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許海峯: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前幾天,我們做了期上海房產界的KOL顧老師,今天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攝影界的許老師吧。

最近,一組《千禧年的上海夜生活》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了,黑白鏡頭下,十八年前的夜上海活色生香,夜場裡的男男女女呼之欲出。這組照片的作者,就是澎湃新聞記者許海峰許老師。

從90年代的《廢墟的美學》,2000年的《上海夜生活》,到正在製作的《虹鎮老街》,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許海峰一直跟隨這座城市的脈動,捕捉城市繁華背後最動人的地方。

今天,小棗就與許老師做個對話,一起聊聊攝影與他熱愛的這座城市。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Q:您從90年代就開始拍攝上海的城市變遷,拍攝了《廢墟的美學》系列,為什麼會去關注這些題材?

A:對攝影藝術語言的探索是很有限的,在全世界範圍都是如此,需要很寬廣的視野、需要很多西方的資料來開闊眼界。90年代初我們在學攝影的時候,是沒有這個條件的。沒有互聯網,所有資料都來自於國內攝影雜誌和香港的攝影畫報,後來出了臺灣阮義忠的《當代攝影大師》和《當代攝影新銳》兩本書,屬於90年代一代人的攝影聖經。這是我的攝影第一口奶,這對我是啟蒙性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才瞭解攝影是什麼。現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學攝影看的東西完全不同,追根溯源,其實很多東西都是有歷史脈絡的,要突破已經固化了的攝影語言,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這一點看我們的教育便能知道,大師遠矣。

90年代初,是上海這座城市高速發展時期,拍照的速度完全趕不上拆遷的速度。那時候純粹是一種記錄,並試圖在攝影實踐的過程中提煉藝術語言,有沒有提升藝術語言我不知道,但是拍好每一張照片的心是有的。對我來講,記錄城市的變化發展,可以用“刻不容緩”來表達,今天不拍,明天這裡就沒有了。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2002.1黃浦江上第一爆,沿江的倉庫碼頭騰地給房產商建造一批高檔樓盤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1996.福州路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1996.8四川路橫濱橋被拆除中的英式建築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2002.1蘇州河邊上一家工廠大門口的噴水池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2002.10蘇州河周家橋

比如淞滬鐵路,上海北站一直到何家灣,那時候差不多每週至少去拍一次,堅持了三年,直至建成輕軌三號線。當時的初心就是為了找一個題材來練習攝影技能,訓練眼力、腦力、手力,在運動中提高抓拍以及與被攝對象溝通的能力。拍著拍著發現,這條鐵路要被拔掉,建地鐵三號明珠線,很慶幸自己拍了,一不留神就成了這段歷史的記錄者之一。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何家灣以北 立業村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寶源路段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上海外國語學大學路段,1994-11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萬安路段, 1995-10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新廣路段,1995-09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寶山路段,鐵軌拆除中

Q:最近您的團隊正在拍攝《虹鎮老街》的系列紀錄片,這裡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

A:虹鎮老街,是上海的江湖之地,草莽之地,流氓出沒的地方,有很多傳說在那裡滋生蔓延而不絕。這次拍《虹鎮老街》通過人物把故事帶出來,大量採用視頻的方式,通過原住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通過政府部門來講動遷政策、通過派出所來講當時的治安工作。我和我的團隊更感興趣的是那片產業工人聚居地隨著“棚戶區”改造的消亡,這倒也不是留念那些破敗不堪的房子,而是裡面一個新的階層——瑞虹新城崛起,這裡面的業主恰好與原住民——工人階級相對應的另一個向度。城市往哪裡發展,人來來去去又到哪裡?無論是主動離開還是被迫遷離,他們對於新生活的感受是什麼?冷暖自知,這個專題試圖去探尋建築裡面人的溫度。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畢竟這個題材的核心是動遷,那麼動遷怎麼講?十年前,在虹鎮老街動遷的瞬間,我去訪問了30多個人,問他們對動遷政策的條件反應,對未來生活的規劃等等,某種程度也是《廢墟的美學》的一種延續。

城市不僅有光鮮的一面,同時也有破敗的一面,這是辯證的東西,不用迴避。這個地方十年後成為非常光鮮亮麗的高大上的地段,那麼曾經的歷史是怎樣的?而由這段歷史串起來的一個個有特點的人物是我最感興趣的。

經過採訪更深刻地認識到,政府只有在動遷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政策,才可以讓我們的城市化推進得更加順利,民眾才願意積極配合動遷工作。我想,做這個專題無非就是媒體的價值所在。

Q:最近,您拍攝的《千禧年的上海夜生活》又被很多人轉載,這組照片裡的夜上海活色生香,年代感不是很強,現在看起來仍然很時髦,當時為什麼要拍攝這個系列?

A:夜上海系列,是抽離了“實證性”紀實功能,更多的是試圖表現一種生命狀態,人在脫離了白日的平庸之後,夜晚的又是什麼樣的。其實拍夜場裡的人怎麼玩樂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正好與記錄城市發展變遷的紀實性手法相悖,我更對尋歡者的精神狀態——那一刻會有極度的快樂或悲傷出現,也有夜的隱秘為我所不知。

大量拍攝集中於2000年,千禧年,人們歡欣鼓舞,充滿了新世紀到來的希望,人們都認為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光明。好像新世紀本身賦予了這個時代的福祉,大家從未懷疑,整個社會的氛圍跟現在完全不同。18年後回過頭看,發現人和人之間更加淡漠、戒備了。人們承受的壓力也更大了,甚至超過了他(她)們的父輩。如果說這是陣痛,那什麼時候這種痛才能過去。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Q:您從20歲學習攝影,一直關注上海變遷,與老一輩的攝影家一脈相承,能聊聊上海攝影圈的傳承嗎?

A:我屬於晚熟,20幾歲啥也不會,也沒有什麼其他的生存技能。小時候不愛讀書,數學學得太痛苦,偶然接觸到攝影后竟然一學就懂,感覺總算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所以就會比較珍惜自己的工作。

上海每個時代的攝影師都會關注城市,雍和、薛寶其,很多攝影師都在記錄上海的變化。我的攝影啟蒙老師陸元敏,也同樣記錄了上海的變化過程,他的影像更多是走進人心。

比如一張照片裡,在一個老房子裡,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乾乾淨淨,面對鏡子在打領結,樣子很滑稽,但是又很認真,似乎要去參加一個重要活動。在90年代上海高速發展的時候,據說整個上海每年有一百萬人搬遷,這樣的鉅變一定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和人心的變化,人心的變化沒有好壞,這張照片就記錄下一個老派上海人在那一瞬間的掙扎,這是打動我的地方。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這是他的《上海人》一系列照片中的一張,折射了生活在石庫門、花園洋房、公寓房子裡的人的精神狀態——曾經比較優越的中產,衰敗的一個過程,以及之後新崛起的階層,這就是上海鉅變。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陸元敏 《上海人》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陸元敏 《上海人》

薛寶其,雖然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的一個攝影師,用現在的話來說,走基層走得非常深,拍了很多上海人日常生活的照片,那時候很多還是官方意識形態的攝影思維,而他是以他的直覺在拍照,少了那份官方意識形態的東西,照片流露出來的自然,醇美,這是薛老師的寶貴之處。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1986年春一個早晨,上海建國東路500弄口。小男孩背對背斜躺在母親背上撒著嬌:“真愜意!真愜意!”薛寶其攝影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1983年春,上海復興公園。夫妻倆平時上班時間不一致,誰有空誰帶孩子進公園玩,唯有休息日一家三口才有機會一起進公園。薛寶其攝影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1979年春節前夕,淮海路一條街財貿職工在盧灣區體育館大會師,各行各業的業務尖子大比武“獻絕招”,為提高淮海路一條街服務質量作貢獻。薛寶其攝影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1981年11月6日下午5時,我們全家提前吃晚飯後,就守在十二英寸黑白電視機前,觀看中國女排與日本女排爭奪世界。薛寶其攝影

雍和老師的照片,用三十多年的功力,把整個上海大事“以小見大”地記錄並表現下來,看他的照片就是上海的一部斷代史,能瞭解上海三十年的變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記錄。其實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好的攝影師系統地在做這樣的紀錄,很遺憾還沒有看到相關的機構在做系統性收集,如果能收集每個攝影師的照片,作為史料性的價值永久保存,這真的是一筆上海的中國的財富。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對話許海峰:用影像記錄上海二十年

Q:在新媒體時代,短視頻逐漸取代了攝影,攝影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A:作為一個攝影師,我記錄了上海二十多年的城市變化發展,這種記錄沒有功利性,只是覺得自己掌握這項攝影技能,正好又對城市的熱愛,拍攝的過程是快樂和享受的。

這幾年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我這種專業攝影師的工作方式,目前的工作中我幾乎不需要拍一張靜態照片,全部視頻採集,為此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個體無法改變外部環境,所以與自己達成諒解方式是,攝影終於又回到拍照最初的狀態——業餘攝影愛好者的身份。有一弊就有一利,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的。如果哪一天拍照不能給我帶來快樂,那是我厭倦攝影的開始。

Q:您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A:感謝冬棗樹給我這個機會。

也感謝許老師,跟我們分享了這麼多,讓小棗想起以前701攝影部的那些日子。

時代不同了,表達方式改變了,但對攝影的執著以及對這個城市的熱愛,永遠不會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