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錢,一個非常敏感的字眼。

沒有錢,可能意味著貧窮,而何為貧窮?

一位知乎高分答案的幾句話直戳人心。

△總覺得什麼事情,只能拿命擋,命比紙還賤。

△讓人忘了生活的本質:錢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心裡永遠裝著個“我不配”,這樣很可能使得他繼續貧窮下去。

△錢成為他生活的全部,沒有溫暖,沒有人情味,更沒有什麼人文關懷,剩下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和揣度。

雖然沒有這位回答者理解得如此深刻,但日常,同樣會被類似的心情所擾。

見到好看的,吃到好吃的,用到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這得花多少錢,會不會很貴?

想學車,想學一門語言,想培訓一種新的工作技能,往往糾結於那一大筆費用,最後作罷,在內心安慰自己,沒事,反正現在也用不上,以後有機會再學。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明明錢很重要,我們卻不敢談錢

因為錢意味著銅臭味

在從小的固有理念裡,似乎談錢,是一件讓人十分羞恥的事情。

親戚借錢,明知對方信譽極其不好,也只能硬著頭皮借,否則,就會被打上沒有人情味的標籤。

要是告誡孩子,以後要好好學習,學到更多技能,賺很多很多錢,似乎就是在教壞孩子。而換成以後要好好學習,做一個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才覺得是志向遠大。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不和孩子談錢

踏入社會後的孩子卻需要什麼都懂

人吶,一輩子要做很多事:

一輩子都要跟人交流,所以從小就學說話。

一輩子都要競爭,所以從小就要不斷學習學習。

一輩子都要健康,所以從小就要鍛鍊,從小就要作息規律。

然而一輩子都要跟錢打交道,卻要在成年後才談“錢”,等現實到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跟錢相關的東西,躲都躲不開。

不能亂花冤枉錢,要為以後著想,怎麼才能攢錢買房;

在外千萬別被騙,債券股票什麼的,不要隨便隨大流;

孤身一人時不時頭疼發燒怎麼辦,需不需要買醫療保險。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財商

很多家長是不贊同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金錢”的。怕孩子金錢至上,怕孩子太過功利,但每個人都會和錢打一輩子交道,既然躲不開,為什麼不乾脆好好引導?

如何引導呢?在這裡,給爸爸媽媽們,幾點孩子從小接觸“金錢”的小建議。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一、給孩子管一些錢

很多家長常會問:要給孩子零花錢嗎?怎麼給?給多少?

1.要給

在處處需要錢的時代,不必隔離孩子和金錢的接觸。當孩子進入小學時,家長應該適當給孩子零花錢,讓他自己掌管一部分小錢。

2.父母給零花錢一定要堅持原則

有的孩子想要什麼東西就立即要家長買,不買就胡攪蠻纏,說道理也是行不通的。

面對孩子的軟硬兼施、倒地打滾,父母一定學會要“溫柔的堅持”,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我們不會因為你的威脅而改變我們的初衷,但我們也不會因為你的不講道理而大打出手,我們會陪著你直到你任性結束。

這個過程對父母來講是一個煎熬的過程,但一定要“堅定”,因為這對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特別有幫助。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3.零花錢給多少

該1周給1次,還是1個月給1次,這些具體的問題,家長要和孩子商量。

隨著孩子對零用錢的管理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信心,逐漸縮短給錢的頻率。由一天給一次,延長到一週給一次,再一月給一次。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嚴格遵守執行,特殊情況才可適量變通。

二、父母可以每週關心一下零花錢是怎樣用掉的?

不要無止境的給,要問孩子錢花在了什麼地方,在實際財務預算管理方面,家長可幫孩子理清,什麼是“想要的”,什麼是“必要的”。

然後把零用錢分成四部分:

10%用於購買想要的東西,如遊戲,玩具;

60%用於必要的東西,如飲食,交通,文具;

20%以備不時之需,存入儲蓄罐或銀行;

10%作為慈善用途,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和幫助他人。

如果他做到了,父母可適當的獎勵。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真正的差別從來不是錢

三、閱讀趣味理財故事書。

關於“錢”的看法,父母講道理,的確很難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金錢觀。這時選一本好的理財啟蒙書,是個不錯的選擇。

可以和孩子一邊讀書,一邊討論對“金錢”的看法,並引導孩子記賬,定期看看零花錢的去處。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也漸漸地學會怎樣和錢打交道了。

四、讓孩子體驗到“錢”的來之不易。

給孩子社會實踐經驗,嘗試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比如做做暑假工等,讓孩子知道每一塊錢,都不是輕鬆得來的。

五、學習一些生活中的財商知識

如儲蓄的含義,作用;有機會出國的話,和孩子談談匯率;就報紙或新聞上瘋搶買房的信息,延伸一些房地產、理財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