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在昭通城东南二十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回族村寨,这里便是昭通有名的“八仙营”。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从名称看,便知道这里充满了传奇和故事:相传八仙路过此地时,正值三伏酷暑,个个汗流浃背,热得难耐,铁拐李说,如此炎热,何不化地为海,下去游游泳,于是八位仙人施法,这里立即成为一片湖海;另传,此地原为一胡泊,湖中八石屹立,谓之八仙海,湖水干枯后,在此建村,名八仙营;另说,在1856年至1869年的昭鲁事变中,这一代的回民为反抗清廷暴政,纷纷举起反清义旗,在小龙洞、水井湾等地分别设置了上营、中营、下营、营盘、大营等八个营寨,大营就设在与县城遥相对望的一座山上,故称八仙营;另外一种说法是地方政府无法镇压义军,只好上报朝廷,清政府派四川总兵唐友根前来镇压,其手下副官胡二八向唐友根夸下海口,区区几个回子,何足挂齿,我今早就率兵镇压,回来吃中午饭,于是胡二八气势汹汹的率军扑来,晨雾中,突然从苞谷林中冲出八位白发老人,英勇迎战,如天降神兵,杀得清兵落慌而逃,惊恐中,清兵以为仙人助战,胡二八也因此丢了性命。为纪念这八位老英雄,八仙因此得名。传说种种,无据可考,但68年前的一段红色历史,人们记忆犹新。

“日脚落地,太阳偏西的时候,一支身穿黄绿色军装的队伍成三列纵队从稻田坝方向来到了昭通,他们面貌和善,步伐整齐……” 这支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四十三师某部。史载,“(1950年) 2月28日,43师政委薛韬率师直属机关及127、129团抵达昭通城郊。”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后,国民党西迁重庆,企图建立以四川为设防重点、云南为战略后方的“西南反共基地”。11月1日,解放大西南序幕拉开后,15军43师参加广西战役、广东战役后,开始进军云南。1950年2月11日,43师到达贵州省清镇后,奉陈赓、宋任穷指令进军滇东北。解放军进入昭通后,在中共昭通县工委的安排下,师部设在八仙清真寺,解放军战士分散居住在葫芦坪、撒家湾、营盘、八字墙、董家门闾、马家院子、关厅等村落,每个村民家分别住有5至9名解放军战士。

解放军到昭通后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八仙四组86岁高龄的回族老人马贤举在温馨的回忆中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解放军来到了八仙营,他们个个都很瘦,衣服也很旧,当晚有五位同志住进了他们家,叫(邀请)他们一起吃,他们微笑着说,“我们带得有,我们有的!” 他们虽吃的不如我们的好,但也不要老百姓的一粒一菜。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水井湾86岁高龄的回族老人李兴朝介绍,解放军进驻后,借他们家门口的场坝生火做饭。说是做饭,其实就是升起大吊锅,倒出袋里的包谷面,搅包谷稀饭吃。他说解放军跟其他部队就是不一样,他14岁时,(国民党)唐团长带着一伙兵进了八仙营,在他们家,直接用手去坛里掏酸菜吃,一坛酸菜几下就没有了。掏完酸菜,还要背(拿)他们家的洋芋,还叫他随他们一起把洋芋背到水井湾街上去,他母亲好说歹说后才没去。当兵的走后,母亲告诉他,去了会被他们带走当兵。

回忆中,李兴朝老人有些激动,似乎回到了当年。他说,比起“唐团长”来,解放军就是仁义之师,就是为穷苦人的。到点了,吹哨子吃饭,送他们蔬菜他们都不要,善良亲切,从不会凶巴巴的,大人小孩都没有害怕之感。在八仙营的短暂几天,还帮老百姓挖茅厕,解放军用望远镜观望远方,老乡们走进去看,还会亲切的跟他们打招呼。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采访中,李兴朝虽然表达不是那么清楚,但话匣子一拉开就说个不停,说到激动处还精神饱满地唱起了“新中国的天是明朗的天,新中国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哟,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虽然音不好、调不准,但可看得出老人的激动,对解放军的深情,他说当时最高兴的就是跟着大他两岁的马玉树学唱解放军的歌。受解放军的影响,这个未出世就没了父亲的穷苦娃子,后来当了民兵,背着政府发的大刀站岗放哨、清匪反霸,跟随共产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

在对李兴朝的采访中听得出,马玉树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马玉树老人。今年88岁的马玉树,跟其他回族老人一样带着白帽、留着白须,精神饱满,话语清晰。解放军到昭通时,马玉树已是民青成员了,还是民青昭通县的宣传组长,他似乎猜到我不知道什么是民青,铿锵地说民青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的简称,又称MC,当时他正在省立昭通中学(昭通一中)高17班上高二,解放军来之前,他根据上级的安排,积极参加中共昭通县工委组织的迎军工作。马玉树介绍,当时昭通虽然已经宣布起义,但情况极为复杂,很多工作都还在秘密进行。解放军进驻之前,他们组织学生、村民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向群众说明,解放军是仁义之师,是为劳苦大众翻身做主的,让老百姓不要害怕,让老百姓腾出地点来给部队住宿,在水井湾扎牌坊欢迎解放军。身为地主子女的他劝说家人腾出了五间房屋供解放军住宿,在他们家住了两个排左右,约五六十人,还在他们家架接了电话。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正是有了昭通工委的扎实工作,有了他们的大力宣传,才有广大群众对解放军进驻八仙营的热忱欢迎,还在清真寺腾出地点作为解放军师部所在地。解放军进驻后,他和家里商量后自己拿出钱来,书写了“欢迎解放军”“共产党万岁”数百条标语,张贴在住户多、人员集中的地方。这期间,他教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的天》,还有《山那边》《拍拍手》等革命歌曲,寨子里出现一片欢腾景象,大家都欢欣鼓舞,个个喜气洋洋。

第一次听李兴朝老人唱“新中国的天”时,其旋律就是《解放区的天》,以为是老人把歌词记错了,后面接着两位老人也提到当时喜欢唱“新中国的天”。采访马玉树老人时,我就直接问“你当时教的是‘解放区的天’还是‘新中国的天’。”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新中国的天’。”

在革命经典歌曲中,外面随处可查到《解放区的天》,就没有找到“新中国的天”。《解放区的天》是刘西林在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填词而成,全国解放后该曲被广为传唱。解放军进入昭通时,毛泽东主席已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大部已解放,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可能把“解放区”这个时代语换成了“新中国”。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关于解放军的故事,八仙八组81岁的老党员刘廷康老人说,昭通通电起义,地下党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他说,当时老人摆(说),有个姓李的长工,最先是帮龙三(龙纯曾)手下一个叫李冰的人打杂务,龙三看他脚勤手快,又精明能干,就去龙三家做杂务,还给龙三的太太洗脚。解放军来了后,他穿上了解放军的服装,才知道他是地下党。

八仙十一组81岁高龄的回族老人锁银文是当时的儿童团员,采访中他兴奋地说,解放军就是好,昭通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夜校,组建了儿童团、姊妹会,大家在一起学文化、学政策,大家思想进步了、觉悟提高了,对共产党的恩情也深厚了。

军爱民,民拥军。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村民们看到的是一支有纪律的部队,也是一支为老百姓着想的部队,他们由衷地喜爱和支持着这支部队。也正是有了八仙营村民全面支持,解放军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顺利做好了入城工作。3月3日,43师举行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近万群众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3月9日中共昭通地方委员会成立,昭通的天真正成了解放区的天。

一段段回忆,记载了军民一家亲,一句句述说,讴歌着人民子弟兵,6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在八仙营的一点一滴至今仍在八仙营的耄耋老人心中沸腾、燃烧。

虞晓江:昭通解放那一年

文 图|虞晓江

投 稿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总 编|沈洋

副 总 编 | 杨玉昆 杨琼 张国华

主 编 | 杨玉昆

总 策 划 | 曹斌

策 划 | 雷云波 王道荣 邱俊 毛治府 彭沁 王军

编 辑 | 李洁 虎霖孜(实习)

主 办 | 中共昭阳区委宣传部

承 办 | 昭阳区新闻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