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之說 源自歷史上七國逐鹿的韜略要術

天下是大器,群生是重要的儲蓄。

器大,所以不可能由天子一人獨治;蓄重,所以也不可以由天子一人自守。 因此,要劃分疆域,以利於封建諸侯;按照親屬關係來鎮守疆域,以維護王朝的旺盛。

“縱橫”之說 源自歷史上七國逐鹿的韜略要術

從前,周朝借鑑夏、商兩代的經驗,將諸侯立爵五等(公、侯、伯、子、男),裂土封國八百多個,封同姓諸侯有五十五個。 周朝的天下可以說是根深本固,不可動搖了。在其盛旺時, 有周公、召公這樣的宰相佐其聖主;在其衰弱時,則有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這樣的諸侯扶其弱君。他們夾輔王室, 左右世局。這是三聖(文王、武王、周公)製法之意。

但是,周朝恩厚下臣的典章制度,其弊病是導致尾大不掉。

自幽、平之後,國勢日衰,爵祿、封賞的權力,多由陪臣掌握,征伐大權,天子也當不了家。吳國被越國吞併,晉國分為三家中,鄭國被韓國兼併,魯國被楚國所滅。以致造成海內無主40餘年,中國進入“戰國時代”。

秦國佔據勢勝之地,馳騁狡詐之兵,蠶食山東,山東六國深受秦國的侵略掠奪之災。

蘇秦是洛陽人,他主張山東諸侯“合縱”,來擯斥抵抗秦國;張儀是魏國人,他主張用“連橫”的辦法,破山東諸侯之“合縱”。這就是“縱橫”之說的由來。

各位大神,能讀明白文中的含義嗎?本文對今天的文化自信有何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