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因肠癌离世,年轻人该如何预防肠癌?

黎珑


结直肠癌的预防:再说要点!

一,结直肠癌在欧美发病是第二位,我们是第三位,非常高发。

论者谈到预防,满眼里的文字就是吃的注意,什么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膳食纤维之类。意思是过于油腻细致的饮食诱发了肠癌,只要多吃蔬菜粗粮,肠道就好。

这是没有有效意义的说教。

二,肠癌的起源和癌变过程

在确诊肠癌之前,普遍存在的是肠壁增生的息肉。

稳定的息肉,没有进展,就是良性瘤一样。

常见的两种息肉炎症性和腺瘤性,又都有癌变的可能。当炎症不能消除,危害因素不能阻断,肠息肉就进入癌变。

息肉来自某种伤害。

肠道炎症造成肠壁细胞凋亡,在炎症反应中,增生是一个应对伤害、恢复常态的过程。

家族性肠息肉,来自遗传易感。这样的人群只是更容易在某种伤害因素暴露时,肠道增生出息肉。

能否进展到癌变,就取决于伤害能否持续!

三,在分析造成肠道伤害的因素时,各种细菌往往被首先关注。

但是,细菌感染一般就是急性症状,发生腹泻等,那是很好治疗的肠炎。

各种慢性肠炎,才是最大的伤害事件。

慢性炎症,例如顽固的结肠炎症,不是细菌感染的问题。也不是吃了过多的脂肪蛋白质的问题!脂肪蛋白质在经过漫长的消化过程后,没有导致肠炎的能力。不会伤害肠壁致细胞凋亡!

过敏性结肠炎,现在被称为”肠易激综合症”,以腹泻腹胀等为特征,是十分常见的病症。人群患病率10%左右。现在分析,肠易激的主要原因,就是负面情绪困扰。

结肠是情绪的镜子。任何情绪变化都会在结肠有所反应。

所以,慢性结肠炎的真正原因,是情绪不良。

情绪不良,胃肠道供血不足,肠道抵抗伤害能力下降,是炎症久治不愈的原因。

然后,从炎症到息肉增生,再到癌变,是结直肠癌的普遍过程。

不是所有慢性炎症都能发展到息肉,更不是所有息肉一定进展到癌症。但是,当我们谈结直肠癌的预防,就得知道这样的逻辑关系!

然后,把各种炎症及时治疗,根除,是唯一放心的办法。

尤其,如果肠道炎症来自情绪困扰,比如肠易激综合症,你更要针对原因,彻底解决!

任何人不要因为专家说肠易激综合症不会癌变而掉以轻心。肠易激作为慢性炎症反应,是癌变的一个起点。

不确定这样的起点,我们无法分析息肉来自哪里,癌变来自什么。任何病变,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出来!


春雷滚滚2


想要预防直肠癌,首先就得纠正饮食习惯

一方面,需要多吃玉米、水果、粗粮等含有丰富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一方面要少吃熏制、油炸、高蛋白、高脂肪和腐败的食物;

另外,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远离烟酒,控制体重也可预防直肠癌。

因此对于普通老百姓,骆主任列出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用鱼、禽肉等白肉,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烹饪食物时以煮、蒸为主。

2、日常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3、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4、保持适当的体重,不要过胖或过瘦。

5、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

6、少吃腌、熏和发霉食品。


39健康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腔镜平台执行主任、大肠外科副主任李心翔教授介绍:

对大肠癌的预防,我们经常会听到三级预防。从美国的一个数据来看,2014年的话,美国报道了一个结直肠癌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五年生存率的一个关系。从1975年到2006年这个时间段,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连续20年每年是以3%的速度下降。同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前十年以2%的速度下降,而后十年是以3%的速度下降。那么同时的话,五年的生存率是从50%提高到了66%。那么这足以说明预防的重要性。

一级预防——饮食生活方式的干预

一级预防的话,它主要是指从饮食生活方式的干预,来化学的干预来治疗癌前期的病变,也就是我们从正常的把它主途径这个阻断掉,使它没有发生腺瘤的癌变,也就是在还没有发生癌变之前,我们就采用饮食生活方式一些化学预防的这样子来治疗一个癌前期的病变。

要多吃点水果蔬菜,低蛋白,低脂肪类饮食,少吃腌制食品,同时要戒烟戒酒,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

那么另外一个是二级的预防,二级的预防强调的是三早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那么这个阶段的话,主要是我们一旦发现有腺瘤的时候,我们及时把它处理掉,防止它发生癌变,或者说能够到癌症早期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它,及时治疗它。

主要的筛查包括家族病史的一个调查。第二个要做大便的隐血的实验,肛门的指检以及肠镜的一些检查。建议40岁开始接受肠镜的筛查,那么平均3-5年接受一次肠镜的检查。

如果到了三级预防的话,那就是说已经明确是进入一个肠癌的,那么这个时候的话,我们重点放在怎么去优化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这也是三级预防的一个重点所在。


海上名医


据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并有上升趋势。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预防大肠癌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肠癌的的发病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压力过大及坏境污染等)及高危因素(包括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长期饮酒吸烟、大便潜血阳性、肥胖等)。预防大肠癌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饮食方面,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都不合理,高盐、高脂、高热量、精细饮食,加之吸烟饮酒、作息不规律、缺少运动等均是肠癌的“催化剂”。所以,我们首先从这些可控因素做起,降低患癌风险。例如:1、多吃粗纤维食物,如玉米、燕麦、青菜、水果等;2、减少加工食品、腌制食物的摄入;3、作息规律,保持良好心态,适当减轻压力,适度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尤其是控制腹围;4、戒烟戒酒等。

基因遗传,环境问题,同样是肠癌的高危因素。然而,遗传或是环境问题是非人力可为,所以,如何预防肠癌,我们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真正的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预后和生活治疗等有重大意义。如果家族中有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有类似疾病,或是身体出现相关的“警钟”现象,最好的做法便是留心多观察,及时就诊。不要拖到晚期再发现。


杏花岛


筛查金标准还是肠镜

说到筛查肠癌,很多人都很抗拒肠镜,想想都觉得痛苦。李勇表示,不能因为怕痛怕麻烦就偷工减料,还真得定期筛查,尤其是过了40岁以后。早期筛查的意义重大,统计显示,早期发现可手术切除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为65%左右,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则只有12%左右。

如果是筛查直肠癌,可以先做肛门指检,基本上体检项目里都有。但很多人因为怕羞常常选择直接忽略这项检查,但其实这项检查能够筛查出80%的直肠癌患者。特别是低位肠癌患者,很容易在专业医生的指检中被筛查出来。

如果是筛查大肠癌,结肠镜检查必不可少。李勇介绍,虽然在做结肠镜时确实会使患者有些不适,但肠镜对大家的益处却是非常巨大的。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将有癌变风险的息肉直接切除,避免癌变;对于已经产生癌前病变的腺瘤直接切除;对早期的大肠癌进行根治治疗,可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提升治疗效果。

预防肠癌 认真做好这五件事

医学研究认为,大肠癌属于多基因的遗传病,其发生主要跟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肠癌患者,那么子代患肠癌的风险会大一些,在饮食生活上就更应该注意预防。

1.定期筛查:虽然绝大多数粪便带血是痔疮引起的,但是结肠癌、直肠癌也可能与痔疮同时存在,其临床症状相当多且最易令人混淆及忽略。所以,如能定期筛查,会大大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3.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粗粮少吃糖。

4.戒酒戒烟:酒精明显增加癌症发生的机会,如果同时抽烟,则两种危险因子会相互叠加,制造更高的危险。

5.积极运动:运动可以控制体重,减少癌症的发生几率。运动可以增加肠胃的蠕动并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时间,从而预防肠癌。


大洋网


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在欧美国家是很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据国际癌症研究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大肠癌的发生率也迅速增长, 接近西方国家。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习惯的改变, 总体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大肠癌确诊时多属中晚期,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

饮食预防

高脂饮食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因子,而钙对脂类具有高度亲和力,可结合肠道中的长链脂肪酸和次级胆酸,减少脂类对细胞的损伤, 防止肠上皮细胞的突变,钙也可干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血管形成,调控细胞周期, 影响大肠癌的发展进程。维生素D预防大肠癌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钙代谢和调控基因表达有关,其与钙共同影响某些细胞增殖相关因子或基因的表达, 预防大肠癌的发生。90%的大肠癌可通过合理的饮食加以预防和控制。欧洲癌症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提出了预防大肠癌的食物指南:①减少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把脂肪产热减少到总热量摄入的30%以下,提倡蒸、烤食物,避免油炸食物;②多食绿叶和根茎类蔬菜, 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③进食复合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纤维素的食物), 保持肠功能正常;④摄入全营养食物,蔬菜、水果等低热能食物保持适当体重;⑤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少于5克;⑥避免食入腌制、发霉食物, 多吃新鲜未经加工的食物;⑦减少酒精饮料的摄入。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与目前推荐的膳食结构相似。因此,从预防大肠癌的角度而言,应提倡保持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避免饮食结构的西方化。

遗传性大肠癌家族史成员的筛查

具体如下:①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族史的成员, 建议进行APC基因突变检测,若结果阴性,则筛查方案同散发性大肠癌。若检测结果阳性且≥20岁, 应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检出新生物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肠镜检查阴性,则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②对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成员,则进行hMSH1、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两者均阴性者可无需进行突变检测分析,其筛查同散发性大肠癌;③初诊为P-J综合征者,应进行LKB1/STK11 和(或)FHTT基因突变检测。其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从20岁起每年进行全结肠镜检查。




大肠癌现在是中国的高发癌种。排名女性第三位,男性第四位。每年的癌症发生案例高达40万例。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速度在激增。



从上面的癌症曲线里就可以看出来,大肠癌的发生是在35岁开始抬头的,从50岁后开始明显上升,75~80岁间达到高峰。

也就是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大肠癌。

研究表明,饮食、环境、遗传、种族等因素都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具体的原因是,

第一,是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所致。我国近年来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也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

我个人坚定的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是一个最重要的发生因素。它的根源就在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肠道菌群失调,再进一步导致了大肠癌的发生。

第二,环境和大肠癌的关系很密切。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吸烟容易引起大肠癌。另外还有环境中的各种毒素,同样也会诱发大肠癌的发生。

第三,就是遗传因素。约10%的大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

第四,也不能忽视大肠的一些称为息肉的良性肿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有较大的机会患上大肠癌。

想要预防大肠癌,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我在头条号里发表过一篇科普文章,题目是“大肠癌:肠道菌群失调惹的祸?”里面介绍了多个案例,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吃肉,口味重。吃蔬菜少,含纤维素的食物少。

按照我的观点,大肠癌病人一定是有肠道菌群失调的。如果测定“肠道健康指数”(测定方法也见我的头条号文章),肯定是有中度以上失调。

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定会有效地治疗大肠癌。

如果没有问题,也可以通过提前的预防来做到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从而降低大肠癌发生率。

我愿意再次推荐给大家我的建议食谱:

健康食谱 米、面类食品(碳水化合物)要逐渐减量,理想目标是几乎停止:包括米饭,馒头,包子,面条等等。

主食改用富含纤维素的五谷杂粮。 建议多喝杂粮粥。

减少肉类食品,包括猪牛羊肉。 鼓励多吃鱼,鸡肉适当。

多吃各类水果蔬菜,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好的。

土豆,山药,地瓜做熟了以后凉下来再吃,这样抗性淀粉含量比较高,对健康有帮助。

每天可以适当进食果仁,比如核桃仁。

此外,每周都要有1-2次运动,以能够出汗为帮助,至少一个小时以上。越多越好。

如果能够按照我的建议去做,就一定可以较好的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为肠之道


  • 我们平时说的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而它的最早出现的表现就是排便习惯以及排便性状的改变,常有血便,有时候表现为便秘,有时候表现为腹泻,或者二者交替。

  • 肠癌的发病病因和环境、遗传以及高危因素有关,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因素,所以只能从环境和高危因素着手预防。

  • 在环境因素中,高脂肪和低纤维是主要因素,肠道菌群紊乱也参与肠癌的发生。因此改善饮食习惯,提倡低脂+高纤维饮食

  • 在肠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这些情况容易进展为肠癌,需要尽早处理。
  1. 结直肠腺瘤:是一种发生在结直肠的肿瘤性息,在某些情况下病变会进展,变高危。

  2. 炎症性肠病:其中的炎症性肠病可发生癌变。(下图右侧为溃疡性结肠炎)

  3. 便隐血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长期吸烟、肥胖者、或者伴有长期慢性腹泻、便秘、长期精神压抑等情况者,为高危。

因此,对待高危因素,我们该如何去做?

  • 根据自己是否存在以上高危因素,尤其发现自己的排便习惯以及排便性状和以前不太一样,或者有腹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便常规、直肠指诊、结肠镜等等。如果存在可进展为肠癌的高危病变应该尽早治疗,比如可切除结直肠腺瘤来预防往肠癌方向发展。

  • 而减肥、戒烟、加强运动是所有癌症都建议的预防方法,同样适用于肠癌。
(图片均源于网络)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

学医的Bellona


专家指出,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由于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位居恶性肿瘤和致死因素的第4位。我国发病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2%的国际水平,直逼5%,每年新发病例高达40万。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一过去专属于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岁的年轻人。

哪些人群易患肠癌?

大肠癌是指来自于大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可由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和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癌前病变导致。临床实践已证实,以下这些人属于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遗传性结肠病者;

5.有盆腔放疗史者;

6.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肠癌早期有哪些警报信号?

1、大便习惯改变 

不明原因的大便习惯改变,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加,极少数为便秘,多为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癌肿(左侧结肠癌),因为距肛门部位相对较近,故便意较频是左侧结肠癌的重要信号。

2.大便性质改变 

大便由时稀→带少量粘液→夹血或隐血,很可能是结肠癌由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征兆,大便时有少量条状粘液粘附,尤为直肠癌警号。

3.腹胀、腹痛 

这可能是升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癌)的信号。因为这些部位离肛门较远,对肛门的刺激不大,故大便频意改变不多,主要为腹胀和时感隐痛,如疼痛明显并已发现肿块,则已非早期。

预防大肠癌,重视+藐视!

1.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粘膜的接触时间。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发病。

2.每天30分钟活动身体 研究发现,工作时活动量大的人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比坐着办公的人低40%到50%。从事金融、行政等长久坐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于经常需要走动的职业人群2~3倍。

3.戒烟。香烟在所过之处,包括口腔、咽喉、食道都会埋下癌变的种子。不仅如此,它还会增加胃、肝、前列腺、肠道、子宫和乳房患癌的风险。

4.基因检查。如果家族有癌症史,最好去医院做基因检查,以便提早发现癌症隐患,采取预防措施。

5.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绝大多数大肠癌从良性腺瘤发展而来,良性腺瘤经过合理处理,如肠镜切除等,可实现完全治愈,这样就不会给大肠癌“可乘之机”了。


华络健康


不知道这个数据来自那个权威部门,在我的印象里,肺癌、肝癌、胃癌是前三甲的“钉子户”,假如,五分钟就有一位肠癌患者去世,那排序还真是要推到重来。不过,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作息时间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肠癌发病率增加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无论是小肠还是大肠(结肠、直肠),都是食物粉碎、加工,消化、吸收的场所,也是“肮脏物”“各式细菌”等不忍直视的藏污纳垢的场地。它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有什么问题也不易引起当事人的注意和重视。通常不外乎消化不良、疼痛、腹泻等症状,却都不会当回事,得了痢疾,跑厕所跑的有气无力才多少有些惊慌,所以,肠道疾病由小发展到大,由轻微发展到严重,时间长、隐匿性强,患癌好像“理所当然”。

1.主食不要过于精细单一,杂粮、绿色蔬菜、粗纤维等食材要经常食用。

2.烧烤的消费大军里,年轻人是主力军,麻辣烫等这类刺激性强的食物不要多吃、长期吃。同样,酗酒、喝刺激性饮料、以饮料代替白开水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3.工作,不要当拼命三郎。要劳逸结合,更要张弛有度,也就是自我减轻压力,减少焦虑、烦躁、压抑等情绪。肠道功能紊乱,肠激惹综合征——情绪因素、精神因素都是其罪魁祸首。

4.大小便有了“便意”,只要条件允许就解决,不要憋着。尤其是大便憋着久而久之会形成便秘。粪便等排泄物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其中的水分被肠道壁反复吸收,粪便干燥变硬,易导致肛裂,同时再吸收会把肠道毒素吸收进入血液,更不利于健康。

5.要经常观察(尤其是感到肠胃不舒服)大便——是否成型?是否有脓、血?是否有白色、黑色等异常颜色等?

6.运动,让身体的各个机能都活动起来,协调起来,更有利于健康。

总之,继发性癌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爱护自己,关注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