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每一个城市都会有几个用于纪念当地历史名人的祠堂,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有一座城市确将曾经在这里当了8个月刺使的古代官员奉为神灵一般的纪念,不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祠堂,而且把城市里最大的山和自己的母亲河都为其改名,大家知道我说的这座城市是哪一座城市吗?知道我说的这位名人是哪位名人呢?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好啦,也不给大家打哑谜了,我说的这座城市叫潮州,我说的这位名人叫韩愈,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而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所以被潮人奉为神,不仅修建了韩文公祠,而且潮州还将城市里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将流经城市的母亲河改为韩江。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韩文公祠位于韩江东岸的韩山西麓,是我国现存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它坐东朝西,背靠笔架山,面临韩江,环境清幽。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韩文公祠占地面积约130亩,主要建筑沿笔架山的中轴线依山而建,由西向东依次为停车场、大门、天南碑胜、韩文公祠、天水园、石雕壁画通廊、韩愈勤政廉政展览馆、侍郎阁、橡木园等景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县人,是唐朝杰出的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生最主要成就是“倡导古文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特别是在文学史上,是一位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经用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来赞美韩愈。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韩祠正殿中央塑韩愈像,坐东朝西,作端坐状。左手执卷轴,右手按膝,着绯袍玉带,纱帽云靴。神态安祥,英气溢于眉表。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大殿的四周有很多赞颂韩愈的古老石碑,比如这块功不在禹下,原本是韩愈称赞孟子的,后来人们反用来形容他的功绩。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正殿上方悬有多很多匾额,比如许涤新的“尊贤有祠”,朱穆之书的“思韩”,饶宗颐的“泰山北斗”,周培源书的“百代文宗”,王力书的“名以文传”,陈大羽的“今古同仰”以及民国14年潮安县刘侯武所书的“吾潮导师”等匾额。从这些匾额可以看出韩愈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大殿的后面有一个侍郎阁,阁分两层,并不是古建筑,而是兴建于1987年的近代建筑。现为“韩愈治潮及其法治思想”的专题陈列馆。阁前是石刻韩愈胸像,从这里凭栏远眺,古城潮州的风光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韩愈在潮州的时间很短,其作为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论政绩,他还不如后代那一些筑城、造桥的官员;论权位,他生前最高的职务不过是一个侍郎,远不及历代来潮州的名公钜卿;而论任职时间,他在潮州只有七个多月的时间,更像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是为什么当地人会如此纪念他呢?连城里的山和江都改为他姓?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这是为什么呢?渝帆也有此疑问,还特地问了当地的朋友,他们说主要与韩愈治潮的措施得当、治潮的方针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韩愈作为一个政治上受到打击,自身难保的罪臣,尽管家庭和个人都受到诸多不幸和磨难,而他不但没有消沉颓废,不肯沿袭“大官谪为州县,簿不治务”(即是躺倒不干的陋习),反而不遗余力地为地方做好事,这种积极用世的精神,也是赢得后人景仰的重要原因。

他只在广东为官8月,当地人连江山都改为他姓

潮州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名人辈出,但却只有韩愈有这样的待遇,不仅建起了如此宏大的纪念建筑,而且还把笔架山改为韩山,把母亲河改为韩江,在中国历史上,这应该也算是绝无仅有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