平府(盧龍)唱紅的慶春平腔班。

時值農曆三月初三,唐山天氣晴暖,正如《花為媒》裡唱的:“桃花兒豔,李花兒濃,杏花茂盛,撲人面的楊花飛滿城”。

從小山兒西下坡的永盛茶園,一眼可以看到開平煤礦轉動的天輪,聽到不遠處京奉鐵路蒸汽機車汽笛聲聲。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壁畫中的永盛茶園

跟農村“撂地”“跑棚”演出不同,這回是在正八經“戲園子”。觀眾不再是土裡刨食兒的農民,而是唐山士紳和產業工人。工人從煤礦、南廠趕來,有的甚至還沒洗淨臉上煤灰,但一個個眼神裡,寫滿對文化娛樂的渴求。

這讓後臺一個大個子既激動又忐忑,他就是36歲的成兆才,慶春班總指導。面對這麼大個陣仗,他感慨萬千……

7年前,成兆才和其他蓮花落藝人,被直隸總督楊子祥斥為有傷風化,逐出了天津。很長一段時間裡,陰影在他內心揮之不去,文化自信幾乎降到了冰點。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唐山博物館雕塑再現蓮花落藝人演出場景

評劇起源於冀東蓮花落。那時候,落子被稱為“乞戲”,唱落子是“漂行”,文人雅士眼裡粗鄙不堪,鄉間禮俗也不受待見。

回家鄉後,落魄的成兆才幫燒鍋釀酒,給地主扛活,還擺攤賣過蓋簾、香料。如果就此認命沉淪,也許灤州集市上不過多了個吆喝十三香的老呔兒。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落魄回鄉的成兆才

幸運的是,他遇上了一幫志同道合的老鄉。

蓮花落藝人任連會是成兆才藝術引路人,他精通戲文戲理,善寫曲目,堪稱評劇墾荒者。大兒子任善慶,是評劇第一位鼓師;二兒子任善豐,以藝名“月明珠”著稱於世,是評劇旦角唱腔創新者,後來成兆才戲班當仁不讓的男一號。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唐山博物館 任氏兄弟照片

1908年秋天,成兆才、任連會和一群藝人齊聚灤州東吳家坨,他們改蓮花落為“平腔”,完成了評劇第一次改革。

隨後組建慶春班,在冀東永平府一炮打響。

是往大里幹,謀求更大發展空間,還是退守鄉間,老實做落子藝人?

永盛茶園的出現,讓他們看到希望。此時,開平煤礦已建礦30個年頭,礦工超萬人,唐山初具城鎮雛形,成兆才掂量出這塊市場的分量。

執掌永盛茶園的王鳳亭,慧眼識珠,認準慶春班能成大事。

於是,20多人的慶春班從永平移師唐山,籌備永盛茶園開市首演。無論是成兆才,還是王鳳亭,都把寶押在這場演出上,成敗在此一役。

改良的落子贏得了滿場喝彩,叫好聲不斷。

兩人懸著的心總算結結實實落了地,他們知道,這條路子走對了!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們之間開始了長達20年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合作。

4月22日這一天,被後人視為評劇的生日。

戲曲是農耕文化產物,中國300多個地方戲,都是從田間地頭誕生的。可評劇卻是個例外,它的搖籃在唐山這座新興工業城鎮。

從1909年到1914年,慶春班坐鎮永盛茶園,在唐山連演數年,如日中天。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唐山博物館 成兆才及評劇形成介紹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小山兒永盛茶園外貌

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作為草根藝術家,他吹拉彈唱,生旦淨醜,“四面通透”。在唐山,他借鑑京劇表演程式,發展角色行當,大膽啟用11歲的月明珠挑大樑。同時刪掉落子中“酸”“色”“俗”內容。他對蓮花落進行徹底改革,組建樂隊,用上板胡、橫笛、笙、嗩吶,從梆子戲中汲取營養,變“平腔”為“平腔梆子戲”。

唐山產業工人是慶春班鐵桿粉絲,他們的興趣愛好影響著成兆才的創作,而永盛茶園也成為新生劇種的實驗田和陣地。

在這裡,成兆才遇到了知音,找到了感覺,有了一個相對安靜的創作環境。永盛茶園5年裡,他思如泉湧,創作、改編、首演的新戲就有60多出,佔全部作品的一半,其中不乏《花為媒》《杜十娘》這樣的經典。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成兆才手跡

藝人往往伴隨著爭議,就連“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也曾浪跡勾欄,留下“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的告白。

成兆才堪稱德藝雙馨。

他不出入於娼門,不往來於酒市,不在生活上失德,不在藝術上苟且。不僅自己做到,還要求班子成員潔身自好。

民國初的小山兒,是個三教九流聚合的雜八地兒,藝人們有了私房錢,難免嫖妓賭錢。成兆才制定出十大班規,不準夜不歸宿,不準嫖妓,不準賭錢,排在前三位。

看他熬夜寫劇本忒辛苦,大家要給他提戲份錢,他連連搖頭:“有千里馬,還得有千里人。本子寫得再多,再好,沒有月明珠唱,也是沒用。有功勞是大家的,給我一人加份,不行!” 

有付出就有收穫。坐南朝北、上下兩層的永盛茶園,只要是慶春班演出,無論是先生太太的“包廂”,還是長條板凳“池座”,場場爆滿。就連塞外八溝、喇嘛廟趕馱子的農民、小商販,都慕名而來。

那時的唐山人,如果不到永盛茶園聽聽月明珠的落子,看看成兆才編的新戲,都不好意思混朋友圈。

這讓附近慶仙茶園演出的梆子、京劇藝人們,豔羨不已,感慨:“慶春班真是土疙瘩成精,不服不行。”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唐山博物館 永盛茶園場景再現

1915年,

42歲的成兆才,不滿足於小山兒的春風得意,親率慶春班殺迴天津,一雪前恥。

一起平腔,壓倒男伶女樂。連京劇大師梅蘭芳都前來捧場,稱讚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個大有前途的演員。

評劇終於登上了大雅之堂。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慶春班1915年在天津演出的戲單

此時的中國,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成兆才和全班演員剪掉了大清留下的辮子,他甚至更為激進,親自修改

《花為媒》唱詞,借張五可之口,道出“勸同胞,快放腳,現如今講文明大腳為高”的反封建主題。

慶春班給天津衛吹來一縷清風。革命先驅李大釗看過《花為媒》,大加讚賞:“似戲非戲,改良平戲,評古論今,此戲出奇!”

從天津回來,羽翼豐滿的成兆才,開始醞釀遠征東北。王鳳亭看出新生劇種能成大氣候,決定跟成兆才一塊擼起袖子加油幹。

他把茶園交給別人打理,以新戲箱(裝戲班行頭和道具的箱子)入股,親任班主,陪成兆才闖關東。慶春班更名永盛合班。

1918年,永盛合班帶著“評古論今、警示後人”的新戲東上,頭一站山海關就得了“碰頭彩”,當地名流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匾額。

成兆才和王鳳亭格外看重這一名號,遂將永盛合班易名為警世戲社,並把“警世”作為戲社宗旨。

次年,《楊三姐告狀》石破天驚,在哈爾濱慶豐劇院首演,開地方戲曲演現代題材之先河。

取材於家鄉真人真事的這出戏,標誌著成兆才評劇藝術的巔峰。凡塵俗世中, 唯有煙火氣最透人心,寫“時裝戲”,表現當代人當代事兒當代生活,逐漸成為他創作的方向。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不同時期的《楊三姐告狀》戲本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新排評劇《楊三姐告狀》

之後,根據新聞事件,他又創作了6部“時裝戲”。上海“拆白黨”閻瑞生,謀財害命,殺死名妓王蓮英,終被官府繩之以法,他寫了《槍斃閻瑞生》;韓國民族英雄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刺殺日本鐵血宰相,國人拍手稱快,他寫了《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

,為壯士義舉點贊。

儘管一些“時裝戲”藝術水準稍遜一籌,但在當時卻火得一塌糊塗,使警世戲社擁有很高的辨識度,營口、瀋陽、丹東、吉林、哈爾濱,一路走來,圈粉無數。

再後來,“評劇”之名在全國叫響。

家鄉戲名揚京津唐,譽滿東三省,成兆才卻倒下了。

1929年,當他拖著染病之身,返回故鄉,在茅草房與死神賽跑時,腦海裡一定閃回自己孤苦寂寞而又無限榮耀的一生。

“戲臺上流光溢彩留絕唱,最悲最苦的是做戲的人”。1895年灤州鬧瘟疫,父母妻子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28歲娶張氏為繼室,不久張氏病故,留下他孑然一身。年過半百,少妻演繹出軌門,他蓄氣成疾,病倒在吉林丹桂劇院。

他狷介高傲。一個戲曲天才,一生被各種勢力碾壓,官府迫害,文人蔑視,梨園排斥,又不肯認輸,生逢亂世,始終揚起高貴的頭顱。

他志向遠大,粉墨一生鑄平腔。從農村“撂地”“跑棚”演出,到進城佔領茶園、大劇院,把蓮花落改革成平腔梆子,發展成評劇,從灤縣、唐山唱到天津和關外,讓家鄉戲聲名遠播。

戲聖告別這個世界,腦海裡最後定格的,一定是唐山小山兒,是永盛茶園迴盪的呔腔呔韻,是家鄉人雷鳴般的叫好聲。

這個唐山人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你看過嗎?

評劇電影《花為媒》

“我把評劇稱為早產兒,是因為從蓮花落髮展為平腔梆子,她在‘十月懷胎’過程中,還沒長成熟就提前降生了。是在永盛茶園這個‘保溫箱’的精心呵護下,在因礦成市的這個近代工業文明沃土的滋潤下,才得以健康成長的。”

著名音樂家、唐劇主要創始人之一韓溪如是說。

從農村走向城市,從“曲藝”改革成“戲曲”,評劇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在唐山這幾年,小山兒之於評劇,重要地位不亞於西柏坡之於新中國。

1929年,一代戲聖成兆才病逝於老家灤州(今灤南縣)繩家莊,年僅55歲。

大牌哥說

“拉大鋸,扯大鋸,姥家門前唱大戲。接閨女,叫女婿,外孫外女都要去……” 一首傳唱幾代人的童謠,道出唐山與評劇的不解之緣。

一百年裡,評劇有過輝煌,最繁盛時期,全國除西藏之外,各省均有評劇團,評劇當之無愧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也有過沉寂和落寞,就算是在評劇發源地唐山,新戲也屈指可數,更難找到像當年“豁出賣了大膽瓶,也看洪影範金亭”那樣的鐵桿粉絲。

地方戲曲日漸式微,可謂“環球同此涼熱”。固然可以歸結於現在人們文化娛樂方式多元,但從評劇自身講,也面臨“老戲曲”怎樣唱出“新調子”,農家樂審美與當代人脫節等問題。另外,還有劇團改革、市場化、人才斷層等等,可以說,當年讓成兆才犯愁的一些問題,現在依然困擾著評劇人。

一夕百年,今天大牌哥講述“伶人往事”,在向評劇祖師爺成兆才致敬同時,也向那些堅守家鄉戲的藝術家們道聲謝謝。是他們,讓我們觸摸到歷史,聆聽到久違的鄉音鄉韻,喚起生活在水泥森林中人們的一縷鄉愁。

關注公眾號“唐山大牌”,瞭解不一樣的唐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