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深陷假货漩涡,各方如何回应?

拼多多深陷假货漩涡,各方如何回应?

7月26日晚间,成立不到三年的拼多多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暴涨40%。这个号称“3亿人都在拼”的电商平台,还没好好感受到上市的喜悦,几天后,质疑拼多多售假、山寨、侵权的问题,一波接着一波席卷而来。接连不断的负面消息也影响了拼多多的股价,截至8月1日22时08分,拼多多股价下跌至18.68元,跌破发行价,较首日26.7美元的收盘价下跌超30%,市值蒸发近90亿美元。拼多多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又如何回应呢?

建立在拼团、砍价上的拼多多俘虏3.44亿用户

拼多多深陷假货漩涡,各方如何回应?

据了解,尽管早在2015年的时候,淘宝、京东、苏宁等就开始下乡刷墙,但仍未奏效,而拼多多的“砍水果”模式,却引发了微信朋友圈的病毒营销迅速四处蔓延扩散。

在拼团、砍价、红包等“工具”下,拼多多逐渐俘虏了3.44亿用户,这对于类似的十元店+社交模式的同行来说,完全无法企及到拼多多的高度。

拼多多在招股书中公布了几个核心数据:截止上市前夕,拼多多的12个月的成交总额达2621亿元,用户3.44亿。

虽然拼多多在用户量上有足够的底气,但人均年花费只有674元,平均客单价38.94元,距离天猫和京东有不小的距离。因为拼多多走的是“低端消费”的套路。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拼多多用户70%为女性,65%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

尽管拼多多联合创始人曾对外发声时指出:“拼多多的核心优势是不断做爆款,把SKU的深度做到极致,就能把压缩成本、毛利,靠走量赚钱的思路做到极致。”但由于产品价格低廉,淘宝成长过程中曾遭遇的“山寨问题”开始在拼多多身上初现端倪,尤其是在小家电品类领域,拼多多几乎成为山寨厂商赖以生存的温床。

拼多多上市,网络负面舆论接连袭来

拼多多深陷假货漩涡,各方如何回应?

“拼多多上市秒变烦恼多”,成为这几天互联网圈的新段子。7月28日,拼多多上市后的第二天,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针对拼多多购物平台出现大量假冒创维品牌的电视产品销售的问题发布声明称,公司正与拼多多严正交涉,要求其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创维电视产品的展示及销售活动。

据报道,在拼多多的电视机分类下,发现有“iHisonse”“小米e家”“创维TV”“SVMSUNG乐享”等与海信、小米、创维、三星等品牌极其相似的产品在售。在拼多多手机分类下,有“vjvj”“viki”“vivi”等与vivo品牌相似品牌的手机也仍在售,并且这些品牌的产品排在页面前端。此外,在拼多多上还发现与三星SAMSUNG相似的“三星SANSUMG”手机,帮宝适Pampers相似的“Parmebos”的纸尿裤,以及“趌能”“立日”等洗护类产品。

7月29日,一篇名叫《拼夕夕的上市让历史倒退了二十年》的网文在网络、朋友圈铺天盖地地传播,主要目的就是揭露拼多多的山寨货和假货问题。著名作家郑渊洁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拼多多“侵权”的声明……事件不断发酵。

处于上市缄默期的拼多多,面对诸多质疑自然不能给出书面回应。7月31日,拼多多终于坐不住了。在上市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第二次在上海组织了沟通会,回应了外界对于拼多多的各种质疑,并向国家互联网中心发起举报。

面对外界对拼多多售假的强烈质疑和尖锐指责,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在沟通会上反复强调“假货是人性问题,假货问题是社会问题,让3岁的拼多多承担是不公平的”这一句话。在他看来,打假不是拼多多一家的事情,需要各平台一起从供应链到下游的销售端一起努力。

对于平台上假货数量的争议,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认为,从销售比例上看,能够被定义为假货的量要远低于很多媒体的想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拼多多35元至40元的客单价决定的,“40元的东西作假也要成本的,在这方面拼多多不怕抽样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峥看来,“山寨问题”并不等于“假货问题”。“山寨的问题,拼多多确实做得不够好。”黄峥认为,从价值观角度来说,这些品牌不够本分,希望占知名品牌的便宜,“但不代表它们质量不过关,这和假货是两回事,性质不同。”

关于创维“讨说法”一事,达达回应称:“创维提出的问题其实是白牌机(没有牌子),这其实是行业的固有问题。”达达表示,白牌机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问题,其中主要以液晶显示屏过剩为主,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而针对“拼多多平台上7.5元售卖原价888元的贝因美红爱+奶粉”这一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问题,达达表示,公众截图的7.5元奶粉其实是商家用来引流的菊花精,不是贝因美的奶粉。不过,达达也承认,拼多多上低价的婴幼儿奶粉很多是临期产品,“这些临期奶粉占到整个奶粉产业销售额的20%”。

达达表示,打假需要各大平台共同努力,拼多多接下来将先从白牌电视机和奶粉两方面入手,解决饱受诟病的“山寨”货、低价奶等争议问题。

监管调查拼多多售假问题,拼多多回应配合调查

8月1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已经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平台经营者,并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关地方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对媒体反映的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认真开展调查检查。“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后,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随后发布消息称,7月31日,市区两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约谈拼多多平台经营者,要求其立即开展自查自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对媒体反映的侵权假冒、傍名牌等问题开展调查。

对此,拼多多发表声明并回应称,将全力配合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该声明称,“已接受上海市区两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约谈,针对部分媒体反映的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问题,拼多多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积极配合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进一步严厉打击平台上的侵权假冒商品,努力达到社会和广大消费的期望。”

商家“售假”,平台应承担什么责任?

拼多多深陷假货漩涡,各方如何回应?

入驻商家制售仿冒产品,电商平台是否应负有连带责任?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电商平台的责任只在“通知删除”层面,只要电商平台及时有效的执行,平台方的责任和义务就相当于已经履行。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认为,假货并不是电商平台出售的,而是由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现有法律并没有规定电商平台有对商家商品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义务。况且,以现在技术水平,电商平台没有能力逐一审核平台内商品。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拼多多作为平台应该负责。四川开山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左芬表示,如果发生侵犯第三方权利时,若属于平台自营商品,则平台要承担法律责任;若属于第三方商家经营的商品,一般情况下由商家承担责任。同时,平台在得到权利人通知以后要积极采取屏蔽、删除、断开链接等措施,如果不采取措施将要对侵权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不论是传统电商平台,还是新兴的电商,所面临的最大的痛点都是假货、山寨。打假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平台花相当大的成本和技术去实现,但只要电商平台坚定不移地去打假,市场和用户可以给电商平台最好的回报。

新闻观察:拼多多应拿出担当,正视和解决问题

分析来看,如今拼多多成为众矢之的,也是之前长期积累下来的山寨货横行问题的集中爆发。之前,拼多多方面抛出了很多的理由,如“中国低收入人群还人多”“三岁的拼多多比当年三岁的淘宝做得好”“山寨货也不是假货”等等。其实,已经做到中国电商第三大平台的拼多多,应该彻底摒弃“比烂”思维、“向后看”思维,拿出担当正视自己的问题。

目前正在审议的《电子商务法(草案)》,着力强化平台对出售商品的质量责任和知识产权保护责任,其第四十四条拟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这是法律要求电商平台对于侵权商品承担更严格的法律责任,明知入驻商家在售假,或者被法律推定“应该知道”在售假,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就要承担和售假一样的连带责任。

夯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是大势所趋。过去,不少电商、平台内容品牌打着“避风港原则”的旗号,对于侵权内容、侵权商品揣着着明白装糊涂、浑水养鱼,有的也的确在短时间里“做大”了。如今中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全民共识,已然今非昔比。以《电子商务法》为代表的互联网立法,在更多地强调平台的主体责任、更多地强化“红旗规则”,任何互联网平台都不要心存侥幸。

从宏观上说,中国的发展也到了新的平台,发展原创科技、打响自身品牌、弘扬工匠精神,才是发展换挡升级的要义所在。还指望重复以前的草莽道路,靠打擦边球、山寨他人品牌继续苟且经营,能忽悠一个是一个,甚至将目标人群指向品牌识别力较差的农村弱势群体,注定要遭到市场和舆论的双重报复。

这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查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也是向整个社会释放保护知识产权、倡导诚信经营的信号。互联网企业要迎头赶上法律和公众对平台治理责任的期待,这样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