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爲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讀書和受教育的狀況,給人類文化的傳播開闢了極其廣闊的道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印刷術的發明給人類文化的傳播開闢了極其廣闊的道路,對於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起過極大的作用。為此,印刷術同火藥、指南針一起,被馬克思稱為“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在《經濟學手稿》中闡述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進程時說:“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最早的雕版印刷術,產生於8世紀前後。而雕板和印刷技術的雛型,則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先秦以來的印章、秦漢時代的刻石、魏晉以來的木刻符篆,特別是晉代反寫陽文凸字的磚志、南北朝時反寫反刻陰文神通石柱等,以及在絲織品上鏤板印花和在石刻上摹臨拓片方面,已經早見端倪。西漢發明的造紙,東漢發明的松煙墨,則為印刷術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於是,與唐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形勢相適應,雕版印刷術便應運而生了。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9世紀時,我國的雕板印刷術已經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和相當的普及。唐、五代以後,至宋初,私家和官方刻書都日益盛行,雕板印刷術趨於鼎盛。但由於雕板費料費工費時,人們便設法改進它。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記載,宋仁宗慶曆年(1041-1048),畢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畢,生卒年不詳,可能是杭州人,北宋慶曆年間的布衣,所謂“布衣”,就是老百姓。正史上對他的生平事蹟卻一無記載。但當時的沈括卻在他的《夢溪筆談》裡作了一段記述,才給後人留下關於畢偉大發明的珍貴資料。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畢用細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凸起部分有銅錢邊緣那樣厚。用火把它們燒硬,便成為了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時使用。通常不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先沒有準備,則可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置於木格子內,貼上紙條標明。排字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託,上面敷一層由松脂、黃蠟和紙灰混合成的固著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即為一版,用火烘焙,等脂、蠟融化,以另一塊鐵板壓平字面,等固著劑冷凝後泥活字便粘成一版,即可施墨、覆紙、加壓、印刷。若需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印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作用。印完後,再經烘烤,脂、蠟融化,取下活字,放回原處,以備再用。畢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固著劑沾在一起不易分開等原因,最終沒有采用。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畢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較之以前的雕版印刷術,是印刷技術上的一大革命,但在當時未能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他的泥活字也沒有能傳下來。大約200年後,元初姚樞教他的學生楊古,用活字板印成朱熹的《大學》《近思錄》和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大概就是用燒過的泥活字所印。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河南汝南地方一個武官家中,從地下掘出黑子數百顆,每子有一字,書法為唐歐(陽詢)體,當時有人認為這些就是泥活字,究其精巧,非畢不能造。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畢的重大發明,給印刷史帶來了一次重大的變革。13世紀以後傳向世界各地。首先傳入近鄰:東傳入朝鮮、日本;南傳入越南、菲律賓等國。爾後由西經波斯(今伊朗)傳入歐洲各國,影響了全世界。歷史學家拉施德,在1310年著成的名著《世界史》中,也曾詳盡地記述了中國的印刷術。1450年,德國人戈登堡以鉛、銻、錫合金製造活字用以印刷,但是比畢發明的活字印刷整整晚了400多年。

當代世界的印刷技術比畢的發明不知先進了多少倍。但是,活字製版仍是按著畢的原理髮展起來。活字印刷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少數人才能讀書和受教育的狀況,推動了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推動文化科學技術的傳播,為人類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