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麒麟舞由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進行表演,

東莞麒麟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東莞市

東莞麒麟舞由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進行表演,

東莞麒麟舞主要分佈在東莞市的山區、丘陵和埔田一帶的部分村落,據清末《東莞縣誌》記載,至少已有100多年曆史。

東莞麒麟舞主要表現“麟趾呈祥”、“採青賜福”的主題,故當地民間十分講究麒麟的造型,將麒麟頭設計為酷似龍頭,以體現“龍生九子,麒麟為長”的傳說;頭上有一向前崛起的五色獨角,寓意“獨佔鰲頭”和“頭角崢嶸”;頭、頸、嘴分別鑲有塔形彩釘、銅製圓鏡、金線圖案,寓意“人丁興旺”、“驅惡避邪”、“金口玉言”;身著五色彩披,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上繡“風調雨順”四字等等,主題便在這一精心製作、集祥瑞於一身的神獸造型的舞蹈中展開。

東莞麒麟舞由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進行表演,

東莞麒麟舞由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進行表演,舞蹈的套路分為頭套和尾套。頭套包括表現麒麟作天宮巡視準備、巡視東南西北方、中途休息梳洗和醒來等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各有不同的動作,如巡城動作主要有大花、小花,大花是雙腳騰躍,動作幅度大,表現麒麟的威猛,小花是單腳提立小幅跳躍,表現麒麟的靈活機警;休息梳洗時麒麟的動作是模仿貓科動物舔腳、梳洗頭身、喝水、撓耳、咬蝨子、打瞌睡等,稱為“麒麟曬被”。尾套主要表現麒麟醒來巡城求青的艱辛過程到最後澤被人間,“青”通常以綠葉旺盛的一棵小樹、一根樹枝或一束禾劍棘草為代表,象徵採集萬物之靈氣。採青包括尋青、驚青、聞青、試青、護青、逗青、失青、找青、復得青、踢青、吃青、吐青、遊園賜福等生動環節,動作主要有翻騰、滾動、甩頭、咬尾、逗尾、練王、踢青等。

東莞麒麟舞的配樂主要有鑼鼓樂和嗩吶吹奏樂,一般根據麒麟的神態動作使用鑼鼓樂,多為粵劇的《二流》、《二王中慢板》、《哭相思》、《六波令》、《百花亭鬧酒》等傳統曲牌,吹奏的樂曲則有《下馬威》、《大首板》、《五花錘》等。

東莞麒麟舞是當地春節習俗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活動,也是平常人家喬遷、嫁娶、開店時用以祈禱呈祥的象徵,不僅帶有明顯的儀式性,更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在舞蹈藝術、民間習俗、民間信仰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由於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外來文化的衝擊,東莞麒麟舞的傳承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原來每村都有的麒麟隊,現已所剩無幾,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

東莞麒麟舞由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進行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