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賀龍一生領導的兩次起義,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革命轉入低潮,賀龍無所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和工農大眾一邊,率部參加並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指揮。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南昌起義失敗後,來到上海的 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兼第 二十軍軍長賀龍和二十軍第三師師長 周逸群,奉中共中央命令組建了中共湘西北特委。不久,他們即奔赴湘鄂邊地區領導 武裝鬥爭。

1928年2月29日,湘西北特委的賀龍、周逸群率 賀錦齋、 盧冬生和張海燾等人到達湘西 桑植縣 洪家關。特委到達 桑植後,便著手發動群眾,組織革命武裝,為武裝起義作準備。早在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湖南省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桑植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各鄉的 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隊,鎮壓了當地反動惡霸朱愚農,打擊了 土豪劣紳囂張氣焰。但" 馬日事變"後,反動勢力復辟,破壞了黨組織,共產黨員谷及峰等慘遭敵人殺害。失去了黨組織的領導,各種土著武裝烽起。桑植縣八個鄉,鄉鄉都有武裝,他們有槍有勢,互相不服,經常火併,號稱"八大諸侯"。賀龍的一些舊部和親族也擁有幾支武裝,各支武裝分別控制一定區域,佔山為王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些地方武裝,除一部分掌握在 豪紳手中,成為維護地主封建勢力統治的工具外,大部分是以打富濟貧和反抗地主、官僚欺壓為目的的。針對這種情況,湘西北特委決定爭取他們,以此創建革命武裝。賀龍為把他們吸收到革命隊伍中來,向其親友和舊部宣傳共產黨關於武裝暴動,打倒新軍閥,解放勞苦大眾的革命方針,號召親屬和部屬, 捐棄前嫌,團結起來幹革命。

揭秘:賀龍一生領導的兩次起義,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

革命武裝在湘西北地區的迅速發展,極大地驚動了國民黨反動政府。1928年4月,國民黨第四十三軍龍毓仁旅,乘工農革命軍進城不久立足未穩,向桑植城和洪家關發起了進攻。還沒來得及整頓和改造的工農革命軍,迎敵於梨樹埡一線,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經過激戰,革命軍沒能抵擋敵人的進攻,桑植城以及洪家關失守。敵軍佔領桑植縣城後,繼續追趕革命軍,在苦竹坪雙方再交戰。敵軍向革命軍中部發動猛烈的衝鋒,革命隊伍被打散。

揭秘:賀龍一生領導的兩次起義,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

5月初,工農革命軍已在紅土坪集中了400多人,在賀龍帶領下,活動於桑植、 鶴峰邊界開展游擊戰爭。6月,國民黨第四十三軍龍毓仁旅西撤。賀龍指揮部隊在小埠頭伏擊敵人後衛一個連,殲敵100多人,繳獲槍100多支,以及一批銀元、物資,再佔洪家關。這時,失散部隊又陸續返回,賀龍舊部 文南甫率軍加入,工農革命軍迅速恢復到1500多人。

在工農革命軍再次興起的過程中,反動勢力也加大了對革命武裝的鎮壓。4月27日,湖南省清鄉督辦署成立, 程潛任督辦, 何鍵任會辦。全省劃為11個區,每區派駐一個師的兵力;各縣設立"清鄉委員會";選地主爪牙組成反動武裝民團,每縣團丁少則數百,多則上千。 陳嘉佑指揮的第十四軍第十九獨立師( 陳渠珍部)負責圍剿包括桑植縣在內的湘西20個縣。賀龍的工農革命軍被陳渠珍師列為重點清剿對象。

揭秘:賀龍一生領導的兩次起義,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

7月1日,國民黨陳渠珍師兩個團和桑植縣民團,在姜文周、 陳策勳等率領下,對駐紮在洪家關的工農革命軍發動突襲。因敵眾我寡,賀龍決定部隊從右翼突圍。賀龍、賀錦齋率領一部分革命隊員,搶佔高地,成功地掩護部隊安全撤退 至樂育。在這次戰鬥中,團長 李雲清不幸犧牲。

6月中旬,中共湘西特委代表 陳協平來到桑植,帶來了 中共湖南省委關於湘西北特委與湘西特委合併的決定。按照省委指示撤消了湘西北特委,另在工農革命軍中成立湘西 前敵委員會,管轄工農革命軍以及所在地區黨的工作。賀龍任前委書記,賀錦齋、陳協平、 張一鳴和 李良耀為前委委員。不久,前委將部隊改編為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賀龍任軍長, 惲代英任黨代表, 黃鰲為參謀長,陳協平為秘書長,全軍共1500多人,下轄一個師及文南浦、 王炳南、王湘泉等支隊。

軍隊整訓後,在賀龍帶領下,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為湘鄂邊 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