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聚焦|陸雲泉:北京市海淀區向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強區邁進的探索

课改聚焦|陆云泉:北京市海淀区向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迈进的探索

本文約5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课改聚焦|陆云泉:北京市海淀区向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迈进的探索
课改聚焦|陆云泉:北京市海淀区向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迈进的探索

陸雲泉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主任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命題,指出了新方向。

新的時代征程即將開啟,北京市海淀區作為基礎教育高地,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領會黨中央的教育方針,進一步聚焦教育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努力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上取得新進展,辦好更加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期盼。

01

深刻認識海淀區教育發展面臨的

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十八大以來,海淀區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湧現出一批當代教育名家、名師,教育教學質量持續保持北京市領先地位,但距離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麼海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哪些呢?

問題1

城鄉、城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海淀區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明顯,多年來,我區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學校建設,在溫泉、西北旺引入一批優質校,使農村地區教師月工資比城區教師高3300元,努力促進南北同步發展。但北部農村地區和南部城區之間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如上莊、蘇家坨地區優質教育資源還缺乏,農村地區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還不夠,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同時,城市地區之間發展也不夠均衡,中部以海淀學區、中關村學區為代表,優質教育資源聚集,但東部依然處於低位均衡發展水平,與高校智力資源密集的人口特徵和教育需求不匹配。

問題2

校際之間發展不平衡

海淀教育面對的區情複雜,教育規模大、體系全、樣態多、主體多元、類型多樣,既有政府辦學、社會力量辦學,還有大學辦的附中、附小,人、財、物管理體制不盡相同,學校發展的客觀基礎、歷史文化積澱不同,這既是海淀教育發展的優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際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2017年,海淀區大力實施新優質、新品牌學校創建工程,一批學校辦學品質得到快速提升,實現轉型發展,但還存在一些薄弱學校,距離“辦好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的目標依然有一定的差距。

問題3

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

海淀教育門類齊全、類型完備,但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還存在短板和弱項,教育結構和佈局不夠優化。

我們多年的監管和調控更多地放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提升上,學前教育監管相對薄弱、投入不夠,管理和辦學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高中教育高峰與低谷並存,選擇性、特色化發展不足;職業教育比重偏低,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對高科技、創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適應;教育國際化水平無法滿足中關村科學城、國際化人才社區建設需要。

問題4

足量優質的教育供給還不充分

從2010年起,海淀區就一直面臨嚴重的學位緊缺矛盾。隨著全面二孩政策和戶籍人口出生高峰的疊加效應,海淀區還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學位緊缺困難,我們預測的“十三五”期間的中小學幼兒園學位缺口達8萬~9萬個,現有學校資源可挖掘的潛力不足,持續的入園難、入學難問題將是政府必須解決的重點任務。

同時,海淀區高端人才聚集,百姓對教育的期待和訴求較高,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較為強烈,老百姓的入學、升學焦慮亟須持續回應,教育公平還需持續推進。

問題5

面向未來的教育內涵發展還不充分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在新時代、新使命面前,我們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和人才強國的戰略要求,與海淀區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中關村科學城的功能定位還不能完全匹配,還無法滿足家長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學生可供選擇的課程學習資源還不夠全面、優質,課程育人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數量和結構性緊缺問題日益凸顯,人才隊伍的活力和潛能有待進一步激發,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有待進一步提升。政府在資源調配、政策調控、經費投入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從而實現從外延發展向內涵提升聚焦、從硬件保障向軟實力提升轉變。

問題6

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還不充分

當下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教育熱點問題頻發,校園安全、師德建設、家校矛盾的解決需要關注家長、學生、社會、學校等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

海淀區是教育大區,體量大、情況複雜,需要政府進一步增強教育公共服務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動改革與發展、化解各種矛盾糾紛的水平;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大服務保障力度,不斷提高綜合統籌能力;需要不斷加大與教育外部的溝通與互動、理解與對話,營造協同發展、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课改聚焦|陆云泉:北京市海淀区向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迈进的探索

02

聚焦主要矛盾,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不斷提升海淀教育服務區域科學發展的

硬支撐和軟實力水平

1.統籌規劃,優化教育結構和佈局

堅持“築巢引鳳、外引內升、南北同步、優質均衡”的發展思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重點是提供有力的鄉村教師支持政策,我區將進一步統籌城鄉教師資源,優先為農村學校補充優質師資和緊缺人才,建立海淀區鄉村教師從教10年榮譽制度,為農村地區教師成長創設土壤和氛圍,全面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

落實“校校優質”工程,進一步縮小地區之間、校際之間教育差距。在區域教育佈局方面,以學區為單位,實施精細化管理,摸清資源現狀,精準發力,通過教育集團化辦學、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機制、教育聯盟等舉措,構建學校成長共同體,使優質教育資源在十七個學區均衡分佈。

持續深化新優質、新品牌學校和潛力學校項目建設。以三大項目建設為帶動,採取專家診斷、領導一對一聯繫、找準發展定位等舉措,推動學校在辦學理念、隊伍建設、特色發展等方面實現全方位提升。在普通高中階段,要加強分類引導、指導,形成以綜合優質高中、品牌特色高中為基本架構的多樣化辦學格局,豐富人文、科技、體育、語言、藝術等五大類特色高中形態,為學生提供多元、差異化的教育供給,努力實現學有所教。

2.精準發力,切實增加足量優質的學位供給

從2018年開始,海淀區將啟動實施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在未來三年,全面落實北京市學前教育學位供給任務2.96萬個。

我區將進一步創新辦園機制,通過政府解決40%、鼓勵駐區單位地方政府解決40%、社會力量解決20%的“442”模式,加大區級層面的政策鼓勵,鼓勵社會多元主體辦學,優先發展學前教育,擴大學前教育學位供給,努力實現幼有所育。

按照“儘早摸底、預測難點、提前預警、政府統籌

”的思路,加大綜合協調力度、加快新建項目建設,增加辦學空間,在個別學位緊缺地區,統籌配置公園、綠地、體育文化設施等公共資源用於中小學辦學,全力解決居民百姓“上學難”矛盾。

擴大優質教育學位供給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分配好這些優質學位,要通過制度設計保障人人都有機會上好學,擴大優質教育學位的惠及面。近年來,海淀區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採取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信息化入學系統,探索性實施“六年一學位”政策,在初中入學中設立“登記入學”途徑,全面規範義務教育入學規則,大力推進機會公平和資源公平。

下一步,我區將結合區情,加強政策研判,積極開展基於學區制、網格化的義務教育入學辦法的探索,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惠及面,在“十三五”末,使我區中小學生在優質校就讀的比例達到90%以上。

3.創新機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目前,教師數量缺口大、職業壓力大、優秀人才緊缺、教師流動性加強,對教師隊伍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為充分吸納教育人才,

2016 年,海淀區創新教育人才管理機制,啟動教育人才儲備庫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區聘校用、動態調劑的非編制教育人才管理新制度。

我區將進一步健全人才儲備庫的政策保障和運行機制,將“一庫一統籌”模式發展為“五庫三統籌”,分層次擴充建立高端人才、一般人才、頂崗教師、特崗人才、返聘人才五大人才儲備庫,大幅拓展師資補充渠道,充分發揮人才儲備庫的雙向調整功能,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建立健全以學區、集團為單位的教師資源統籌機制,分層次、分學科有序推進師資調配,開展教師交流。深化教育集團化辦學,賦予集團一定的教師編制、績效工資和崗位設置等人事管理自主權。進一步縮小校際之間收入差距,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政策和機制保障。

倡導、培育、推出更多的當代教育名家、名師。海淀區持續多年開展領軍人才培養,湧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基礎教育名校長和名教師,這是海淀優良的傳統和文化。我區將繼續將繼續強化教育人才聚集高地的優勢,切實關注校長教師隊伍的實際需求,營造教育家辦學的機制和氛圍,確保海淀的核心競爭力。

4.內涵攻堅,推動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

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育理念、教育內外部環境都發生深刻變化,海淀區教育要牢牢抓住質量這根生命線,求真務實、潛心辦學,全面提高教育品質,讓人民群眾共享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大力開展未來教育探索工程。

海淀的教育改革探索始終在積極前行,十一學校的走班選課、中關村三小的3.0未來學校形態,都是對新的教育理念和變革的積極回應,海淀區將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傳統教育優勢與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鼓勵學校進行管理機制、課程整合與實施、教學模式等的有效創新。

進一步打通學校邊界,探索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整體育人模式。充分發揮海淀教研、科研的品牌優勢,建成一批學科教研基地和課程建設基地校,為學生時時學習、個性學習提供課程、資源和環境支撐。

全面實施核心素養培育工程。堅持育德為先,構建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體系,建立學區家長委員會,創建家校共育橋樑。持續打造海淀區心理健康教育周、家庭教育大講堂、傳統文化展示月、敬德書院春秋論壇等區域性教育活動品牌。狠抓課堂教學和規範管理,安心辦教育,靜心提質量,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品質和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2017年,教育部在海淀區設立“校園足球綜合改革試驗區”,我區將積極搭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校園足球競賽、課程、培訓、人才梯隊培養等七大體系,創新區域性學生體育活動機制。探索建立少年科學院,依託區域院士資源優勢,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新途徑。

在北部農村地區規劃建設一所STEAM教育實踐學校,該學校將依託區域得天獨厚的教育和科技資源密集的優勢,大力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我區還將探索成立青少年藝術苑,拓寬學生藝術素養培育的渠道和平臺。

積極建構具有海淀特色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初一年級入口學業水平和學段成長監測機制,強化學生成長的動態評價。突出道德品質、心理健康、興趣特長和體質健康等方面的監測和評價,特別要將體質監測作為學校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

推進智慧教育工程,建立網絡和數據中心,開展學生學情數據分析,對教學質量和學生髮展進行追蹤評估。

5.規範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加大對學校辦學行為的規範力度,以管理促內涵提升。海淀區是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八大實驗區之一,2017年12月,國家正式頒佈《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我區的改革實驗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海淀區將依託管理標準的全面落實,在學校章程、內控制度、教育教學、課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對每一所學校進行對標研判,在依法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同時,加強學校管理的規範性,切實做到依法依規辦學。以學區為抓手構建現代治理體系。

2016年,海淀區實施實體化的學區制改革,實踐兩年來,從橫向上搭建了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提供了區域教育資源統籌和共建共享的新機制。

我區將進一步優化學區職能,充分發揮學區的統籌、協調、服務作用,加強區域教育精細化管理,探索構建學區、街鎮、駐區單位互動共享、協商共治的長效工作機制,不斷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以集團為依託提升學校辦學品質。海淀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目前有近30所集團化辦學母體校,集團化學校通過輸出先進的辦學理念、促進幹部教師交流、強化課程整合開發、推動人才貫通培養,帶動發展了相對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區將進一步研究制定集團化辦學的配套政策,在集團校幹部崗位設置、績效工資、章程治理、中小幼一體化育人模式改革等方面,不斷健全政策保障機制,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大改革舉措,我區將及時總結實踐經驗,逐步健全以學區為抓手構建現代治理體系、以集團為依託提升學校辦學品質的海淀區縱橫矩陣式改革模式,為全市乃至全國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教育是關乎人成長的事業,人是教育最核心的要素。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海淀教育要始終牢牢把握“學生”和“教師”這兩個群體,堅守初心,尊重規律,落實關愛的教育,倡導尊重的教育,辦好負責的教育,探索未來的教育,努力實現“十三五”末期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強區,建設世界一流基礎教育高地,繼續引領教育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目標。

课改聚焦|陆云泉:北京市海淀区向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迈进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