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国军损失多少人?

纳兰轩若


不计其数,主要是唐生智指挥部行,还有就是精锐88师孙元良部,由于孙元良的收缩让日军得以找到缺口。凡是研究南京保卫战的专家学者以及对此热心的军迷网友,在谈到那次大撤退的混乱情形时,孙元良的名字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率先逃跑”的帽子首先是蒋介石的,其次是唐生智的,再就是孙元良的。尤其在谈到孙元良,总会和“妓院”“老鸨”联系在一起,其诟病、其鄙视、其义愤不绝于耳。

但也有人对似乎一边倒的如潮之评打抱不平,通过列证举例,旁征博引,力图还原真相,要为孙元良讨回公道,以证视听。因此,关于孙元良是否不战而退?是否成为“逃跑将军”?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翻开历史的档案,钩沉拨冗,探析真相,厘清历史脉络,澄清是非纷争,以期为抗日将士辩诬,为抗战历史负责。

在日本的对华作战记录中,往往可见孙元良的名字。日方记载,雨花台守军阵容严整,军纪森严。孙元良下令逃兵一律毙杀,另有一条命令:战斗开始后,任何人不得离开阵地上的公路(有逃跑之嫌),一旦发现,督战队即可开枪射杀…… 不过,根据日军的作战记录分析,可能是孙元良的一个失误,导致了南京最后城破。从12月9日开始,日军反复攻击雨花台。雨花台后20米高的南京城墙作为二线阵地可以提供火力支援。由于守军顽强抵抗,加之交叉火力,日军伤亡2000余人,3天未能攻破。但是,由于日军士气极高,各部队纷纷抢夺攻占南京之“武勋”,给中国守军也造成重创。

11日,考虑到第88师伤亡很大,唐生智 命令孙元良收缩阵地。由于唐生智对前线情况不明,而孙元良又不顾战场形势,盲目命令,第88师一经收缩防线,就在与第51师的防线阵地之间出现一个无人防守的大口子,而日军就是在12日从这里突破雨花台防线、直攻中华门的。 有资料对此情况是这样评论的: “这个攻击彻底动摇了唐生智的信心,当天下令南京弃守。各军措手不及,多不及撤退,损失极大,而南京大屠杀也就此开始。。。。。” 因为八十八师仓促收缩阵地造成失守雨花台,同时见于中日史料,唐生智的乱命要负主要责任,孙元良的行为,恐怕也难辞其咎。


李三万的三万里


唐生智与南京保卫战

唐生智(1889—1970),字孟潇,奶名祥生,信佛后法名法智,号曼德,湖南东安人。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进湖南陆军,曾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后为国民党爱国抗日将领,曾任第八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广州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副主席、民革命中央常委等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生智兼任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主任。9月8日,国民政府令大本营军事训练总监唐生智兼任军法执行总监。

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直扑南京。蒋介石第二次召集国军将领商讨保卫南京的问题,询问大家的意见。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从军事角度上均不主张死守南京。

蒋又问唐生智。其时唐尚有病恙,却忽然起立,大声疾呼地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国父陵寝所在地。现在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唐生智的一席大话,正是大敌当前的严重时刻,很有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气势。

蒋介石听完他的发言,大喜过望,立即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更慨然受命,发誓与南京共存亡。

李宗仁当时感到唐生智大有做作之态,很不以为然。他便大有讽刺意味地翘起大拇指对唐说:“孟潇,你真了不起啊!”唐则反唇相讥:“德公,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他当面向蒋介石保证“临危不乱、临难不苟”,表示“没有统帅命令决不撤退,誓与南京共存亡”。

11月19日,蒋介石命令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20日到职,24日国民政府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所辖部队11个师加教导总队共11万人,决心一战。

11月25日,日军分3路向南京进逼。27日唐生智向新闻记者谈话,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怕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12月5日外围战打响,7日日军逼近,至9日战况更加激烈。日军司令松井石根向唐生智劝告交出南京。唐非但不答应,还命令各部将所有船只尽数收缴,以作背水一战。日军劝降不成,10日开始对南京发起总攻击。

唐生智冒着敌机的密集轰炸,在百子亭寓所坚持指挥中国守军对抗日军进攻,始终不进地下室。12月11日全线展开激战。当晚,蒋介石命令唐生智相继撤退。但唐生智并没有向城外军队下达撤退令,故城外部队不知撤退之事,一直苦战。12日敌人猛攻南京光华门、和平门,雨花台失守。下午,唐生智下令撤退,确定“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原则,他自己则出城渡江北去。

因撤退太晚,原撤退计划未能实现,各军争相渡江,溺死者不计其数。11月13日,日军入城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惨杀者达30余万人,世界震惊。唐生智乘车到达滁州,后转汉口见蒋介石,以自己失责为由要求辞职,但并未遭到蒋的批评。

南京失守在当时是大势所趋之事,但唐生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讴歌的。

根据后来史学界对唐生智主持南京保卫战的评价是,其以带病之躯,挺身而出,率军守土抗敌,并毅然拒绝敌人劝降,这是不容抹杀的功劳,不愧为一名爱国抗日将领;同时,他指挥失误,战略呆板,撤退不善,又给中国军队和战事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可谓盖棺论定、客观公正之说。



李子迟到了


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毕竟不是嫡系,大约还是担心几个中央军德械师损失过重的话,难以跟蒋介石交差,所以在匆忙布署撤退的时候,下达了一项非常糟糕的口头命令,后果是灾难性的。

这个口头命令的要旨是容许第74军、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北渡长江突围,而原定突围计划中这只是第36师、宪兵部队和第10军的撤退路线,近八个师的主力拥挤到本就缺少渡船的江边,下场可想而知。

(第66军军长叶肇)

延伸出来的两个恶果是,奉命阻拦除宪兵三个团以外所有部队渡江的宋希濂第36师没有接到这个命令,于是开枪弹压,乱成一团;其次是给其他部队不按计划突围提供了借口,胡乱选择方向突击,不能形成有效的突围阵型,便于日军机动拦截。

撤退本就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战争形式,如果组织不力,稍不留神就变成“溃退”,国民党军队从淞沪战场撤退已有先例,不幸的是,唐生智犯了同样的错误。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

第一时间安全北渡的部队,只有始终驻防江边并掌握渡船的第36师,以及俞济时利用特权运走的王耀武第51师和冯圣法第58师,而江北的胡宗南第一军也没有接到弃城的命令,一度对渡江而来的部队开火。由于唐生智已经在南京保卫战打响前搞“破釜沉舟”,将最大的几艘火轮全部赶走,此时长江上船只寥寥,数万官兵要么徘徊江边望水兴叹最后被俘,要么寻找一切认为可以渡江的东西下水,遭到赶来的日本军舰的击杀;要么折返城内隐藏,其中的大部分向难民管理所缴枪,最后被日军屠杀。

按原计划坚决正面突围的,仅有粤军叶肇的第66军和邓龙光的第83军(欠156师)、以及教导总队第3旅马龙威部,由于没有其他方向的突围所牵制,日军在判明中国军队的突围意图后调兵拦截,上述各部死战冲出但伤亡惨重,尽管付出巨大代价,但基本建制犹在,保存了一定的抗日有生力量。

(第83军军长邓龙光)

之前关于南京守军的数量问题有过专答,唐生智第一批得到的部队大约7万余人,后面被调来和划拨的第二批部队大约4万人,虽然准确数字很难确认,各方史料也有出入,但比较公认的数量师15个师大约11万上下,加上后勤机关等官兵至多不会超过12万人。其中在四天的外围防御作战中阵亡约1万人,在城内抵抗和突围时牺牲约2万余人,那么用最简单的办法,总数再减去突围成功的部队数量,即可得出在南京城内损失的数字。

第74军:两个师,王耀武给出的撤出数字为5000多人;

第36师:撤到江北的4000余人;

第87师:撤到江北的2000余人。

第88师:撤到江北的2000余人;

第66军和第83军:正面突围后仅存3000余人;

宪兵部队:脱险者2000余人。

教导总队:脱险者4000余人;

提前过江的第10军撤出11000人。



(突围中牺牲的159师师长罗策群)

最后测算,大约有4万余人突围或渡江成功,南京卫戍司令部作战科长谭道平给出的数字是44000人。所以在不足12万人马的中国守军中,阵亡3万余,脱险4万余,另有约4万余人被俘后遭到日军屠杀;根据另外一方的记录,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12月16日的阵中日记,也记载大约有捕获4万多中国战俘,这两个数字是基本能对上的。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在南京损失掉的部队,是3万多战死和4万多被俘遭到屠杀,约计8万人,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尽管南京惨败非唐生智一人之责,但其部署撤退时的慌乱也难辞其咎,一将无能,累及三军。



(红色为日军进攻路线)


度度狼gg


日军在战后公布的战绩是:“敌方战死八万余人,被俘一万五百人。”

日军上海作战参谋记录的是:“南京附近有敌军20个师,10万人。各师团击毙了五万余人,海军与第十军击毙了3万余人。逃跑的有2万余人,估计日后击毙的人数还会上升。

根据日军第六师团记载,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及教导总队遗弃的尸体有一万五千多具。

日军随军医生在其日记中写道:“守到最后的中国军人大约有十万余人,其中八万多被击毙,两万多渡江逃走。有一万多被堵在下关,乘竹筏逃走时,被第十一舰队的炮艇击毙。”

根据日军公布的资料国军损失了八至九万人,但是日军对俘虏的统计不真实,因为他们残杀了放下武器的军人,为了减少舆论压力,日军记载的俘虏有一万多人,实际考证,俘虏真实差不多有4万余人。

中方得出的是有4万多人突围成功,3万多人被击毙,4万多人被俘后惨遭屠杀,所以军队总损失差不多八万余人,这与日方资料损失的人差不多,有区别的就是俘虏数量问题。



造成南京保卫战惨败,守城司令唐生智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史里有料


南京保卫战,国军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据当时的总参谋长何应钦统计,投入军队约十二万人(投入作战的军警十万,没接到弃守消息,来赴援的川军两万),除三万余人突围成功外,其余全损失了。损失的装备,更无法计算。后来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成了我中华民族,抹不去的痛。南京之战失败的原因,一、不该战而战。就士气而言,参战各部,俱为泸淞战败之旅,士气不高,惊魂未定。就地形而言,在冷兵器时代,南京后有高山为屏,前有长江为障。但到抗战,日本的海军十分强大,若沿江直上,炮击南京,我军全无应对之策。故李宗仁、白崇禧坚决主张弃守,但蒋介石认为是国都,又企图引起国际注意,坚持要守战。所以守南京,是为面子之战。二、在泸淞会战时,没有及时规划南京的战守,至准备严重不足,仓速步骤。三、指挥不力,造成更大的损失。十万大军(十二万中,有两万是未知撒退而投入前线的川军)真正战守才三、四天,即告失败,和指挥步骤不当是很相关的。统帅部下达撒退命令后,蒋军中的大多数将校,丢下部队,只身而逃,使军队完全失去指挥,造成更大的损失,至大多数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屠杀。损失较少的是粤军,将校没丢下部队逃跑,而是组织指挥部队突围,是主因。仅三、四天正式的防御作战,仅军队,就损失近十万,其损失是十分惨重的。


安平144796971


国内很少有人提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了,有关资料应该带到台湾,另外即使知道大家也是不愿意提。淞沪会战中早期指挥张治中,南京保卫战指挥唐生智战略战术水平低下,令人发指。

淞沪会战是由中国挑起的,军事委员会决定在8.13前后对上海约四千人左右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进行"一扫",一扫负责人就是张治中。中间张治中如何指挥一扫会战的,略,此处省略一万字。

战争进行到十月二十前后,日本增援部队已到,双方胶着中方不利。此时蒋中正要求中方挺住,等到国联十一月七日会议裁决。

11月4日前后,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中国最强中央军的军队约七十万人全线崩溃。败兵对苏州无锡修建多年军事防线无心据守(第一次淞沪会战后修建),很多保垒甚至找不到门钥匙。(这个责任在蒋中正)。

唐生智临危受命,领着败兵守南京。宣传与南京共存亡,事先将长江两岸船只烧毁。战败后部分士兵游泳过江淹死无数,大部分溃兵扔下枪枝脱下军装混入南京百姓中。日军在南京大搜索,导致著名南京大屠杀。

居日本右翼数据,南京大屠杀杀死中国溃兵八万人,杀死普通百姓二万人。

其他战场死亡人数不明确,本人估计,加上渡江淹死的,国民革命军死亡约三万人。南京保卫战,中国国军死亡十万人到十一万人。


汤之铭


中日沪淞战役,国军失利,向南京方面撤退。日军随即进犯南京,南京保卫战开始了。当时撤退到南京的几个师,于补充增援的几个师,军力大约在15万左右。由于当时军无斗志,与指挥不利,在日军的强攻下,由开始的有序撤退,变为了无序的溃败,当时死伤惨重,难以计数。没有能够逃跑的,被困城中。日军破城后,军民遭到了日本的大屠杀,死亡超30万人。这之中究竟有多少国民党军人?已难以查考。


手机用户58801659536


据资料介绍:战死的没有确切数字,清楚的只有两支部队突围出来了。分别是属于粤军的83军(带了66军一部)和属于中央军的74军残部,加一起不过万把人。南京保卫军参战的l5万军队,能够逃出生天的基本在这里了。


志足常乐


南京保卫战中死亡人员,除了军人,大多平民都是各地来首都的难民!南京的政府机构,工厂企业,公立各个大学研究所,有钱人等大多都已经提前撤到了武汉。最后被围在城内的大多都是无处可去的难民和无法突围溃败下来的军人,加上无法离开南京的普通市民,以及郊区逃进城里的郊区民众!具美国牧师记录,在下关码头长江边,被屠杀的人最多,至少有近二十万人,


光线来了


日本攻占上海后,南京无险可守,保卫南京从军事角度上看,已无实质意义。所以,保卫南京仅有一点政治意义,守卫南京共30多万人部队,国军损失约10万人左右,主要是在放弃南京撒退时,指挥混乱时的伤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