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他们大多很年轻,有的刚满18岁,每天站在流水线前干着相同的工作,从早8点到晚8点。

被问到“为什么在本该上学的年龄出来打工”,除去一部分人是因为家境贫寒,出于无奈需要贴补家用,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上学太痛苦,不如打工赚钱来得容易。

有的人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有的人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动的。

无论是否努力,无论是否抵抗,虽然生活的苦也会变化,但必须应对的这种苦痛,久而久之会让人变“习惯”。被麻痹后,知道这样的煎熬一定会来,那等着应付就好了。

而学习的苦,是在于人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在生活的苦会如约而至的基础上,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锤醒,是人想待在“舒适区”的惯性。

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第一种心理背景,是延迟满足的能力低下。这是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十名儿童。十名儿童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曲奇饼、糖果、棉花糖。

研究人员说,他们可以有几项选择:

1. 马上吃掉零食;

2. 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3. 孩子们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选择放弃;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15分钟后,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兑现的奖励。

急着吃糖,就像只愿沉浸在生活中不思进取——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更愿意满足于即时收益。

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眼前的生活虽然困苦,即便工资只有两三千,也是可见收益;而学习就像需要等待15分钟才能获得的奖励,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收益也是未来收益,虽然可以遇见但是不能立马得到。

“预期决策思维”的缺失,让人只看眼前好处,忽视当下苦痛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

你们是这样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