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本文约4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课标、文体、文本、教师和学情等综合因素,其中决定古典诗歌“这一类”教学内容的关键是其自身的文体特点。本文试以《锦瑟》为例,从古代韵律诗言语形式这一本质入手,探讨如何确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核心内容,尝试诗歌鉴赏从传统“意会”到“言传”的突破。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程永超

温州二中语文教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

01

诗歌的本质:言语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一般指中国古代诗歌,从广义上说,是指古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狭义上仅指古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鉴于古今中外诗歌分类的复杂性,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古典诗歌仅限于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中国古代韵律诗。

关于诗歌的本质,向来有不同说法。言志说(《尚书》)、摹仿说(亚里土多德)等不一而足。《尚书·尧典》“诗言志”是对“诗”最古老的诠释。唐代孔颖达提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对“诗言志”这一古老命题作了重新解释。经过孔颖达解释的“诗言志”, 在美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即诗歌是“抒情言志”的产物。但是,“抒情言志”很难说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准。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也都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只是方式、侧重不同而已。

很显然,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难以成为文体区分的标准。

这需要换个角度来看,作家、诗人通过作品来表情达意,作品通过语言的排列组合来完成。语言排列组合不同,也就是说作品表情达意的言语形式不同,就成了所有文学作品相互区别的唯一标志。

诗歌是最讲究语言的艺术。诗歌之所以动人, 正是因为诗人将人人皆有的“情趣”“理趣”(思想意旨)蕴含于他人难以言表之“文趣”(言语形式),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借助于形式而且只有借助形式,内容才获得其独一无二性,使自己成为一件特定的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不是其他艺术作品的内容”。

事实上,较之于其他言语文本, 诗歌言语形式是其更为本质的东西。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02

古代韵律诗的本质:“言”“声” 和谐

那么,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言语形式是什么?或曰,古代韵律诗言语形式的本质是什么?《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细究其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言”(言语)与“歌” (声音)的和谐,是为古代韵律诗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 标志。

这里所谓“言”,即诗的言语表达形式,或曰“诗家语”。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记载关于王安石“诗家语”的轶事,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作了详尽阐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由此可见,“诗家语”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是诗人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等诗性言语来表达主观情志的一种语言形式。

但是,这并非诗歌的全部。

人们常说的“声情并茂”,情是情感,声是声音。诗歌,诗须歌也,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诗歌是有节奏的语言。诗歌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感借助旋律,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其中理由不外乎:任何语言形式都有节奏,古代韵律诗的语言节奏非常有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于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诗歌是讲究意境的,意境是靠各种修辞,尤其是语音修辞来完成的,汉语节奏主旋律的和谐性又是语音修辞无定中之有定。

承上所述,古代韵律诗就是这样一种抒情言志的文体。它以诗性言语,用之于富有节奏韵律的声音,再以特殊的排列形式来抒发情感和反映生活。古代韵律诗具有“声情并茂”的和谐性,这种和谐性主要是由“诗家语”(言)和“韵律节奏” (声)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上的共鸣(情)。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03

古代韵律诗教学核心内容的确定

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取决于课标、文体、文本、教师和学情等综合因素,其中决定古代韵律诗“这一类”教学内容的关键是其文体特质。

上述我们明确了古代韵律诗的本质特征,基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大多为古代韵律诗,本文管窥蠡测,以苏教版所选《锦瑟》(李商隐)为例,从古代韵律诗言语形式这一本质入手,确立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尝试改变以往“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的诗歌鉴赏困境,实现其从“知其然”到 “知其所以然”的突破。

01

“声音”意会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锦瑟》教学方案

①自由朗诵,体味古代韵律诗的节奏。

②找出押韵词语(韵脚),并说说这些词的发音效果。

③你认为《锦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说说你的看法。

《礼记·乐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好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另外,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句式整齐,双句对偶,音节分布对称,形成有规律的顿挫节奏,很好地表现了平稳、舒展和缠绵之情,将一段悲伤和抑郁娓娓道来。

读此诗时是每个音节为一拍,每两个音节为一小节,每四个小节成一句,第五个或第七个音节独占两拍,很像2/4 拍的乐曲节奏那样鲜明。从语言形式美的角度看,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流旋律线,从而达到音乐美感。

按照平仄之分,《锦瑟》的旋律线如下: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很明显,整首诗旋律流畅,犹如一条波纹,从波峰到波谷,连续起伏,在触动读者听觉器官同时,一幕幕场景如画面在脑海浮动,打动读者心灵的情感旋律线也随之摇摆。音律节奏还体现在声韵母配合产生的回环美上,达到回环美的手段有:押韵、迭音、反复、顶真等。

就这首诗而言,主要由押韵来体现。宋元时韵学家就曾根据发音口腔共鸣空隙大小,将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类。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称为洪音,反之则为细音。总其特点,洪音响亮,多用来表达开阔、明朗、有力的情绪;细音纤柔,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低沉的情绪。

该诗第一、二、四、六、八句尾音“弦”“年”“鹃”“烟”“然”押“an”韵, 声音洪亮,似乎很难说是仅为表达一种低沉忧伤的情感,这也为《锦瑟》诗义多解提供了一个注脚。

02

诗语”言传

前文已述,“诗语”即“诗家语”,乃诗人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等言语来表达主观情志的一种语言形式。“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 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等,因而诗歌语言一般较难理解。

《锦瑟》则是一首公认的最难读懂的诗。自宋元以来一直就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金元好问曾说:“诗家总觉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清王渔洋亦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近代梁启超说:“《锦瑟》讲的是什么事,我理解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这些意见都可代表广大读者心声。今之论者有的干脆认为,此诗可以不顾其义,只赏其情。但须知诗是用语言写就的,不类音乐绘画;不讲意义,情何以言?

《锦瑟》教学方案

①借鉴王蒙对《锦瑟》的改写,将本诗化为“五言、四言、二言”诗。

②根据你的改写,谈谈删改的意图和理解。

王蒙曾用古人“集句”方式(或西方“扑克牌小说”)对《锦瑟》重新排列组合,实现三种“颠倒锦瑟”的改写。

七言体

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

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

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长短句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

日暖蓝田晓梦,

春心迷,

沧海生玉烟。

托此情,思锦瑟,

可待庄生望帝。

当时一弦一柱,

五十弦,

只是有珠泪, 华年已。

对联体

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

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

思一弦一柱已。

春心惘然,

追忆当时蝴蝶锦瑟,

沧海蓝田,

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

《锦瑟》一诗语言奇丽、委婉、含蓄、优美。既然这首七言律诗自古难人解,那么我们就引导学生把《锦瑟》改写化为“四言、二言”诗,通过言语方式的转化比较来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四言诗

锦瑟多弦,弦似流年。

庄生梦蝶,望帝化鹃。

海蚌孕珠,蓝田玉暖。

此情难追,当时惘然。

二言诗

锦瑟,华年。

梦蝶,化鹃。

珠凉,玉暖。

此情,惘然。

无论是王蒙的“颠倒锦瑟”,还是教学中学生改写,我们都能感受到《锦瑟》这首古代韵律诗强大的语言张力。最让人惊叹的是,该诗改写后任何一个层面的语言理解都能言之成理,或者说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都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

这还仅是浅层的诗歌言语形式的欣赏,接下来我们进入诗歌言语内涵的赏析。

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删除整首诗的中间两联,全诗变为七言绝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歌意旨依然言情,“情”字成为诗眼,但前有“华年”,诗歌意旨陡然变得简单。很明显,本诗成为千古诗谜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中间两联所运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两个喻象,由两个典故造成的意象,其本体没有出现。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中, 两个喻象不仅本体没有出现,而且喻象更加朦胧。我们说,中间两联典故所用意象皆隐藏本体,自身带有多层次朦胧性,没有逻辑关系,《锦瑟》的魅力就在于即使你明白了典故内涵也无法探知诗旨所在。因为义山用典有增殖现象,即其典故具有发散的暗示性,能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 沟通欣赏者所经历的各种人生体验。譬如有人认为《锦瑟》充满禅意:锦瑟华年是时间的空,庄生梦蝶是四大皆空,望帝鹃啼是身世之空,沧海遗珠是抱负的空,蓝玉生烟是理想的空,当时已惘然、追忆更难堪的“此情”是情感的空……然而正是在这空中,幻出锦瑟华年的色相。

综上所述,无论是借助“声音”意会,还是通过“诗语”言传,《锦瑟》一诗“言内之意”与“言外之义”的关系, 有如清人刘大櫆所言:“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或如谜面与谜底一样,解读者无论如何破译也难以言其妙。这也是使之成为公认的最难读懂的古代韵律诗的原因之一。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韵律诗之所以为读者喜爱,窃以为其主要原因即“诗家语”的言语艺术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二者在和谐中传达言外之意,激发审美想象,让读者享受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这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核心内容。

END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往期回顾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2018年第8期

图片来源 | 网络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课改聚焦|中国古典诗歌,我们该教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