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高考志愿填报环保专业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当年高考志愿填报环保专业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晨雾/ 转帖

高考志愿季即将过去,环保是当下热门专业,不少高考后的稚嫩学子想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而当初选择了环保专业的你现在在哪里?是否热血依旧,是否初心如一?

(一)

夏至一过,各省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出来,第一批参加高考的00后们,片刻的松懈之后,又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填报志愿。

一个人的志愿,理论上应纯粹是个人兴趣,想干什么就去学什么,喜欢搬砖就钻研土木,爱好打扫就学习环保,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有时,志愿的选择也会受国家大环境影响,特别是对于有志青年,想为社会解决问题,更多会考虑社会需求。

民生凋敝的清末,百姓水深火热,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读什么专业都找不到好工作,考公务员又没前途,于是跑去西方留学,寻找救国技术和真理,但凡能救国助民、打倒列强的本领,有什么学什么。

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詹天佑学土木工程修铁路,吴仰曾学冶矿工程采矿。

有个叫周树人的青年,以为国人体弱多病,立志拯救苍生疴疾,便跑去日本学医,后来看了一场教学电影,猛地发现国人病在精神上麻木不仁,便弃医从文了。

当年高考志愿填报环保专业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网络图

这一次的换专业,使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超级大文豪,鲁迅。

要不是他看准时机改了志愿,以笔为刀,针砭时弊,刺痛国人,我们哪知道自己的灵魂里原来还有阿Q精神。

鲁迅要真去当个大夫,或许可以治好孔乙已被打折的双腿,但后世的中学生可就看不到《狂人日记》。

(二)

时过境迁,如今国运昌隆,青年学生填报志愿,会不会也有考虑社会背景和国家需求呢?

最近经常有考生或家长问我,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最近环保这么热,我(小孩)报环境科学专业怎么样?

我突然想起来,近两年密集的生态环境督察回头看,曝光了无数经济社会发展裹挟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报纸网络上满是废渣非法倾倒、臭水游鱼可数、监测数据造假之类的环保新闻,发现问题后全国各地都假装在整改。

现在国务院又在高考生填报志愿的当口,很适时宜地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给人感觉“国家生态环境很不好,有志青年齐来搞”有没有?

少年,似乎国家环境保护在召唤你。

倘若你原来是想读法律、金融而体面上班挣钱的,只因感觉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环保是个热门,而在高考志愿单上填报环境保护专业,那要跟季文子一样,三思而后行。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狂野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已成共识。环保工作确实需要有志青年来参与和担当,但光有高的思想觉悟还不够,还得探赜索隐,谨慎行事。

你得知道环保部门曾经是四大尴尬部门之一,虽然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但发改国土规划却当你是个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刹车片,是要被磨蚀的。

当环保局长可能要做单身狗,做环境监察会被看厂的人放狗咬,当环保行政人员要随时背锅,做监测要爬烟囱趟恶水闻臭味,做环评要宵衣旰食、唾面自干、君子固穷……

了解了这些,你还要学环保,那才是条汉子。

当然,也有对着“环境保护”望文生义而选择环保专业的人,想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么?

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说。再接着前面说一下填报志愿。

(三)

很多人说,高考不是通往成功的惟一道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

这主要是安慰落榜考生的说辞,即使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也是最便捷的一条。毕竟,高考以后的人生,仅凭自己努力就能做成的事,是极少的。

高考重要,填志愿选专业同样如此。

三年寒窗,含辛茹苦,拼尽全力考来这个分数,千万不要在择校和选专业上,折戟沉沙。

学习不感兴趣的专业,如同跟不喜欢的人结婚,是一件令人非常苦楚的事,你看电影《无问东西》里许伯常老师就能体会。

当年高考志愿填报环保专业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电影《无问东西》剧照

如何正确地填报志愿呢?有两个问题要考虑。

第一,无论是考生还家长,都会纠结的:究竟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由于校友这个概念,大部分人重学校胜于重专业。加之绝大部分考生都不谙世事,对专业的认识远没有学校那么直观。

犹记得我高考的那一年,全县状元说是非清华大学不上,他的高考志愿只报了清华一间学校,至于什么专业无所谓,随波逐流地填了一个当时很热门的计算机技术,服从调剂。

后来,他如愿被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录取了,成为轰动全城的新闻,穿戴着大红花坐车游街的时候,颇有点“春风得意马蹄急”、“一举成名天下知”。

后来的后来,事情就有点唏嘘了,据说两年后,他被清华大学劝退了。

一个农村出来的高考状元,没接触过计算机,从零开始学习编程,举步维艰,索然无味。第一个学年还好,像政治、大学英语此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应付。到了第二学年专业课,就一筹莫展,挂了好几科,他专业基础差且不说,关键还没兴趣钻研,越学越差,终于自暴自弃,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拨。

从我这个同学的身上得到启示,考一所名牌大学固然重要,但选择专业亦不可随意。对于有较为明确兴趣爱好的同学,专业远比大学要紧。

比如,你喜欢学外语,就不要报什么清华北大了,综合排名没有进前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首先考虑下。喜欢搞建筑,应果断忽略中山大学而投入华南理工大学的怀抱。

还有,学法律去中国政法大学,搞国际海洋事务去大连海事大学,学土木工程,实在考不上清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千万不要看不起。

第二,选择专业是多考虑社会需求,还是个人兴趣。

这个问题本不该这么纠结。只因高中生涉世不深,左右参考师长或过来人的意见,人为造成的。

考生在高考以前的生涯以文化学习为主,没培养太浓厚的兴趣,感觉这也可以,那也可以,在太多选择中无法判断什么专业合适自己。

这个时候,父母师长就粉墨登场了。他们会安排你学法律、读金融、学医科、当老师。。。

伽俐略的老爸就想他读医,但他实在没兴趣,自己偷偷地改读理科,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物理,一不留神成了大物理学家;胡适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迫于家里的期许,选学了农科,一次在农场里的苹果分类实习课,让他开始怀疑人生,一番挣扎,终于任性地按个人兴趣改文科,一出手就写了篇《文学改良刍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长久的动力源泉。至于社会需求,对个人来讲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天道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忘。

有史以来,社会上需医生诗人工程师,也需要农民匠人挑粪工。不要瞅着当下热门专业选,似乎毕业好找工作,但社会是变动的,花无百日红,今天的热门,等你毕业时就冷了。只有内心的热,才能保持长久的温度。

所以,选专业一定要“任性”,如果实在没什么兴趣爱好,就参考以下秘籍。

当年高考志愿填报环保专业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图片源自一位朋友的票圈)

(四)

说回环境保护专业。

环境保护严格来讲不算一门学科,更像是一门管理技术。以前国家穷困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环保。70后的童年虽然会饿肚子,但他们却可以在任何一条小河里游泳,那个时候连霾字都没什么人认识。世界范围内,也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才唤醒世人的环保意识。

总结来说,环境污染是富贵病,环境保护是有钱以后“作”的。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1972年起步,1989年国家颁布第一版环境保护法,到了90年代,各大院校才慢慢有了环保专业。那时候的环境专业,大多是从其他专业演变、分化而来,比如地理、生物、物理、化工等,由此也导致了各个学校的专业方向和擅长方向的不同。

新生事物总是代表着朝气,90年代的大学生们,嗅着环保法带来的时代气息,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高考志愿上许下了为环保事业贡献终身的愿望。

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据一位95届的业内人士(本文联名作者)统计,他们班38位同学,只有20位从事环境保护或相关工作,其余18位转行,或当老师,或另考公务员,或往别的行业。

要知道,那还是一个毕业包分配的年代。

20个在环保专业方向工作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有一半,他们兢兢业业奋斗了半辈子,已经和环保骨肉不可分离了,长年累月积累的专业水平让他们可以当当评审专家,但更多时候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或许再坚持十年,就可以拿个“环保勋章”。

其它没有在体制内的,能坚持下去的,一定是把环保从”情怀“做成了“事业”,挣到钱了,比如从监测站出来做监测公司,或拿到了危废资质做固废处理。

河边草感叹道:“体制内的人安稳平均,在毕业初期的10年内占尽优势,一切顺顺当当,但一辈子已经可以用很多句号来完成,或者只能是分号。十年过后,体制外的开始发力,二十年后,体制外的个个红红火火,而体制内的已经是黑脸背锅。"

2003年,国家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05年又确立环评工程师考试机制,因此这几年高考的学生,又浓烈地感受到了一股环保热,有不少人在高考志愿选择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导致一个本科环境科学班有六七十人之多。

后来他们又怎么样了?

他们毕业时,赶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大概失散了。

很多人迫于生活,要么被动读研,要么胡乱工作,到今天恐怕也没弄明白,当初为什么选环境保护专业,谁还有精力和时间,去统计本班同学的毕业去向!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批留在环境保护行业的人中,工作十有八九是与环评有关的。他们当中有人寻着一点微末的光,慢慢走出了一条路。

是环评挽留了他们,还让他们和”90年代的环保人“在专家评审会上相遇了,会后结论总体可信的话,可以围坐一起,畅聊环评的是是非非。

2015年,环评机构改革,“红顶中介”中的红顶被消灭,只剩下了中介。两代人再坐在一起感慨的时候,有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落寞了。

2018年,环境保护部摇身一变,成了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虹吸效应,不知道是不是又有一代人,要因为国家需求,而投身环境保护事业。

后来的他们会怎样?

时间会给出答案。

有一点可能肯定,但凡被时代洪流裹挟而入的人,下场一定是不如意的。只有出于真心追求的方向,才会通往幸福之门。

所以,敬告少年,千万不要仅仅因为整天看到报纸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环保新闻而选择环保专业。

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也没有。

(五)

但是,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之一,环保工作确实需要有志青年来参与和担当啊。

抛开环保是当下社会热门,有些人也还是想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毕竟这是基本国策。

倘若不需以环保作为谋生的手段,那选择环保便是出于崇高的信念,是值得推崇的。如果毕业以后还要为稻粱谋,那就换一种思路参与环保。

想想”环境“的定义,我们生活所见一切皆是环境,处处可以保护。正如“心中有灵山,处处是道场”。

作为环保有志青年,可以学生物技术,培育某种细菌,去除污水或土壤中的重金属;

可以研究有机化学,找寻检测VOCs的方法大全;

可以去考公务员,当县委书记,主动贯彻生态绿色发展的施政思想;

甚至仅仅只需做一个普通的自己,只要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宣传环境保护的主张,就从事了环境保护工作。

反之,如果你选择了环境保护作为职业,仅仅为了守护自己的饭碗,你就会说谎称某工艺是废水零排放,某建设项目是可行的,某监测数据全部达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人人皆可为尧舜,不必人人皆圣贤。

信息来源:2018-07-30 中国水网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id=278445&page=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