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在這麼一個亂世中,各路諸侯都在逐鹿天下,這是一段英雄輩出的歷史,也是歷史長河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後人往往將視線集中在魏、蜀、吳的興衰成敗,卻忽視了發生在三者之外同樣重要的歷史。

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東漢帝國的東北邊疆,曾出現過一個維持了五十多年的割據政權,因為由公孫氏家族世代掌握,並以漢遼東郡為中心,習慣上稱為遼東公孫氏政權。

這個政權一邊在中原群雄如曹操、孫權之間巧妙周旋,在中原板蕩的年代偏安了半個多世紀;一邊稱霸遼東,東拒高句麗,北撫夫餘,南服韓、濊,空前強化了華夏文明在東北地區的影響。

東漢末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到任以後,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在公孫度看到中原地區群雄並起,諸侯割據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繼則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

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公孫度到任後,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漸豐。不久,中原地區董卓亂起,各地軍閥無暇東顧。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繼則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病逝,子公孫康繼承其位。

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死,子公孫康嗣位。同年,曹操消滅袁紹集團。袁紹子袁尚、袁熙逃亡至烏丸,數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軍徵烏丸,屠柳城。袁尚、袁熙率數千騎逃奔遼東。

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隨後曹操即發大軍北伐烏桓,大破之,當時兵敗烏桓的袁尚和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後來公孫康斬送袁尚、袁熙首,向曹魏臣服。曹操傳漢獻帝詔命,封公孫康為襄平侯、左將軍。

公孫康在位時曾經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置帶方郡。此時朝鮮的北部還在曹魏的統治下,公孫康在遼東鎮守,印製了高句麗的發展。

公孫康死後,子晃、淵皆幼少,眾臣立公孫康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

曹丕稱帝后,鑑於曹魏仍無力勞師遠征遼東,只好仍沿襲曹操時的羈縻之策,遣使拜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平郭侯。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成年的公孫淵脅奪恭位。魏明帝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此時,此時已經是三國鼎立,公孫淵的存在,嚴重威脅了曹魏的統治,兩者必然有一戰。公孫淵為博取更大的利益,於是開始在曹魏、孫吳二國間左右搖擺。在接受了曹魏授予的官爵後,又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痛斥曹魏待己苛刻:“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訛得行其志,……猥興州兵,圖害臣郡。”同時對孫權極盡吹捧奉承之能事:“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時不世遇。”建議孫權早定天下:“誠原神謨早定洪業,奮六師之勢,收河、洛之地,為聖代宗。天下幸甚!”

縱使孫權一世梟雄,在公孫淵不遺餘力的“忽悠”下,也飄飄然不辨真假了。“朕之得此,何喜如之!雖湯遇伊尹,周獲呂望,……方之今日,豈復是過?普天一統,於是定矣。”他不顧張昭等人勸諫,決定對公孫淵大加賞賜,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以授淵。

孫權甚至為此事,與張昭徹底鬧翻:“權與相反覆,昭意彌切。權不能堪,案刀而怒。昭曰:‘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橫流。權擲刀致地,與昭對泣。然卒遣彌、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

公孫淵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彌、晏等,將其首級送至洛陽。在給魏明帝的奏表中, “謙稱”受魏朝厚恩:“臣門戶受恩,實深實重,自臣承攝即事以來,連被榮寵,殊特無量,分當隕越,竭力致死。”恬不知恥的將此前行為,自詡為“甘言厚禮,以誘吳賊”。並洋洋自得的彙報了自己的“戰果”:“斬首三百餘級,被創赴水沒溺者可二百餘人,其散走山谷,來歸降及藏竄飢餓死者,不在數中。得銀印、銅印、兵器、資貨,不可勝數。”魏明帝拜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以示獎勵。

孫權聞知後,勃然大怒:“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不自載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復臨萬國。”在大臣們的極力勸諫下,才肯罷休。不過,他的誓願,最後竟由司馬懿“代勞”了。

公孫淵也漸漸有部臣之心,魏明帝為了試探公孫淵,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立刻發兵,在遼隧阻擊毌丘儉,並與之展開激戰。毌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公孫淵見打敗了毌丘儉,於是自立燕王。並派使者授鮮卑單于璽,誘鮮卑侵擾北方。他一面遣使至吳謝罪,乞求出兵援救;一面給魏明帝上奏,歷陳祖、父功績,希冀曹魏保持自己的祿位。

然而魏明帝不為所動,開始厲兵秣馬,命司馬懿率軍遠征。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細說三國:存在於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司馬懿針對魏軍之不利條件,制定了速戰速決的作戰策略。他遣胡遵等暫時擊敗卑衍、楊祚,但不因著眼於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遼隧與卑衍、楊祚部過久纏鬥。魏軍稍有突破後,即大膽穿插,穿圍而過,直撲公孫淵老巢襄平。

這一策略,迫使卑衍、楊祚因擔憂襄平有失,不得不回軍救援、拱衛襄平,從而使公孫淵苦心費力修建、倚若天險的遼隧圍塹,瞬時廢棄。在位於襄平城南的重要天然屏障首山,魏軍再次與卑衍等部激戰,將其殲滅擊潰。魏軍趁勢直抵襄平城下,修建圍塹,包圍並攻擊襄平。經過三十餘日激戰,襄平城被魏軍攻陷,斬淵父子,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公孫氏集團的覆滅,使與中原隔絕近五十年的遼東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自此,三國之外的“第四國”正式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