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本文约4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敬德书院古朴厚重,师德师道常说常新。2018年6月30日,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师道传统与师德建设”在此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先生,北京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社长姜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黄四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助理胡兰,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处主任丁长林及来自各地的学校教师一起相聚敬德书院,共话师道与师德。

主办方致辞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师道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灵魂,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以师德涵养教师心灵。

——姜钰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起源于2015年,它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融、汇集、碰撞、对话的平台,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与道密不可分,为师之道在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在言传身教。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师道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灵魂,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关键是要打造一支师道高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以师德涵养教师心灵。

名家论师道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教育。

——郭齐家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的位置,能够陶冶学生品德,教导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才能,发展学生专长,因此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学记》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珍贵遗产,提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营造重视教育的风尚,为此教师要教学相长、善喻、长善救失、善教继志。

在“论教师”方面,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儒家对“天地”的尊崇,反映了人对天地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师”是“天地君亲”的代言人,深深理解了“天地君亲”间的关系,具有最高的解释权,而“君”“师”给人以慧命。

此外,王阳明的致良知,对当代师德建设有重要意义。它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和第一原则,告诉了我们道德人格的一条上升通道。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就是关心良知。良知不但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是道德的本源和道德行为的源头,教师只有体会到这一真谛,才会有真正的师德意识和师德行为。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教育。而知行合一则强调真知真行,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就做一分,就体认一份良知,就要行一分,赋予当代教师实践、完善自我的勇气。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所谓师道尊严,不是师名尊严、师位尊严,而是要和师道连在一起。教师能够获得社会尊重、内心生成尊严,皆在于有“道”。

——程方平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如《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中的“严”就是尊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坚守、责任、使命、追求、学问和人格魅力。所谓师道尊严,不是师名尊严、师位尊严,而是要和师道连在一起。教师能够坚守师道,有高远追求,才能赢得尊严。而且,教师的尊严要靠教师群体来维护,通过教师的自律和自觉来获得。

中国的师道传统非常具有原创空间,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很多自尊自强的空间,如“知行合一”“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师不必贤于弟子”,特别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能够获得社会尊重、内心生成尊严,皆在于有“道”。

我们的教师发展,教师真正职业的自豪感,其实是来自我们对传统师道的继承。一位教师可能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耀眼的社会头衔,但只要努力、敬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样能够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在职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立足新时代,发扬师道传统,重塑尊师重道的社会风范;知行合一,涵养师道,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黄四林

本次会讲立足新时代,发扬师道传统,重塑尊师重道的社会风范。现在,社会变化对教师的师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发生新的变化,所以对师道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学生的发展也对师道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此,党和国家把师德放在首位,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建设立足教书育人和自我修身的相统一,更多的是和自我修行结合起来,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修养来赢得的,通过提高教师队伍修养来形成。

知行合一,涵养师道,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谈论师德的前提应该是让教师成为一个人,师德建设的本质应该是教师的自我修养。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师德引导教师在人的发展基础上要实现自我价值,尤其是育人理念,要从道德理想、道德理念来获得这种崇高的成就感,体验到幸福感。

谈师德最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如果只谈师德,不谈对学生的促进和发展,我认为可能是一种空谈,教师尤其是师德的培养,应以学生为本,以德育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师德修炼的是为己之学,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修身敬德、敬业。

——吴颍惠

新时代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师,它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讲究方法、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启发和善喻学生。

师德修炼的是为己之学,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修身敬德、敬业。但现在“经师易得,人师难寻”,教师的学识可能很高,但能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今天教师队伍遇到的一大问题,希望社会培养的是人师而不是经师。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周易》中,德就是善,要有善,用一个善字首为源,用源说善,要将传统文化中一些有关德的思想引入师德建设。万物之道能够运行,靠的是善字,这是道教给我们的。发展到后来,《大学》《中庸》中的修养品行成为我们今天真正的为师之德、为师之道。人类社会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德行在哪里,道性在哪里,进而反观尊师重道,如果没有德行的修行和修炼,如何能倡导全社会的尊师重教呢?

一线教师谈师德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胡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一所学校不仅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优秀传统,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也为她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1915年建校,从塑造完整人格之教育发展到今天的“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百年来对人的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师道传承百年而不变的坚守。在这里,学校里有儿童,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教师陪伴他们长成一个最好的自己,成志教育照耀他们的一生。

如何让学校教师真正投入工作,一是弘扬价值观的力量,坚持党的领导,用传统文化鼓舞教师;二是学校办学行动纲领的指引,将国家和党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和学校办学实际相契合;三是制作了成志教师手册,用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让教师进行师德自查与互评;四是行动引领,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教师,弘扬教师优秀事迹。

学校从1999年开始启动课程改革,从学科研究、课程研究、育人模式研究到成志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不断地在为教师寻找不同层面来研究向上的力量。在这样一系列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感觉就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自己的成长,找到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愿意有想法,学校就会帮助所有想干事的人干成事、干好事。

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先驱,也是一切办学方向的选择,有了这个“一”,后面的“零”才有意义。但教师不能只靠理想信念而活,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为师的乐趣,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认同感,这能够决定一个教师未来能够走多远,育人效果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有有梦想的教师,才会去创造学校,才能成就学生的成志。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李秀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由共融走向共荣

主要讲述了一名一线班主任如何通过男生、女生关系的处理来打造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的故事,如直面问题,追求根源;搭建平台,走向供需;树立榜样,践行公约,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和谐共处、互相谦让。

此外,共创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走向共荣,需要小组合作,也需要家校合作。作为一名班主任,当班级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反思扭转局面,当班级稳妥发展时要创造机会展示精彩,当班级形成凝聚力时要调动师生家长的积极性,迈向更高的平台。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张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倾听花开的声音

从戏剧《人》和围绕它发生的故事讲起,并被“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精彩”深深打动。张晶老师说,这个戏剧给了她很多难忘的回忆,不仅是创造过程,更是让她有勇气、力量和企盼能够战胜病痛。

我是一名长大了的儿童,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堂,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对一线教师来说,师道中的一个方面就是爱在细节,陪伴才有感情。30年的教师生涯,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收获的话,那就是做,和儿童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坚持,用价值引导每一个孩子成志;如果用三个字总结就是坚持做,从低段到中段再到高段,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做6年。

陪伴、耕耘、期待,倾听花开的声音,永远相信教育的力量。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姜国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通过师徒结队、做好记录单、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的小故事,认为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可能是可遇不可求,但教师遇到一个能够让他有触动、对他有所改变的学生,也可能是可遇不可求。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无教学的教育,让我们一同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师德当以德为先,为师之道当师德为重

——丁长林(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尊师道,贵师德,道与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谈师德建设,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师道。追溯师道,《礼记》《史记》《儒林列传》《儒林外史》等都能发现对师道尊严的诠释和尊师风尚的推崇。教师何去何从,师道传统何去何从,我们不可能要求教师完全继承《礼记》等的要求,而应合理地继承。师德当以德为先,为师之道当以为重。

我们聚在北京市第十八中,怀有包容、仁德之心,不断求学问道、教书育人,校训明确指向教师必须具备学、问、宽、仁,为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活幸福鉴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基于师资现状,凝练提升教师文化;基于学生学情,达成课堂价值共同追求;依托集团集群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给予尊重,平衡教师的三种空间(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介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过渡空间);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师德自我提升。这些举措不仅营造了尊师重教、区域教育氛围,还极大激发了集团内部教师师德素养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温师道的含义,回首师道的旧事,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尝试梳理师道与师德的关系,更是想在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师道,做好师德自我提升和学校师德建设,让教师这一职业在今天依然能够成为学生甚至公众的榜样,让教师职业散发出学术的芬芳和师德的光辉。

教师有尊严,师德有传承,我们的教师才能有发展,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做一个有责任担当和传承“道义”的“人师”,葆有对职业和生命的敬畏之心,“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会讲现场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文章来源 | 根据2018年6月30日“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师道传统与师德建设”内容整理而成。

照片来源 | 敬德书院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论师道,谈师德,京城名师相聚“中国教师·敬德会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