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1920年德内大街

德内大街北起鼓楼西大街,南到地安门西大街,全长1650多米,08年,德内大街没扩宽之前车行道宽仅 7米加上两边的便道也就10来米。用现在的眼光叫它大街确实名不符实。何止是现在,其实在1000多年前的元大都时的标准叫它大街也名不符实。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1961年德内大街

元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础,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一“步”为5尺,(古时把我们今天理解的一步称为一跬步,两跬步为古代一步)当时一尺合0.308 米那末一“步”就是1.54米。照这样计算,大街应是36米,小街应是18米,胡同应是9.24米。这样算来,德内大街顶多是条小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1961年德胜门内大街(右为大石虎胡同西口)

无论从历史角度上看,还是从现在角度上看,叫它德内大街都说不过去,这就更增加了人们对这条“大街”的疑惑,究竟从何叫起呢?话还得从这条大街的历史沿革说起。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1975年德胜门内大街(由北向南拍摄)

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当时的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其南侵,遂将城北部比较空旷荒落的地方放弃,北垣南缩五里,另筑新城,并改健德门为德胜门。元代的积水潭(海子)较之明代的什刹海水域浩淼许多,水面连为一体。明初,修筑北城墙,(因水的原因北城墙西北角缺一角)积水潭局部水域被隔在城外,使水域面积大大缩小。明中叶以后上游(昌平白浮泉)水源减少,水位下降,西海与后海之间逐渐分开,仅存一条纤细的河道。(今德胜桥处)由于水位的变化和交通的需要,明代于德胜桥北修筑了一条南北通道,这就是德胜门内大街。初称德胜门街。不知您发现没有北京城门内的大街都与城门楼子垂直,而且较宽,唯独德内大街在德胜门城楼子偏东处且窄,什么原因呢?明代以后,海子水面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是山水连天、碧波荡漾,据《长安客话》记载:“都城北隅旧有积水潭,周广数里,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门汇此。”显然为了躲避水,使德内大街不可能像西内大街、东内大街、朝内大街……那样既垂直于城门楼子,又比较宽阔了。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以下照片是2005年老德内大街最后影像。这些影像可能勾起您很多对家的记忆!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2006年德内老街

清代把这条街分为两段,北段仍称德胜门街,南段(定阜街、护国寺街以南)称长桥街。民国时期改作厂桥。解放后,两段合并,称德胜门大街。1965年又将东羊圈、马家大院、魏家大院并入统称德胜门内大街。“文化大革命”中还曾一度叫“人民公社路”呢。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2006年德胜门内大街北段看箭楼

话接前文,明、清时期的德内大街只不过是一条很窄的土路直到1954年才拓宽路面为7米,1979年铺筑两侧人行道,宽2—3.5米。就是08年扩建前所见到的德内大街了。现在不是加宽这条马路了吗,现在的德内大街不仅可以名正言顺的叫大街了,而且会变得更加美的!

《转自新浪博客:永远的八道湾》

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家的往事——说说德内大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