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章邯爲什麼不投降劉邦卻歸順項羽?

第一軍情


秦始皇崩世之後,繼位的秦二世嬴胡亥能力有限,被趙高完全掌控,本來統治基礎就極度不穩定的大秦帝國,一片風雨飄搖。

↑大秦帝國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大秦帝國之所以落得這樣的困境,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人心思故。雖然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經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過了十多年,直到秦始皇嬴政於公元前210年駕崩,各地居民仍然懷念當初的故國,原先六國王室的後裔在民間仍有巨大號召力。

二是秦帝國暴政嚴苛。本來應當安撫人心,讓老百姓覺得統一後會過的更好,但嬴政和李斯並沒有做到,秦帝國這部已經始自商鞅變法,成熟運轉了一百多年的高效率戰爭機器,沒有及時停止下來。

相反,嬴政和李斯等人還強行推動各種統一措施,並大力推設郡縣制,導致大秦帝國的統治基礎非常薄弱。

在這種大背景下,章邯,這位堪稱秦朝末期最出色的武將,一直都是在被動的選擇他的命運。

↑章邯堪稱大秦帝國最後的明珠↑

他曾經力挽狂瀾。在陳勝起義軍大將周文率領十多萬部隊直逼咸陽之際,位列少府的章邯挺身而出,給出正確決策:赦免驪山的刑事罪犯,把他們編成軍隊對抗周文的大軍。

章邯得到朝廷准許之後,施展才華,短短時間內就把這些罪犯組成的部隊打造成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歷史沒有記載他是怎麼做到的,但他的確做到了。

接下來,章邯率領這支雜牌部隊,兩次大勝周文,迫使周文自殺,然後,章邯又在長史司馬欣和董翳部隊的支援下,向東逐個擊敗各國起義部隊,陳勝,魏王魏咎,齊王田儋先後兵敗而死。

公元前208年,章邯迎來自己最重要的,卻也幾乎是最後一次人生的輝煌勝利,他指揮部隊在定陶大破楚軍,項梁戰死。

↑鉅鹿之戰是章邯的命運轉折點↑

公元前207年,章邯兵渡黃河,把趙王趙歇圍困,項梁的侄子——項羽率領部隊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在鉅鹿之戰中章邯慘敗。這時,章邯的命運轉折點出現,他並沒有想背叛秦國,所以他派遣司馬欣去咸陽求救兵,然而趙高竟然不同意,還打算派人抓捕司馬欣,估計此時的趙高已經向把秦國賣掉,換取自己當一個封王。

司馬欣狼狽逃回章邯大營,把情況向章邯分析了一番:朝廷已經被趙高控制,如果章邯能夠繼續獲勝,那麼功高震主,免不了被趙高殺掉,如果再戰敗,估計趙高就會放棄秦國,放棄章邯,章邯還是會死路一條。在董翳和司馬欣的勸說下,章邯決定叛秦。

因為此時的章邯,還有叛秦的資本,要是再輸幾仗,恐怕連投降的資格都沒有了。

於是章邯就和諸侯聯軍談判,當時的諸侯聯軍統帥,正是項羽!

↑章邯遇到了剋星項羽,就是打不過↑

小編在其他問題中曾經強調過,項羽的政治理想是恢復戰國時期各個封國並列,尊某國為霸主的局面。於是,項羽樂意分封諸王,只要這個人能夠順從自己。

於是,章邯賣掉了漢中之地,賣掉了大秦帝國最後的希望,給自己換取了巨大的政治資本——他和司馬欣,董翳三人可以平分故秦之地。

事實證明,項羽遵守了承諾,因為章邯的投降,項羽極大的保存了自己的實力,然而,項羽卻在章邯投降後,一夜之間坑殺了二十餘萬秦帝國降兵,這非常非常不厚道,看來項羽對章邯手底下的精兵強將還是非常忌憚的。

而這次坑殺,也為章邯未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項羽果然遵守了諾言,在公元前206年,秦帝國滅亡後,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董翳都被封王。但章邯和司馬欣,董翳手底下再無精兵強將。

↑章邯在投降項羽後,被項羽坑殺了手下的二十萬精兵強將↑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隨之浮出水面,要知道,章邯向項羽投降,能夠被封王,當時他的地位和劉邦(漢王)是平起平坐的,而項羽憑藉他的強大實力,成為眾王之上的霸主,所以,要想稱王,必須得到霸主的認可。

所以,當時章邯投降劉邦沒有任何意義,劉邦也給不了他什麼王侯公爵的位置。

但在公元前205年,劉邦暗度陳倉,準備從漢中地區問鼎中原時,首先擺在他面前的,就是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人,他們也是項羽安排留下來針對劉邦的棋子。

可惜,章邯,司馬欣以及董翳手底下再也沒有能打的兵了,他們很快就被劉邦一一擊敗,當河水淹沒雍王章邯的都城廢丘之時,章邯終於明白了,以後再也不可能是諸侯並立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能有一個贏家。他不知道最後的贏家到底會是誰,但他知道,他是做不到了。

章邯遂自殺身亡。


我見青史多嫵媚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將,當時殘暴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陳勝、吳廣的起義已經讓秦政府難以支撐。而在這個危急關頭,章邯挺身而出,親自率領一支由囚犯為主體的軍隊,開始了對大秦朝的挽救之旅,先是打敗了進軍咸陽的義軍,隨後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主力義軍,最終逼迫陳勝兵敗被殺。可是在劉邦攻入關中時他卻死守孤城不願投降,為什麼最後卻歸順與項羽?

章邯先是打壓了項梁、項羽和劉邦,後來,蓋世英雄項梁更是死在了章邯的屠刀之下。對當時而言,章邯憑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但是後來奪掌實權的楚懷王派劉邦宋義兵分兩路進軍咸陽。途中,作為副帥的項羽刀劈停軍不前的宋義,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軍隊領導權。隨後又率軍進軍鉅鹿,而當時守鉅鹿的秦軍主帥正是章邯,項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逐個擊滅,他先是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後把章邯的秦軍主力圍困在鉅鹿孤城,最後秦軍大敗。

失利後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結果朝中手握大權的趙高卻想把他當成"替罪羊"。因此對秦朝政府已經不抱任何希望的章邯最終選擇了歸順項羽。而項羽也不計前嫌,大度地接納並重用章邯,這使得章邯由衷的感謝項羽,也是被項羽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後來在項羽分封天下諸侯時,給章邯的封地也是地位非常重要的三秦之地,以便於扼守劉邦東歸。(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章邯是一個在歷史上不是特別被重視的一員大將,沒有太多史書對其進行吹捧,因為他本身就不是特別出色的將領,換句話就是他在軍事上絕非天才,不過他的確是個人才,會的比較多不僅僅只是在軍事上。而他的戰績完全都是來自於對起義軍的鎮壓,靠著一場場的爭鬥,為秦國爭取到了喘息的時間。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據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趙正書 》顯示,趙高亦是被章邯所殺。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

陳勝敗亡了,接下來該項羽了。章邯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悲劇。一路的追擊陳勝,早就讓他這隻臨時組建的大軍不堪重負了,人疲馬乏。定陶一戰可能是他最後的輝煌了,章邯絕地反擊,斬殺項梁,全殲楚軍主力,重新樹立起其天下無敵的神話。至此,人民反秦運動陷入了第三個低潮期,項羽與章邯也因此結下了比黑夜還深的血海深仇,此深仇大恨,非二十萬秦人的生命,不能洗清。

終於來到了鉅鹿,項羽氣勢洶洶,拍馬殺來。一切都似乎預示著章邯項羽兩大名將要在歷史的聚光燈下來一場精彩的世紀大對決,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讓所有人跌破了眼睛。關鍵時刻,章邯莫名其妙的退縮了。真是奇怪啊,章邯自出函谷關,滅張楚、死魏王、殺齊王、斬項梁,名動四海,威震天下,為什麼一到鉅鹿戰場,就完全變了個人一般,畏首畏尾,怯戰至此?從前那個敢冒雨長途奔襲一百公里擊殺項梁的章邯到底跑到哪裡去了?

因為朝廷被趙高掌控,所以章邯非常擔心自己就算打贏了項羽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投靠了項羽。

陳餘的《遺章邯書》中說得很明白:

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持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當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熟與身伏鈇鑕,妻子為僇乎?

這是陳餘代表反秦義軍寫給秦朝名將章邯的一封勸降書。當時,秦朝派章邯為大將,試圖圍殲陳涉起義大軍,雖然項羽曾數敗章邯,但是由於章邯巧用兵且勇猛善戰,也擊敗義軍多次,對義軍十分不利。其時,章邯駐軍棘原,項羽則駐軍漳河南岸,兩軍相持未戰。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恐懼,派長史司馬欣進京申明情況,而朝廷拒絕接見並表示不信任。司馬欣逃回對章邯說,朝廷腐敗,趙高專權,獨攬朝政,我軍如打敗則被罰,打勝也無賞,終難免一死,請將軍仔細考慮。在章邯與義軍爭鬥和朝廷內部矛盾重重之時,陳餘適時地寫了此勸降書,勸其反秦降項。

在整個秦末戰爭中,章邯只輸給了兩個人,一個是項羽,一個是韓信。一位霸王,一位兵仙,兩位都是BUG級的存在,試問後世誰又有把握一定能擊敗這兩位人物的?作為軍事統帥,章邯足夠出色。

無奈他出現在了秦朝末年,河的對岸是項羽和韓信,時也命也,不知是遺憾,還是幸運。


刀墓手札


秦末有三大名將:第一是項羽,第二章邯,第三韓信。

先說一下章邯到底有多牛。為什麼能排在韓信之前。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群雄紛紛響應。義軍勢不可擋。在此危難之際,少府章邯從70萬修築陵墓的奴隸和刑徒中挑選出20萬人,組成秦軍,迎戰義軍。

周文奉陳勝之命帥數十萬義軍直逼咸陽。周文一路勢如破竹。對秦朝威脅最大。章邯帥軍大破義軍,殺周文。

陳勝任命田臧為令尹,抗擊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田臧命李歸守滎陽,自己主動出擊,與秦軍戰於敖倉。章邯消滅田臧之義軍,殺田臧。

章邯又帥軍攻破滎陽,殺李歸。

陳勝麾下的兩路義軍主力皆被章邯所破。

陳勝又使鄧說守郯,伍徐守許。章邯攻克郯,破鄧說軍。再破許,敗伍徐軍。

陳勝派上柱國房君截擊章邯,上柱國戰死。

章邯擊陳西之張賀軍。陳勝帥全部義軍主力迎戰。此戰生死攸關,即便陳勝親自督戰,義軍還是全軍覆沒。張賀戰死,陳勝敗走。

陳勝被車伕莊賈所殺。莊賈降秦。陳勝麾下在外征戰的部將呂臣回軍勤王。但陳勝已被殺。呂臣誅殺叛徒莊賈。重收義軍殘部。

此時,項梁接受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為逐路義軍的統帥。實際上,項梁才是真正的統帥。

章邯又擊項梁軍,楚國義軍主力被消滅,項梁戰死。

至此:義軍遭受四次重創:第一次周文戰敗戰死。第二次田臧戰敗戰死,第三次陳勝戰敗被殺。第四次項梁戰敗戰死。

秦二世派王離帥秦國精銳,二十萬長城兵團攻打趙國。章邯帥二十萬大軍北上。與王離合兵攻趙。逐路義軍紛紛救趙。項梁戰敗時,項羽在外征戰。趙國被圍後,宋義、項羽率領楚國最後五萬義軍救援趙國。宋義和十八路義軍一樣,畏懼秦軍,不敢出戰。

項羽殺楚軍主帥宋義後,破釜沉舟。主動攻擊秦軍,趙軍也主動出擊。項羽獲秦軍主帥王離,全殲王離軍,二十萬長城兵團全軍覆沒。

章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由於被其他諸路義軍牽制,無法救援王離。

章邯自知秦軍無法取勝,打算撤軍。章邯非常明智。二十萬秦軍撤回函谷關,固守。秦朝可以滅亡,秦國還可以作為一個諸侯國,暫時苟延殘喘。說不定還能存在三五年。

秦二世卻認為章邯有二心。命令章邯不得後撤,消滅義軍。項羽也派人勸降。

章邯進退兩難,猶豫不決。

此時,項羽帥軍渡過漳水,再次攻擊秦軍。章邯戰敗,只得投降項羽。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後,重用章邯,和章邯一起入關,項羽分封諸侯,把秦國故地一分為三。封章邯為雍王。

最後,再說為什麼章邯投降項羽,而不歸順劉邦。

一、項羽待章邯不薄。

在秦朝,章邯僅僅是少府。國家有難,挺身而出。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卻被秦朝猜忌。打敗仗要被殺,打勝仗也要被殺。

歸順項羽後,被封為諸侯。項羽對章邯的恩德,使他不忍再背叛項羽。

二、英雄惜英雄。

秦末第二名名將歸順秦末第一名將。並不恥辱。若歸順沛縣的地痞,章邯覺得,是奇恥大辱。

三、章邯有一定氣節。

歸順項羽是迫於無奈,情有可原。如果再投降劉邦,那就真成三姓家奴了。章邯誓死不做三姓家奴。

前幾天我在頭條發了一篇文章,《史記》札記——項羽。和此有關。諸位可以關注我。看那篇文章。歡迎拍磚


楊朱學派


章邯歸順項羽而不歸順劉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大家共同探討之。


其一、章邯敬畏項羽而藐視劉邦!

章邯作為秦朝最後一名名將,他睥睨天下,除了王翦、蒙恬等名將他佩服外,其他的人皆不入他的法眼。章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訓練出一支囚徒軍,然後出關擊滅各路叛軍,所擋者亡,相抗者死。陳勝、項梁等逆首皆亡於章邯之手,但是鉅鹿一戰項羽把章邯打敗了,又坑殺了二十萬秦軍!章邯畏懼項羽的武力,敬佩項羽的軍事才能。


其二、章邯與項羽都是貴族出生!劉邦則是平民,門不當戶不對,章邯恥於與之為伍!

章邯是秦國貴族,儘管不怎麼顯赫,但也是一脈相承,有著良好的貴族傳統與節操。項羽是楚國貴族,儘管是落寞的貴族,但是貴族氣質在哪裡擺著。劉邦則是一介草民,沒有顯赫的出身,做事沒有原則沒有底線,跟貴族精神差之甚遠。因此章邯從心裡看不起劉邦,雖死也不歸順劉邦。


其三、章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求死以贖罪。

韓信兵出陳倉,一路擊滅三秦,章邯誓死力敵,原本想擊滅劉邦,後來發現自己打不贏韓信。章邯在鉅鹿之戰投降項羽,結果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他自己也有了不抵抗將軍的惡名,因此章邯這次要用生命來挽回他名將的名譽,用自己的生命為死難的秦軍將士贖罪,所以他寧死不屈從劉邦。


大秦鐵鷹劍士


章邯作為秦帝國最後的希望,當時章邯確實有將秦帝國力挽狂瀾的趨勢。如果沒有章邯可能秦國被陳勝等義軍就滅了,但是章邯帶領幾十萬囚徒缺打贏了。如果當時秦帝國只要全力支持章邯的話,秦國和楚國誰勝誰敗還未可知。當時趙高和秦二世不給章邯糧草也不給軍隊補給,章邯能夠取得如此戰績也已經是非常牛逼了。更何況當時來說秦帝國還是最強大的,楚軍和秦軍在實力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是楚軍偏偏有項羽,鉅鹿一戰破壺沉舟,更是讓天下人知道了項羽。


再說章邯為什麼投降項羽,首先就是秦帝國確實讓章邯傷心了,章邯帶領幾十萬囚徒打贏了,沒有功賞,還被秦二世趙高等人陷害。幾十萬人沒有糧草,沒有補給,沒有救援,不投降能怎麼辦。

其次就是項羽確實厲害,強大。強大到讓所有人都怕他,羽之勇,千古第一人。章邯投降到項羽帳下也算英雄相惜了。

而且章邯投降項羽來說,沒有第二條路可選。當時天下唯有項羽,其他的諸侯包括劉邦都是泛泛之輩。


當然還有數十萬大軍的命運都在自己手裡,章邯投降也是想給這幾十萬人一條生路,只可惜換來的全是死路,項羽全部坑殺了秦國降卒二十萬。

再說劉邦攻打三秦之地的時候,章邯為什麼寧死不降。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忠義,不是說對項羽忠,而是作為一代名將,投降一次已經算是奇恥大辱了,如果再投降劉邦,那麼章邯也就和呂布沒有什麼區別了。司馬欣和董醫在劉邦和項羽之間反覆,也就看出了和章邯之間的差距。

其次就是就當時的情形來說,項羽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劉邦雖然東出,但是還沒有實力和項羽相爭。如果一旦自己投降,那麼項羽掉過頭來打的就是自己,項羽也最恨別人反覆無常,背叛。


而且這時候的章邯已經沒有一點鬥志,項羽坑殺了自己二十萬人之後,章邯也就沒有了昔日的霸氣了。所以封王之後也就沒有了當初和項羽打的時候那麼拼命了。在他心裡這數十萬人都是因為自己而死,也許章邯早就想一死求解脫了吧。

只可惜章邯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小伍講歷史


章邯是秦末一代名將,為人睿智驍勇,能征善戰。章邯盡忠大秦,最後確歸順項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專權,陷害忠良禍國殃民的丞相趙高。

(1)章邯是大秦的一面旗幟,鉅鹿之戰後,被項羽六萬大軍以少勝多打敗,傷了元氣,心裡難免受到挫傷,但此時仍然擁有二十萬大軍。項羽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放棄繼續進攻,屯兵漳南,和與章邯軍遙遙相望,雙方按兵不動,修養生息。


鉅鹿之戰

(2)雙方對壘時,朝廷已經收到兵敗的消息,由於秦二世已被權臣趙高架空。李斯去世後,章邯一直被趙高視為眼中釘,視為他最大的威脅。因此趙高希望藉此機會推掉自己鎮壓革命不利的罪過,讓章邯成為替罪羊,除掉章邯。

(3)秦二世聽信讒言,又為趙高所迫派人拿著詔書,對章邯進行了強烈譴責。“全力滅賊,不得有誤。延誤戰機,軍法處置!”詔書上這短短十六個字,看得章邯的心涼颼颼的。他在戰場上拼死拼活,戰功無數,僅僅只敗了兩場。朝廷非但沒有隻言片語的安慰,反而怪他進攻不利。



(4)但章邯心裡非常清楚這是趙高所為,派自己的心腹愛將司馬欣進京,面呈皇帝,告之實情,希望朝廷再派些兵馬和糧草來,或許這樣就能絕地反擊,反敗為勝了。但往往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司馬欣到咸陽後,這位隨章邯出生入死,為大秦盡忠的大員居然連皇宮的門也進不了,因為沒有趙高簽發的許可。司馬欣這時才意識到事態比想象中的還要嚴重:看來大權都被趙高獨攬,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

(5)最後,司馬欣不得不去拜見趙高,趙高閉門不見,司馬欣覺得時態不對,不敢久留,連夜逃出咸陽。後來被趙高派人追殺,這才發現趙高早有殺掉他的計劃,幸好及時出逃。司馬欣回來後,如實彙報了在咸陽的所見所聞。章邯的心悲涼到了極點。他南征北戰這麼多年,換回的竟是這等局面!最終,他權衡利弊,選擇了帶領手下二十萬士兵歸順項羽。至於為什麼沒歸順劉邦,因為當時章邯主要與項羽對壘,被項羽所困,與劉邦沒什麼交集。因而歸順項羽也理所當然。


歷史的味覺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各地紛紛響應。秦二世二年,陳勝的部將周文帶著幾十萬的部隊到達戲水,戲水離咸陽已經十分的近了,而且後來項羽就是在戲水分封各路諸侯的。

胡亥十分的驚慌,就問群臣有什麼對策,此時擔任少府的章邯站出來說話了,少府是九卿之一,負責宮廷的所有事務。章邯說,周文的部隊人數眾多,也到了戲水,如果再從其他地方調集部隊已經是來不及了。

但是驪山徒有幾十萬,可以赦免他們,再發給他們兵器,可以用他們來對抗周文的部隊。驪山徒,就是那些修理驪山陵墓的那些勞役,後面章邯就是帶著這隻部隊南征北戰的。

章邯確實是個軍事天才,本來擔任少府的他,也沒打過仗,就這樣率軍打敗了周文的部隊,可能章邯私底下沒少學習兵法吧,或者無師自通吧。不過,客觀的講,章邯的能力是有,但周文的幾十萬這麼不禁打。

主要原因,還是周文的部隊畢竟是農民起義軍,戰鬥力十分的有限,另外兵器上面也十分的欠缺,而章邯的部隊是由驪山徒構成,而且還有秦武庫的支持,戰鬥力自然非同小可。

秦朝最後的希望在兩個人身上,一個自然是章邯,另外一個是長城軍團的王離,至於在南越地區的趙佗,那更是指望不上了。而章邯沒有讓胡亥失望,在敖倉打敗了田臧,在滎陽城,打敗了李歸,而滎陽城與敖倉後來成為劉邦與項羽爭奪的焦點。

章邯擊敗了很多陳勝的部將,而陳勝被迫逃到城父,而城西一戰,張賀也戰敗了,陳勝就不敢出城迎戰,被章邯軍團團包圍,而陳勝最終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殺死,莊賈投降了秦軍。隨著章邯的勝利,胡亥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又派司馬欣,董翳來幫助章邯。

章邯先後打敗了魏相周市,齊王田儋,魏王咎自決了,魏豹就是魏王咎的弟弟,成為新的魏王,章邯追擊田儋的弟弟田榮,項梁率軍救援了田榮,在東阿城與濮陽城二度打敗了章邯,而章邯的援兵也至,最後在定陶襲擊了項梁軍,項梁戰死。

章邯轉向攻趙,大破趙軍,趙王歇與張耳一起跑進了鉅鹿城,王離的二十萬長城軍團也趕到。項羽率領楚軍在鉅鹿之戰大敗王離軍團,章邯陷入了尷尬的局面,不管打贏與否,都要死,在無奈之下,投降了項羽。

因為秦軍與諸侯軍歷年來的矛盾,再加上糧草也不足,項羽下令將章邯的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僅留下司馬欣,董翳,章邯三人,這三人也被項羽封了王,封在三秦之地,而在劉邦平定三秦之地時,司馬欣,董翳而選擇了投降,而章邯選擇了戰死。

為什麼章邯不願意臣服於劉邦呢?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章邯降過項羽一次,他很難說服自己再降劉邦一次,畢竟章邯也是一代名將。而項羽將秦軍盡數坑殺,他可能十分後悔當時沒有戰死,而這一次,他說什麼也要戰死,這是他最後的尊嚴!


歷史簡單說


章邯與劉邦遭遇時,章邯的價值已是今非昔比

縱使章邯肯降,劉邦也肯接納,章邯能討到的位置也定然是今非昔比。若是章邯寧死不降,或許能夠等到項羽的援軍,未必沒有一線生機

當年在鉅鹿,王離、涉間、蘇角等將軍全部覆滅,唯有章邯,還手握二十萬秦兵,是一支絕對可以決定戰局走向的有生力量。

當時的章邯,若是不降,跟項羽死磕到底,項羽及其他諸侯軍,未必能夠討到什麼便宜,而趙高和秦二世,也未必真的會像陳餘預料的那樣,搞掉章邯,畢竟趙高和秦二世都不是傻子,他們也已經清楚地知道,王離等人一死,能跟項羽一搏的,唯有章邯一人而已。

大家要清楚,項羽和其他諸侯軍要的棋,是章邯投降,而非和章邯死磕到底

陳餘勸降章邯的事,被司馬遷記載在項羽的傳記而非陳餘的傳記中,就很說明問題,說明陳餘的勸降信,是經過項羽首肯的。

章邯接到勸降信後,再加上司馬欣上報的情況,章邯開始恐懼趙高,擔心自己會被砍頭,於是表示願意與項羽聯盟

此時的項羽,表現出一個軍事家兼政治家的高度智慧,不接受。同時還派英布繼續與章邯作戰,在戰略上藐視章邯,戰術上重視章邯,直接擊潰章邯的心裡防線。

在驍勇善戰的英布小勝章邯幾次後,章邯繃不住了,也不再跟項羽談條件了,直接臨陣倒戈,項羽跟諸侯們商量,項羽先發言,說咱們糧少,就跟章邯盟約吧,諸侯表示無異議。於是,章邯被封為雍王。

一年後,已經被封為雍王的章邯,與劉邦的軍隊遭遇,三秦王的另外兩支,董翳和司馬欣,迅速投降了劉邦,雖性命得保,但封地已失。

唯有章邯,選擇了負隅頑抗。

章邯之所以做出如下選擇,有三個原因:

  • 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章邯,已經沒有了那二十萬的部卒,又不得秦地民心,失去了與劉邦討價還價的籌碼,章邯若是投降,頂多保住一個空頭的王位。

  • 章邯曾是千軍萬馬的統帥,於定陶斬殺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也曾在鉅鹿,面對戰神一般的項羽保住了二十萬有生力量,怎麼會像董翳和司馬欣一樣懼怕亭長出身的劉邦?因此,章邯選擇了戰,而非降。

  • 章邯是項羽封的雍王,是要扼守劉邦出關的軍事力量,

    項羽應當不會見死不救,只要項羽派兵前來,章邯又死磕到底,最後別說保住雍王的位置,恐怕封地會擴大到三秦。

總得來說,從現實角度,章邯失去了跟劉邦討價還價的籌碼;從軍事角度,章邯不會懼怕劉邦;從政治角度,章邯應當能等到項羽的援軍,這也是章邯選擇跟劉邦死磕到底的希望所在。

奈何,項羽遠在東方,為齊地戰事所牽,動身不得,無暇來救,加之劉邦部署得當,項羽只得立新韓王已阻擋劉邦東進——關鍵時刻,

項羽選擇了自保,而非幫章邯

ps。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遙望燕園


章邯是誰?秦國大將,曾經率刑徒擊敗陳勝的起義軍,挫敗了抗秦勢力的士氣,如果不是項羽橫空出世,鉅鹿之戰章邯就成功將各國反抗勢力鎮壓了。

投降項羽後,章邯被封到關中,一方面幫助監視當地的民眾,另一方面也要應對劉邦隨時從漢中殺出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漢軍來到關中的時候,也確實遭到了章邯的激烈抵抗。這就很奇怪了,章邯為什麼看劉邦這麼不順眼呢,打不過投降也挺好的啊。

我認為無非下面幾個原因:

  1. 兩人在早年間出現過矛盾。劉邦造反前是沛縣的一個亭長,別看官不大,卻有機會到咸陽出差,因為他要押徒役到驪山給秦始皇修墓。而章邯正是管理驪山刑徒的一個官員。估計章邯在基層的時候和劉邦有過矛盾,所以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2. 為名聲所累。章邯投降項羽的理由是趙高逼的,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可是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腳的。項羽對章邯有知遇之恩,是關中三王中最被看重的一位,如果背叛項羽投降劉邦,他怕會被天下人所唾棄。

  3. 他就是一個孤家寡人,是被逼死的。章邯與劉邦多次大戰,直到被劉邦攻破都城後才自刎而死。他的兵這麼給力只有一個理由說的過去,手下有大量楚軍,也就是說章邯其只是一個孤家寡人。所以,就算他想投降,手下的將領也不會答應。

章邯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他率領刑徒多次打敗起義軍,稱得上是名將。可惜朝中奸臣當道將他推向了項羽。沒想到項羽對秦朝恨之入骨,坑殺秦軍士卒,屠殺秦國百姓,人們在恨項羽的時候,也憎恨章邯。如果沒有劉邦,可能一切都會過去,誰想到劉邦回到了關中。這時,章邯是註定要成為犧牲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