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这几天,刷屏的疫苗事件,相信大家都在关注着。

起初是因为长春长生企业的一个批次的狂犬疫苗出了问题。

这批疫苗出了什么问题?是没用,还是有毒都没搞清的时候。

紧接着又爆出长春长生及武汉生物的 2 个批次的百白破疫苗也出事了,共计252600支,打入了25万多名儿童的身体。

一个是致死率100%疾病的疫苗。

一个是孩子们必须注射的疫苗。

人命关天,瞬间点燃舆论。

事件纵然引起一片哗然,但比事件更“热闹”的,是裹挟在事件里千姿百态的人们。

其中,有不知所措,慌乱无助的家长们——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还要不要打疫苗?

有扒开内部,怒火中烧的媒体人——钱挣了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害人?

有追根溯源,用数据说话的程序员——我花了14个小时找了一下长春长生们究竟卖到了哪里。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也有趁乱敛财,用打赏牟利的某律师……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这篇文章已经被删了,不想给他加关注,所以打了码。

经过这几天的发酵,随着官方发话指示审查,一锤定音,似乎大家都安心了许多。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这场“刷屏改变中国”的大戏,就要结束了吗?

在其中,你又是什么角色?

是冷静沉默的旁观者?还是耗尽情绪的当事人?

或许在这部同样从新闻事件本身出发的电影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聚焦

Spotlight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2016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

汇集了“波顿版蝙蝠侠”迈克尔·基顿、“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奇异博士女朋友”瑞秋·麦克亚当斯、“清道夫”列维·施瑞博尔、“钢铁侠他爹”约翰·斯拉特里、“曼哈顿博士”比利·克鲁德普等等一众实力和魅力兼具的演员。

他们饰演的角色,是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栏目记者。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这些人的工作,是挖掘社会新闻,进行深度调查。

新来的主编,雷厉风行,刚一上任就给小组成员派了个烫手山芋——重新调查神父性侵儿童事件。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在资深编辑眼里,这是想搞个大新闻——起诉教会。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在年轻记者眼里,这是在炒冷饭——因为他们三年前就报道过了。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但在主编的坚持下,记者们还是行动起来。

想深度报道一篇旧闻,本来就不是件轻松的活,更何况是这么敏感的社会事件。

尽管在波士顿,大家对神父性侵的消息都有所耳闻,但在市面上只有极少数报纸敢报导出来。

报导内容不仅非常粗略,早期一手资料更是难以挖掘。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在一次次拜访证人,在一页页翻阅故纸堆之后,眼前的所见所闻令“聚焦”小组成员们震惊了。

在以往过去的案例里,猥亵一个孩子,只要赔两万美元,连坐牢都不用。

而实际上,这些可怜的孩子根本拿不到这么多钱。

因为许多受害者出身贫困,教会会用“秘密协议”来私下和解。

你必须签署协议,才能得到赔偿,赔偿款律师还要拿走三分之一,但从此你就得保持缄默,教会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给遮盖了。

对于教会来说事情过去了,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过去。

很多长大成人的受害者们,有的长期酗酒,有的吸毒自残。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有的就算成家立业了,只要想起小时候神父用冰淇淋诱惑他,就连冰淇淋都不敢吃。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这其中能接受记者访问的,已经算是幸运儿。

毕竟许多受害者,顶不住精神创伤,早已自杀。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们发现越查越可怕。

涉嫌虐童的牧师,从最开始以为的1个,渐渐变成13个,然后80多……90多……最后一共起诉了200多!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单是波士顿地区都如此,更别说全国乃至全世界了。

这么普遍的事情,为什么之前都没发现?

因为大家都沉默着,犯罪者、受害者、调查者的集体沉默。

犯罪者,有强大的教会势力做靠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发声者闭嘴,凡是想了解案件的人,都会被他们盯上。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受害者,有来自朋友、居民、亲友的压迫,那些信奉天主教的教徒,可以用“虔诚”屏蔽一切丑闻。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调查者,有自己的职责失误,前几年就有律师偷偷将涉事神父的名单寄给报社,却被他们无意忽略了。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可能对于看惯了娱乐片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新闻报道一样,严肃、冷静、平淡。

也正是因为这样“新闻纪录片”的风格,让观众有着“跟着他们采访深入事件内部”

的感觉,于不动声色中动人心弦。

尽管没有社会舆论、民众意愿等等表面描写,但这种方式来表现的事件更具震撼效果。

尤其是在结局的部分,报道刊发后,报社里突然响起无数铃声,都是受害者打来的电话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这一刻,让人热血沸腾。

但随后出现的字幕,交代了接下来的事情,瞬间又把热血浇凉。

尽管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却依然有人能逍遥法外——主教面临最大的惩罚,是“辞职”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呵,多么可笑,多么冰冷,多么魔幻!

最魔幻的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很熟悉!因为这是现实!!

有多少人声鼎沸的事件,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

曾经震惊愤怒的情绪,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慢慢消失……直到下一次事件的爆发。

众生有罪,你我皆同谋。

小影我以前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总喜欢把“希望未来”当成一切的解药。

希望未来会好吧……

希望未来不会这么糟吧……

希望未来会有所改变吧……

鲁迅曾经在《这个与那个》里说道: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开不出药方,而是大家都懒得动。

只要这个事件暂且没有威胁到“我”,所以“我”就暂且心平气和的旁观一下吧。

只要这个事件暂且还有人在“努力”,所以“我”就暂且坐享其成的偷懒一下吧。

“坐着而等待平安,等待前进,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

——这还不是最可悲的。

最可悲的是,当很多人不在乎、不发声、不深究的时候,邪恶之心并不会停下张牙舞爪前进的步伐。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坏人横行无忌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沉默不语。出自电影《太阳泪》

之前泰国沉船事件,泰国副总理冷血甩锅:“都是中国人自己害自己!”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当然,对于那件事情来说,他们也是肯定有责任的。

但结合这次疫苗事件来看,竟然觉得这句话真实得可怕!

《聚焦》里也出现过类似的台词——“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得是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疫苗……哪一次不是自己人害自己人?

《聚焦》里还有一句台词,小影我一直印象深刻。

是那个新来的主编说的:“很多时候我们忘了自己是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突然间天亮了,人们却开始互相指责。”

疫苗事件中的你我,就如这部奥斯卡最佳里的她他

抛开事件本身,其实电影《聚焦》里的各类角色,我们的每一起事件里都有啊。

挣扎无助,留下永久创伤的受害者。

钱多势众,停不下脚步的加害者。

保持沉默,精致利己的旁观者。

至于那些勇敢发声、调查深挖的发声者,我们有吗?

之前有人说,现在已经没什么深度调查记者了。

但在我看来,如今门槛更低、更便利的自媒体们在某种程度上行使着调查记者的职能。

技术流、大数据、搜索王、科普帝……这些在事件中第一时间行动的网友们,早已变成了新时代的发声者!

谨以此文向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为我们挺身而出的人们致敬!

最后,小影想说,由于时间关系,这篇写的匆忙,比较乱。

算是半个安利电影,半个结合时事议论的推文吧。

电影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疫苗事件发展方向也是挺好的,如果有希望,我还是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