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麼的諷刺。這次要說的是曹操的愛將樂進和曹丕的心腹賈逵。樂進不必多說,那是曹操的鐵桿心腹,是第一批跟著曹操混江湖的人。
那一年曹操逃出長安到陳留,然後忽悠當地富豪衛弘出錢,曹操就地招募義兵。曹操這邊剛一開張,應聘者雲集。跟現在人才市場找工作的場面差不多。在萬千應聘者中,曹操相中了一個小個子,這個小個子就是後來屢立戰功的樂進,樂文謙。樂進跟隨曹操之後,才有了夏侯惇、夏侯淵來投奔曹操。再過了幾天,才有了曹仁、曹洪。所以要論資歷,樂進在曹營資格最老。樂進跟著曹操南征北討,屢立戰功,一路做到了右將軍,可謂是曹操的死黨。
下一個說得是賈逵。賈逵也算是跟著曹操的老人,但是當初曹操帳下能人太多。論謀略,除了曹操帳下的巨頭們之外,賈逵在跟劉曄、賈詡、滿寵等人也不佔優勢。論武功,賈逵還真不見得能打得過劉曄。所以在曹操早期帳下人才濟濟的時候,賈逵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王位,曹彰帶兵來爭位。群臣大驚失色的時候,是賈逵出城用三寸不爛之舌,忽悠的曹彰不僅沒有爭位,還把兵權拱手相讓。自此曹丕看重賈逵,用為心腹。魏明帝時代曹休被周魴忽悠,還是賈逵一眼看出了這是個騙局。可惜好言難勸該死的鬼,不聽勸的曹休奪了賈逵的兵權,被周魴騙的身敗名裂,飲恨而亡。賈逵的重要性再次閃現,後來不計前嫌的賈逵繼續為國立功,一路做到了建威將軍、陽裡亭侯。
按理說這樣的重臣兼忠臣應該世代守護魏國皇帝,演繹一出n代忠臣的好戲。但是諷刺的一幕出現了,樂進的兒子樂綝和賈逵的兒子賈充成為了司馬昭的鐵桿,或許鐵桿都不足以表達他們的關係,樂綝和賈充簡直就是司馬昭的鈦合金杆。
司馬昭自從大權在握,出入皆帶三千鐵甲軍。他跟諸葛亮一樣,大事小情都在相府裁決,基本上不通知朝廷。司馬昭一看這樣都沒人反對,篡位這事就可以商量了。而幫助司馬昭為篡位事業操碎了心的急先鋒就是賈充跟樂綝。
賈充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形式。曹氏都唯唯諾諾,掀不起浪來。夏侯氏跑的跑,死的死,剩下的還是一幫唯唯諾諾,跟曹氏沒區別。值得忌憚的就是那些手握雄兵的地方大將。在當時,最具實權的地方統兵大將有倆。一個是西線的陳泰,一個是東線的諸葛誕。西涼軍區那都是當年司馬懿的老部下,就算老將陳泰要造反,還有司馬昭的心腹鄧艾去制約他,所以西線不足慮。唯一值得研究的,就是這鎮東將軍諸葛誕。
說起諸葛誕,那是大大的有來頭。諸葛誕和諸葛亮都是諸葛豐之後,論輩分是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要說這諸葛家族真的很厲害,在三個國家都手握大權。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諸葛誕一直被猜忌,所以不被重用。諸葛亮死後,諸葛誕逐漸在魏國擔任要職,官至鎮東將軍,高平侯。很難想象曹操鐵桿的兒子們都反了曹家,這個之前不斷被曹家猜忌的諸葛誕居然對曹氏無比忠心。面對賈逵的試探,諸葛誕毫無保留的闡明瞭自己的觀點:“朝廷有難,吾當以死報之,安忍使匹夫犯上耶!(原文)”匹夫指的是誰?很明顯是司馬昭啊。賈逵當然把這些對司馬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司馬昭大怒,決定滅了諸葛誕。
然後問題就來了,面對這樣一個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怎麼個滅法?有招。司馬昭以皇帝的名義下詔封諸葛誕為司空,讓他入京赴任。另外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就是樂綝,樂綝在諸葛誕手下幹活,決定給諸葛誕搞點事端。
等到給諸葛誕升官的詔書送到諸葛誕手中時,諸葛誕暴怒。小樣,還來明升暗降這一手。於是諸葛誕當即扣下了傳詔使者,十八般酷刑可勁的招呼這位使者。使者也很血性,當場就把樂綝給出賣了。諸葛誕決心造反,當即點起人馬殺奔揚州,先拿樂綝開刀。
諸葛誕到了揚州,亮明身份之後,樂綝果然不開城門。諸葛誕達到了暴怒的程度,下令攻城。諸葛誕手下有幾個高手,縱馬渡過護城河,迅速爬上城牆,幹掉了守城軍士,打開城門放諸葛誕的大部隊入城。我簡單腦補了一下當時的畫面,這十幾個人簡直都是蜘蛛俠啊。
諸葛誕入城之後,徑直去找樂綝算賬。樂綝還想躲個貓貓,結果還沒來得及躲就被諸葛誕找到了。諸葛誕手起劍落,斬了樂綝。
事情做到了這一步,諸葛誕等於公開跟司馬昭翻臉。接下來該怎麼辦,諸葛誕首先把兒子送到了東吳當人質,請東吳相助。另外寫了一封奏章連同樂綝的人頭送到了魏國朝廷。這個奏章在毛版是被刪掉的內容,其大意是說樂綝詭詐,沒事就胡打小報告,所以諸葛誕才斬了他。如果朝廷能明白他不得已而殺樂綝的苦心,那他還是魏國忠臣。如果朝廷不明白這份苦心,那他就當吳國的忠臣。
樂綝的人頭和諸葛誕的奏摺送到了朝廷。有個人動起了小心思,這人就是魏國皇帝曹髦。上一次曹髦想趁著司馬師的死來搞了司馬昭,結果未遂。這次對他來說又是個機會,假如司馬昭去攻打諸葛誕,那空虛的洛陽城大有文章可做。
不過曹髦沒算到司馬昭身邊有個賈充。賈充提醒司馬昭。就算親征諸葛誕,一定要把皇帝和太后帶在身邊,要不然可不大穩妥。司馬昭從諫如流,馬上去請曹髦東征。曹髦心裡可是一百二十個不願意去,但是司馬昭都說了,曹髦象徵性的推辭了一下,罵著街就跟司馬昭去東征了。
那麼此時諸葛誕準備的怎麼樣了?可以說準備的非常充分。不僅自己兵精糧足,東吳的援軍也到位了。此時的東吳是什麼情況呢?
說來話長了。東吳的孫峻自從滅了諸葛恪之後,總攬吳國大權。後來孫峻病亡,其弟孫綝把持朝政。孫綝這個人,就是東吳版的司馬昭。沒有錯,吳國皇帝孫亮和魏國皇帝曹髦也是一類人,空有一副高出同齡人的好腦子,可惜的是在這些政治家面前還是吃不開。孫綝對北伐大業很支持,派出大將全懌、全端為主將,於詮為合後,朱異、唐諮為先鋒,前魏國揚州刺史文欽為嚮導,起兵七萬來戰魏軍。
以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諸葛誕和吳國聯軍足以自守,出城迎戰基本沒戲。諸葛誕出城迎戰司馬昭,一站之後發現了司馬昭的部隊不好惹,於是堅守壽春,跟南豐的吳軍互為犄角,司馬昭無可奈何。
按理說照麼下去,司馬昭怕是白來這一趟了。不過此時三個關鍵人物改變了這個戰局,這三個人就是鍾會、孫綝、諸葛誕。
先說鍾會。鍾會是與鄧艾齊名的魏國後起之秀。司馬昭雖然不放鍾會到地方上領兵,但是還總把他帶在身邊當參謀。鍾會給司馬昭提議,四面攻打壽春城事倍功半,倒不如圍城三面,留著南面不打。給壽春士兵留個退路,等他們撤退的時候再伏擊。至於東吳呢,見他們救援壽春就放他們過去,然後派兵攻打吳軍後面,吳軍必然大敗。
鍾會的計策一開始部署,壽春城裡的雲集諸葛誕和文欽兩路兵馬。而吳軍的主力朱異被伏兵打得沒了主意。關鍵時刻,是孫綝站了出來,他下了死命令,不解壽春之圍則斬。可是朱異沒那本事去解壽春之圍,就算硬著頭皮愣去也解決不了問題。人家鍾會部署的伏兵還等著攻打吳軍之後呢。結果朱異就被孫綝斬了,自此吳軍軍心渙散,沒多久吳軍的主將全端的兒子全褘就因為懼怕孫綝而投降了魏國。受到了魏國崇高待遇之後,吳軍主將全懌、全端也都投降了魏國。等於在孫綝的高壓之下,吳軍沒用魏軍攻打就解體了。
說完了關左右這場戰鬥的關鍵人物鍾會和孫綝之後,下面就輪到了諸葛誕的作死時間。諸葛誕在城裡搞一言堂,誰反對他就殺誰。諸葛誕殺誰都行,但是他卻殺了文欽。而且是在沒有先抓住文鴦、文虎兄弟的情況下就殺了文欽。文鴦和文虎兄弟倆武功高強,奮勇殺出了一條血路去投降魏國。本來文家和司馬家是仇敵,這一次文鴦和文虎來降,司馬昭想殺他們來著。關鍵時刻還是鍾會提出厚待他們,這樣一來,壽春城裡人人思變。司馬昭的大仇人文鴦投降都沒事,何況別人呢。
鍾會探得了消息,壽春城裡人人思變。魏軍此時趁勢攻城,壽春城裡大亂,諸葛誕想跑也沒跑了,被魏軍斬首。繼毋丘儉、文欽之後的第三次淮南叛變宣告失敗。自此司馬昭無敵於天下,再也不用擔心任何人來反對自己。早說了魏國的形式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淮南出這麼大事,善於找機會的姜維能錯過嗎?
蜀漢後將軍姜維即將發動第五次出兵北伐。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下節再聊。
閱讀更多 遊說歷史文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