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县南马道街的故事与传说

新蔡县南马道街的故事与传说

新蔡县老城街巷众多。在这些街巷中最为有名的当然首推仁义巷,其次就是马道街了。马道街是紧靠老城东城墙内沿的一条南北通道。因为中间被通往东城门的东大街拦腰切断,所以,东街以南叫南马道街,以北叫北马道街。这两条街巷相对宽阔笔直。新蔡城居于黄淮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代屡遭兵祸,城市保卫战屡见不鲜。马道街顾名思义是可以跑马的。遇有战事,南北呼应,救援驰骋。因此该街道在老城众街巷中显得傲而不群。还有一种说法,明中期“文庙”迁建南马道街南端,围绕文庙再建县学。县学招有文武生。武科生平时要练习骑马射箭,于是就在东城墙下逐渐开辟了这条宽阔的南北通道。笔者对这种说法存疑。因为从各方面资料和老辈的口口相传来看,马道街至少在明初,也就是文庙迁建以前就有了。不管怎样,马道街历史悠久,文化遗存积淀深厚却是事实。这里单说南马道街。笔者自小在南马道街长大。其间听闻或者见识了大量有关该街道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有的道听途说,子虚乌有;有的因为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在现代社会,城市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不至于走向湮灭,笔者现在对这些故事传说试做整理介绍。

一、众说纷纭牌坊街

新蔡县城古代曾以牌坊城而闻名。而南马道街又被称为县城的牌坊街。传说明清以来,在这条街巷上先后出现过十三座牌坊,有“十步一坊”之说。其中名气最大的当然就是《新蔡县志》已有明确记载的街北头的宋氏“节孝牌坊”和街道中段向西通往石盘井沿的“不过人牌坊”。这两座牌坊出现较晚,都是青石结构,小庑奠顶,斗拱飞檐,雕龙画凤。因为县志已详细介绍,笔者就不再赘言。其实,马道街的众多牌坊并非全部都是石牌坊,还有砖木结构,全木结构的。最为奇葩,还出现过一座麻杆结构的牌坊。传言大概是在明末,有一王姓人家的宝贝儿子未及成年便因病夭折了。这个孩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直是其父母参加科考,踏入仕途的希望。王家父母悲痛之余,冒死决定在丧子下葬以前,连夜用白麻杆为其搭建“进士及第”牌坊一座。第二天一早,丧子出殡,最前面是肩扛纸人、纸马、金山、银山、摇钱树等冥间用品的十六人队伍,接着是四十八名和尚道士的招魂道场,再后面跟随三十二人抬的红漆桑木大棺材,然后是亲朋好友送葬的队伍。这些人浩浩荡荡自麻杆牌坊“进士及第”的横匾下经过。最后再将其一火焚烧。在古代,不管是“贞节”、“孝义”、“进士及第”或者其它内容的牌坊,都是“敕建”,得有皇帝的旨意。私建牌坊可是大逆不道的死罪。“麻杆牌坊”这桩忤逆案当时就有人向州县首告,但因查无实据,再加上当时已是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地方官吏得过且过,不愿多生事端,最终不了了之。这一传说也从侧面揭露了古代科举制度对老百姓的精神戕害之深重。

新蔡县南马道街的故事与传说

老新蔡大多对西大街上的曹家双牌坊津津乐道。其实在马道街上还有一座兄弟双牌坊却鲜有人知。西街曹氏双牌坊是楼上楼牌坊,而南马道街的双牌坊其实就是一座牌坊南北两面分别代表兄弟两人的“敕建”。传言是马道街内一李姓贫寒人家,两个儿子同时中举,奉旨修牌坊。李父因为自家门前地方狭小,也为了省工省钱,就干脆只建了一座牌坊。牌坊正面镶嵌大儿子的“敕建李××中举”牌匾,背面镶嵌二儿子的“敕建李××中举”匾额。所以从北边看,是李家大儿子的中举牌坊,从南面看,是他家二儿子的中举牌坊。此牌坊为砖木结构。别人修牌坊为光宗耀祖,李家修牌坊为应付皇上。所以这座“双”牌坊保存时间也较短,名气不大。

二、孔夫子请客

传说新文庙落成,从曲阜请来的孔圣人铜像即将被请进大成殿的前一天,南马道街的大户人家周家掌门在文庙山门前碰见了主持圣人入殿仪式的新蔡举人、刑部主事曹大夏。两人本就熟识。周老汉就給曹开玩笑:“我说曹主事,身为南马道街老街坊,俺想向您提个意见,中不中?”

“那咋不行?有啥要求您老尽管提。”曹举人向来为人慷慨,言语干脆。

“孔夫子既然搬家到咱南马道街,跟大家伙做邻居,咱们街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刚搬来的新住户要请街坊邻居吃顿饭,既相互熟识,又能有个照应。麻烦您问问夫子啥时间也请请客呗?”

曹大夏想了想,说道“您老说得有道理。搬新家请四邻理所应当。嗨——我看这样,明天的圣人入殿仪典,麻烦您知会里正,由你们二位代劳,通知南马道街以及文庙周围所有住户,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男丁,均可参加入殿观礼。待仪式结束后,我来代劳,替圣人请大家酒宴如何?”

两人就这样说定了。

第二天仪典结束后,曹大人果然践行诺言,替孔夫子宴请了前来观礼的所有南马道街男人。席间,曹大人与众街坊订立盟约:一、凡文庙四邻,均得敬重圣人,爱惜文庙一草一木;二、主动管教幼童不随意入庙戏耍;三、主动约束家禽、猪狗远离文庙。原来聪明的曹大夏早有准备,借此机会为保护庙产与周围百姓约法三章。

从那以后,县黉学每年春天召开新学员入学典礼的时候,马道街的街坊就会前去观礼。大家总会开玩笑地说:唉,孔夫子又要请客了。

新蔡县南马道街的故事与传说

三、石盘井吓跑李自成

石盘井沿巷在文庙与黉学后,马道街以西,巷南头与马道街中部连通。前面提到的“不过人牌坊”就在石盘井沿挨南边。明代的石盘井形状古朴,井水甘洌。周围居民皆饮用此井水。相传明末农民大起义,李闯王的大顺军数次包围新蔡城,都被守城军民齐心合力击退。最后一次因为奸细的破坏,闯军终于攻克城池。指挥抵抗的知县被杀。闯军在城内到处烧杀抢掠。李闯王听说城内有文庙,便欲前往叩拜孔子,求圣人保佑他功成名就。他骑马经过石盘井沿,看到井水清冽,天气炎热,正口渴难忍,便下马,着马弁提来井水就饮。说也奇怪,一向甘甜的井水,到了闯王口里却变得苦涩发臭,难以下咽。询问周围居民,皆言井水清甜。闯王大怒:“孤,欲君临天下,一口小小的水井也想阻挡吗?不管怎样,我必须把你喝进肚里。待拜罢圣人,回头命人把尔填埋!”

说罢抱桶痛饮。饮罢,再饮坐骑。然后牵马徐行。

坏了,刚走到“不过人牌坊”,便觉得五内翻腾,痛如刀割。闯王把持不住,又找不到茅厕,只好就在牌坊下面上吐下泻,稀里哗啦几乎把肠子都拉了出来。

闯王拉完,刚提上裤子,就有亲兵赶来报告:“兵士抢掠,惹恼了百姓,他们纷纷奋起抵抗,已杀害我军多人;城外明朝多路援军已经踏入新蔡县境,我军随时有被包围的危险。”

闯王听罢,大吃一惊。他是个很迷信的人。心想,这井水变臭,害我拉稀,莫非提醒我有难?想到这里,连拜祭圣人也顾不得,就向文庙屁股后面作了两个揖,说:“孔圣人,俺得先撤退了,不然小命难保。待有机会,再来拜祭。”连忙传令全军火速撤离。新蔡城才免遭涂炭。

从此,石盘井吓走李自成的故事便在新蔡广为流传。

四、“坤仪益寿”匾额

南马道街最北头路西,现在的法院家属院前面就是高家大院。笔者便在那里长大。高氏一族曾经也有传世家谱供于家祠。家谱明确记载高家于明初自山东莱芜迁至新蔡。东城高氏在新蔡繁衍生息六百载。后代近播陈店、砖店一带,远播汝南、驻马店、平顶山,甚至外省四川、福建等。除了家谱,家祠内还供奉先人流传下来的宝刀一口。可惜老族谱在文革时期被红小将抄没焚毁。宝刀也下落不明。虽然家谱已毁,但是大院尚珍存一件传家之宝却是笔者少年时代所亲见。那便是一道写有“坤仪益寿”四个金色大字的古老匾额。匾额下面的小字明确记载:“道光二十三年,蔡州高氏名医国珍、国宝兄弟妙手回春,治愈巩义知府七旬老母的多年怪疾。待老母寿辰之际,孝子特制“坤仪益寿”匾额千里奉送。恭祝天下母亲益寿延年。”当时古匾额悬于老堂屋正中墙上。匾下还挂着题有《八仙来朝》的四幅屏。这四幅古画,因为历经“文革”劫难,又保存不当,已严重损毁。画纸发霉变脆,粉墨龟裂、脱落,以至于连作者落款、年代都看不清楚。我向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询问画的来历,她告诉我两位先祖名医在道路边救活了一位病倒的漂泊道人。道人原本是个画家。他病愈后,在高家看见巩义知府奉送的匾额,就说:二位恩人是大慈大悲的善人。老道身无分文,就为你家画几幅画与这块匾额凑成一体吧。问及其它,老奶奶再也说不清楚。

我曾多次提醒居住在老堂屋的堂哥对那四幅画要善加保护。可是,后来我到外地求学,夏季暴雨,老屋漏水,墙画全湿。堂哥见古画已全部损毁,便当做垃圾处理了。唉,实在可惜呀!有了这个教训,再加上我的责怨,堂哥意识到了保护古物的重要性,才将传世古匾妥善保管起来。

马道街高家的这道古匾额可能算不得什么珍贵文物,但是它至少能够从侧面证明新蔡城、南马道街的源远流长。另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黎民百姓给官僚送礼上供,而巩义知府还能在生母寿辰之际想到为百姓送礼,也算是一段今古佳话吧。

另外,听居住在南马道街的我的一位熊姓表哥常常提及,他的叔叔解放前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陆与台湾实现互通。当第一批从台湾归省的新蔡籍游子走下汽车,他们拉着、抱着亲人问寒问暖罢,几乎所有人第一件要问及的事情就是:“听说县城变化很大,马道街还有没有哇?”熊哥多次向我保证:“俺真的不是说瞎话,南马道街、文庙、黉学、仁义巷等去处正是俺叔他们这些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呀!”

【作者简介】高亮,笔名淮草滩。河南省新蔡县人。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县政协文史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