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第一军情


秦始皇崩世之后,继位的秦二世嬴胡亥能力有限,被赵高完全掌控,本来统治基础就极度不稳定的大秦帝国,一片风雨飘摇。

↑大秦帝国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大秦帝国之所以落得这样的困境,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人心思故。虽然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过了十多年,直到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10年驾崩,各地居民仍然怀念当初的故国,原先六国王室的后裔在民间仍有巨大号召力。

二是秦帝国暴政严苛。本来应当安抚人心,让老百姓觉得统一后会过的更好,但嬴政和李斯并没有做到,秦帝国这部已经始自商鞅变法,成熟运转了一百多年的高效率战争机器,没有及时停止下来。

相反,嬴政和李斯等人还强行推动各种统一措施,并大力推设郡县制,导致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在这种大背景下,章邯,这位堪称秦朝末期最出色的武将,一直都是在被动的选择他的命运。

↑章邯堪称大秦帝国最后的明珠↑

他曾经力挽狂澜。在陈胜起义军大将周文率领十多万部队直逼咸阳之际,位列少府的章邯挺身而出,给出正确决策:赦免骊山的刑事罪犯,把他们编成军队对抗周文的大军。

章邯得到朝廷准许之后,施展才华,短短时间内就把这些罪犯组成的部队打造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历史没有记载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他的确做到了。

接下来,章邯率领这支杂牌部队,两次大胜周文,迫使周文自杀,然后,章邯又在长史司马欣和董翳部队的支援下,向东逐个击败各国起义部队,陈胜,魏王魏咎,齐王田儋先后兵败而死。

公元前208年,章邯迎来自己最重要的,却也几乎是最后一次人生的辉煌胜利,他指挥部队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巨鹿之战是章邯的命运转折点↑

公元前207年,章邯兵渡黄河,把赵王赵歇围困,项梁的侄子——项羽率领部队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在巨鹿之战中章邯惨败。这时,章邯的命运转折点出现,他并没有想背叛秦国,所以他派遣司马欣去咸阳求救兵,然而赵高竟然不同意,还打算派人抓捕司马欣,估计此时的赵高已经向把秦国卖掉,换取自己当一个封王。

司马欣狼狈逃回章邯大营,把情况向章邯分析了一番:朝廷已经被赵高控制,如果章邯能够继续获胜,那么功高震主,免不了被赵高杀掉,如果再战败,估计赵高就会放弃秦国,放弃章邯,章邯还是会死路一条。在董翳和司马欣的劝说下,章邯决定叛秦。

因为此时的章邯,还有叛秦的资本,要是再输几仗,恐怕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了。

于是章邯就和诸侯联军谈判,当时的诸侯联军统帅,正是项羽!

↑章邯遇到了克星项羽,就是打不过↑

小编在其他问题中曾经强调过,项羽的政治理想是恢复战国时期各个封国并列,尊某国为霸主的局面。于是,项羽乐意分封诸王,只要这个人能够顺从自己。

于是,章邯卖掉了汉中之地,卖掉了大秦帝国最后的希望,给自己换取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他和司马欣,董翳三人可以平分故秦之地。

事实证明,项羽遵守了承诺,因为章邯的投降,项羽极大的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然而,项羽却在章邯投降后,一夜之间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帝国降兵,这非常非常不厚道,看来项羽对章邯手底下的精兵强将还是非常忌惮的。

而这次坑杀,也为章邯未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项羽果然遵守了诺言,在公元前206年,秦帝国灭亡后,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董翳都被封王。但章邯和司马欣,董翳手底下再无精兵强将。

↑章邯在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坑杀了手下的二十万精兵强将↑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要知道,章邯向项羽投降,能够被封王,当时他的地位和刘邦(汉王)是平起平坐的,而项羽凭借他的强大实力,成为众王之上的霸主,所以,要想称王,必须得到霸主的认可。

所以,当时章邯投降刘邦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也给不了他什么王侯公爵的位置。

但在公元前205年,刘邦暗度陈仓,准备从汉中地区问鼎中原时,首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他们也是项羽安排留下来针对刘邦的棋子。

可惜,章邯,司马欣以及董翳手底下再也没有能打的兵了,他们很快就被刘邦一一击败,当河水淹没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之时,章邯终于明白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是诸侯并立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能有一个赢家。他不知道最后的赢家到底会是谁,但他知道,他是做不到了。

章邯遂自杀身亡。


我见青史多妩媚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将,当时残暴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陈胜、吴广的起义已经让秦政府难以支撑。而在这个危急关头,章邯挺身而出,亲自率领一支由囚犯为主体的军队,开始了对大秦朝的挽救之旅,先是打败了进军咸阳的义军,随后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主力义军,最终逼迫陈胜兵败被杀。可是在刘邦攻入关中时他却死守孤城不愿投降,为什么最后却归顺与项羽?

章邯先是打压了项梁、项羽和刘邦,后来,盖世英雄项梁更是死在了章邯的屠刀之下。对当时而言,章邯凭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但是后来夺掌实权的楚怀王派刘邦宋义兵分两路进军咸阳。途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刀劈停军不前的宋义,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军队领导权。随后又率军进军巨鹿,而当时守巨鹿的秦军主帅正是章邯,项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逐个击灭,他先是切断秦军的粮道,然后把章邯的秦军主力围困在巨鹿孤城,最后秦军大败。

失利后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结果朝中手握大权的赵高却想把他当成"替罪羊"。因此对秦朝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章邯最终选择了归顺项羽。而项羽也不计前嫌,大度地接纳并重用章邯,这使得章邯由衷的感谢项羽,也是被项羽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后来在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时,给章邯的封地也是地位非常重要的三秦之地,以便于扼守刘邦东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章邯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是特别被重视的一员大将,没有太多史书对其进行吹捧,因为他本身就不是特别出色的将领,换句话就是他在军事上绝非天才,不过他的确是个人才,会的比较多不仅仅只是在军事上。而他的战绩完全都是来自于对起义军的镇压,靠着一场场的争斗,为秦国争取到了喘息的时间。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赵正书 》显示,赵高亦是被章邯所杀。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及奴产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为奴)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直逼陈(今淮阳),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黄河)攻赵。

陈胜败亡了,接下来该项羽了。章邯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悲剧。一路的追击陈胜,早就让他这只临时组建的大军不堪重负了,人疲马乏。定陶一战可能是他最后的辉煌了,章邯绝地反击,斩杀项梁,全歼楚军主力,重新树立起其天下无敌的神话。至此,人民反秦运动陷入了第三个低潮期,项羽与章邯也因此结下了比黑夜还深的血海深仇,此深仇大恨,非二十万秦人的生命,不能洗清。

终于来到了巨鹿,项羽气势汹汹,拍马杀来。一切都似乎预示着章邯项羽两大名将要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来一场精彩的世纪大对决,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所有人跌破了眼睛。关键时刻,章邯莫名其妙的退缩了。真是奇怪啊,章邯自出函谷关,灭张楚、死魏王、杀齐王、斩项梁,名动四海,威震天下,为什么一到巨鹿战场,就完全变了个人一般,畏首畏尾,怯战至此?从前那个敢冒雨长途奔袭一百公里击杀项梁的章邯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因为朝廷被赵高掌控,所以章邯非常担心自己就算打赢了项羽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投靠了项羽。

陈馀的《遗章邯书》中说得很明白: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持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当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熟与身伏鈇锧,妻子为僇乎?

这是陈馀代表反秦义军写给秦朝名将章邯的一封劝降书。当时,秦朝派章邯为大将,试图围歼陈涉起义大军,虽然项羽曾数败章邯,但是由于章邯巧用兵且勇猛善战,也击败义军多次,对义军十分不利。其时,章邯驻军棘原,项羽则驻军漳河南岸,两军相持未战。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进京申明情况,而朝廷拒绝接见并表示不信任。司马欣逃回对章邯说,朝廷腐败,赵高专权,独揽朝政,我军如打败则被罚,打胜也无赏,终难免一死,请将军仔细考虑。在章邯与义军争斗和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之时,陈馀适时地写了此劝降书,劝其反秦降项。

在整个秦末战争中,章邯只输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一位霸王,一位兵仙,两位都是BUG级的存在,试问后世谁又有把握一定能击败这两位人物的?作为军事统帅,章邯足够出色。

无奈他出现在了秦朝末年,河的对岸是项羽和韩信,时也命也,不知是遗憾,还是幸运。


刀墓手札


秦末有三大名将:第一是项羽,第二章邯,第三韩信。

先说一下章邯到底有多牛。为什么能排在韩信之前。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雄纷纷响应。义军势不可挡。在此危难之际,少府章邯从70万修筑陵墓的奴隶和刑徒中挑选出20万人,组成秦军,迎战义军。

周文奉陈胜之命帅数十万义军直逼咸阳。周文一路势如破竹。对秦朝威胁最大。章邯帅军大破义军,杀周文。

陈胜任命田臧为令尹,抗击章邯的二十万秦军。田臧命李归守荥阳,自己主动出击,与秦军战于敖仓。章邯消灭田臧之义军,杀田臧。

章邯又帅军攻破荥阳,杀李归。

陈胜麾下的两路义军主力皆被章邯所破。

陈胜又使邓说守郯,伍徐守许。章邯攻克郯,破邓说军。再破许,败伍徐军。

陈胜派上柱国房君截击章邯,上柱国战死。

章邯击陈西之张贺军。陈胜帅全部义军主力迎战。此战生死攸关,即便陈胜亲自督战,义军还是全军覆没。张贺战死,陈胜败走。

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庄贾降秦。陈胜麾下在外征战的部将吕臣回军勤王。但陈胜已被杀。吕臣诛杀叛徒庄贾。重收义军残部。

此时,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逐路义军的统帅。实际上,项梁才是真正的统帅。

章邯又击项梁军,楚国义军主力被消灭,项梁战死。

至此:义军遭受四次重创:第一次周文战败战死。第二次田臧战败战死,第三次陈胜战败被杀。第四次项梁战败战死。

秦二世派王离帅秦国精锐,二十万长城兵团攻打赵国。章邯帅二十万大军北上。与王离合兵攻赵。逐路义军纷纷救赵。项梁战败时,项羽在外征战。赵国被围后,宋义、项羽率领楚国最后五万义军救援赵国。宋义和十八路义军一样,畏惧秦军,不敢出战。

项羽杀楚军主帅宋义后,破釜沉舟。主动攻击秦军,赵军也主动出击。项羽获秦军主帅王离,全歼王离军,二十万长城兵团全军覆没。

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由于被其他诸路义军牵制,无法救援王离。

章邯自知秦军无法取胜,打算撤军。章邯非常明智。二十万秦军撤回函谷关,固守。秦朝可以灭亡,秦国还可以作为一个诸侯国,暂时苟延残喘。说不定还能存在三五年。

秦二世却认为章邯有二心。命令章邯不得后撤,消灭义军。项羽也派人劝降。

章邯进退两难,犹豫不决。

此时,项羽帅军渡过漳水,再次攻击秦军。章邯战败,只得投降项羽。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后,重用章邯,和章邯一起入关,项羽分封诸侯,把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

最后,再说为什么章邯投降项羽,而不归顺刘邦。

一、项羽待章邯不薄。

在秦朝,章邯仅仅是少府。国家有难,挺身而出。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被秦朝猜忌。打败仗要被杀,打胜仗也要被杀。

归顺项羽后,被封为诸侯。项羽对章邯的恩德,使他不忍再背叛项羽。

二、英雄惜英雄。

秦末第二名名将归顺秦末第一名将。并不耻辱。若归顺沛县的地痞,章邯觉得,是奇耻大辱。

三、章邯有一定气节。

归顺项羽是迫于无奈,情有可原。如果再投降刘邦,那就真成三姓家奴了。章邯誓死不做三姓家奴。

前几天我在头条发了一篇文章,《史记》札记——项羽。和此有关。诸位可以关注我。看那篇文章。欢迎拍砖


杨朱学派


章邯归顺项羽而不归顺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大家共同探讨之。


其一、章邯敬畏项羽而藐视刘邦!

章邯作为秦朝最后一名名将,他睥睨天下,除了王翦、蒙恬等名将他佩服外,其他的人皆不入他的法眼。章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训练出一支囚徒军,然后出关击灭各路叛军,所挡者亡,相抗者死。陈胜、项梁等逆首皆亡于章邯之手,但是巨鹿一战项羽把章邯打败了,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章邯畏惧项羽的武力,敬佩项羽的军事才能。


其二、章邯与项羽都是贵族出生!刘邦则是平民,门不当户不对,章邯耻于与之为伍!

章邯是秦国贵族,尽管不怎么显赫,但也是一脉相承,有着良好的贵族传统与节操。项羽是楚国贵族,尽管是落寞的贵族,但是贵族气质在哪里摆着。刘邦则是一介草民,没有显赫的出身,做事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跟贵族精神差之甚远。因此章邯从心里看不起刘邦,虽死也不归顺刘邦。


其三、章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求死以赎罪。

韩信兵出陈仓,一路击灭三秦,章邯誓死力敌,原本想击灭刘邦,后来发现自己打不赢韩信。章邯在巨鹿之战投降项羽,结果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他自己也有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因此章邯这次要用生命来挽回他名将的名誉,用自己的生命为死难的秦军将士赎罪,所以他宁死不屈从刘邦。


大秦铁鹰剑士


章邯作为秦帝国最后的希望,当时章邯确实有将秦帝国力挽狂澜的趋势。如果没有章邯可能秦国被陈胜等义军就灭了,但是章邯带领几十万囚徒缺打赢了。如果当时秦帝国只要全力支持章邯的话,秦国和楚国谁胜谁败还未可知。当时赵高和秦二世不给章邯粮草也不给军队补给,章邯能够取得如此战绩也已经是非常牛逼了。更何况当时来说秦帝国还是最强大的,楚军和秦军在实力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是楚军偏偏有项羽,巨鹿一战破壶沉舟,更是让天下人知道了项羽。


再说章邯为什么投降项羽,首先就是秦帝国确实让章邯伤心了,章邯带领几十万囚徒打赢了,没有功赏,还被秦二世赵高等人陷害。几十万人没有粮草,没有补给,没有救援,不投降能怎么办。

其次就是项羽确实厉害,强大。强大到让所有人都怕他,羽之勇,千古第一人。章邯投降到项羽帐下也算英雄相惜了。

而且章邯投降项羽来说,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当时天下唯有项羽,其他的诸侯包括刘邦都是泛泛之辈。


当然还有数十万大军的命运都在自己手里,章邯投降也是想给这几十万人一条生路,只可惜换来的全是死路,项羽全部坑杀了秦国降卒二十万。

再说刘邦攻打三秦之地的时候,章邯为什么宁死不降。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忠义,不是说对项羽忠,而是作为一代名将,投降一次已经算是奇耻大辱了,如果再投降刘邦,那么章邯也就和吕布没有什么区别了。司马欣和董醫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反复,也就看出了和章邯之间的差距。

其次就是就当时的情形来说,项羽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刘邦虽然东出,但是还没有实力和项羽相争。如果一旦自己投降,那么项羽掉过头来打的就是自己,项羽也最恨别人反复无常,背叛。


而且这时候的章邯已经没有一点斗志,项羽坑杀了自己二十万人之后,章邯也就没有了昔日的霸气了。所以封王之后也就没有了当初和项羽打的时候那么拼命了。在他心里这数十万人都是因为自己而死,也许章邯早就想一死求解脱了吧。

只可惜章邯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小伍讲历史


章邯是秦末一代名将,为人睿智骁勇,能征善战。章邯尽忠大秦,最后确归顺项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专权,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的丞相赵高。

(1)章邯是大秦的一面旗帜,巨鹿之战后,被项羽六万大军以少胜多打败,伤了元气,心里难免受到挫伤,但此时仍然拥有二十万大军。项羽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放弃继续进攻,屯兵漳南,和与章邯军遥遥相望,双方按兵不动,修养生息。


巨鹿之战

(2)双方对垒时,朝廷已经收到兵败的消息,由于秦二世已被权臣赵高架空。李斯去世后,章邯一直被赵高视为眼中钉,视为他最大的威胁。因此赵高希望借此机会推掉自己镇压革命不利的罪过,让章邯成为替罪羊,除掉章邯。

(3)秦二世听信谗言,又为赵高所迫派人拿着诏书,对章邯进行了强烈谴责。“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诏书上这短短十六个字,看得章邯的心凉飕飕的。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战功无数,仅仅只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言片语的安慰,反而怪他进攻不利。



(4)但章邯心里非常清楚这是赵高所为,派自己的心腹爱将司马欣进京,面呈皇帝,告之实情,希望朝廷再派些兵马和粮草来,或许这样就能绝地反击,反败为胜了。但往往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司马欣到咸阳后,这位随章邯出生入死,为大秦尽忠的大员居然连皇宫的门也进不了,因为没有赵高签发的许可。司马欣这时才意识到事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看来大权都被赵高独揽,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

(5)最后,司马欣不得不去拜见赵高,赵高闭门不见,司马欣觉得时态不对,不敢久留,连夜逃出咸阳。后来被赵高派人追杀,这才发现赵高早有杀掉他的计划,幸好及时出逃。司马欣回来后,如实汇报了在咸阳的所见所闻。章邯的心悲凉到了极点。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换回的竟是这等局面!最终,他权衡利弊,选择了带领手下二十万士兵归顺项羽。至于为什么没归顺刘邦,因为当时章邯主要与项羽对垒,被项羽所困,与刘邦没什么交集。因而归顺项羽也理所当然。


历史的味觉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秦二世二年,陈胜的部将周文带着几十万的部队到达戏水,戏水离咸阳已经十分的近了,而且后来项羽就是在戏水分封各路诸侯的。

胡亥十分的惊慌,就问群臣有什么对策,此时担任少府的章邯站出来说话了,少府是九卿之一,负责宫廷的所有事务。章邯说,周文的部队人数众多,也到了戏水,如果再从其他地方调集部队已经是来不及了。

但是骊山徒有几十万,可以赦免他们,再发给他们兵器,可以用他们来对抗周文的部队。骊山徒,就是那些修理骊山陵墓的那些劳役,后面章邯就是带着这只部队南征北战的。

章邯确实是个军事天才,本来担任少府的他,也没打过仗,就这样率军打败了周文的部队,可能章邯私底下没少学习兵法吧,或者无师自通吧。不过,客观的讲,章邯的能力是有,但周文的几十万这么不禁打。

主要原因,还是周文的部队毕竟是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十分的有限,另外兵器上面也十分的欠缺,而章邯的部队是由骊山徒构成,而且还有秦武库的支持,战斗力自然非同小可。

秦朝最后的希望在两个人身上,一个自然是章邯,另外一个是长城军团的王离,至于在南越地区的赵佗,那更是指望不上了。而章邯没有让胡亥失望,在敖仓打败了田臧,在荥阳城,打败了李归,而荥阳城与敖仓后来成为刘邦与项羽争夺的焦点。

章邯击败了很多陈胜的部将,而陈胜被迫逃到城父,而城西一战,张贺也战败了,陈胜就不敢出城迎战,被章邯军团团包围,而陈胜最终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死,庄贾投降了秦军。随着章邯的胜利,胡亥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又派司马欣,董翳来帮助章邯。

章邯先后打败了魏相周市,齐王田儋,魏王咎自决了,魏豹就是魏王咎的弟弟,成为新的魏王,章邯追击田儋的弟弟田荣,项梁率军救援了田荣,在东阿城与濮阳城二度打败了章邯,而章邯的援兵也至,最后在定陶袭击了项梁军,项梁战死。

章邯转向攻赵,大破赵军,赵王歇与张耳一起跑进了巨鹿城,王离的二十万长城军团也赶到。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大败王离军团,章邯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不管打赢与否,都要死,在无奈之下,投降了项羽。

因为秦军与诸侯军历年来的矛盾,再加上粮草也不足,项羽下令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仅留下司马欣,董翳,章邯三人,这三人也被项羽封了王,封在三秦之地,而在刘邦平定三秦之地时,司马欣,董翳而选择了投降,而章邯选择了战死。

为什么章邯不愿意臣服于刘邦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章邯降过项羽一次,他很难说服自己再降刘邦一次,毕竟章邯也是一代名将。而项羽将秦军尽数坑杀,他可能十分后悔当时没有战死,而这一次,他说什么也要战死,这是他最后的尊严!


历史简单说


章邯与刘邦遭遇时,章邯的价值已是今非昔比

纵使章邯肯降,刘邦也肯接纳,章邯能讨到的位置也定然是今非昔比。若是章邯宁死不降,或许能够等到项羽的援军,未必没有一线生机

当年在巨鹿,王离、涉间、苏角等将军全部覆灭,唯有章邯,还手握二十万秦兵,是一支绝对可以决定战局走向的有生力量。

当时的章邯,若是不降,跟项羽死磕到底,项羽及其他诸侯军,未必能够讨到什么便宜,而赵高和秦二世,也未必真的会像陈馀预料的那样,搞掉章邯,毕竟赵高和秦二世都不是傻子,他们也已经清楚地知道,王离等人一死,能跟项羽一搏的,唯有章邯一人而已。

大家要清楚,项羽和其他诸侯军要的棋,是章邯投降,而非和章邯死磕到底

陈馀劝降章邯的事,被司马迁记载在项羽的传记而非陈馀的传记中,就很说明问题,说明陈馀的劝降信,是经过项羽首肯的。

章邯接到劝降信后,再加上司马欣上报的情况,章邯开始恐惧赵高,担心自己会被砍头,于是表示愿意与项羽联盟

此时的项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高度智慧,不接受。同时还派英布继续与章邯作战,在战略上藐视章邯,战术上重视章邯,直接击溃章邯的心里防线。

在骁勇善战的英布小胜章邯几次后,章邯绷不住了,也不再跟项羽谈条件了,直接临阵倒戈,项羽跟诸侯们商量,项羽先发言,说咱们粮少,就跟章邯盟约吧,诸侯表示无异议。于是,章邯被封为雍王。

一年后,已经被封为雍王的章邯,与刘邦的军队遭遇,三秦王的另外两支,董翳和司马欣,迅速投降了刘邦,虽性命得保,但封地已失。

唯有章邯,选择了负隅顽抗。

章邯之所以做出如下选择,有三个原因:

  • 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章邯,已经没有了那二十万的部卒,又不得秦地民心,失去了与刘邦讨价还价的筹码,章邯若是投降,顶多保住一个空头的王位。

  • 章邯曾是千军万马的统帅,于定陶斩杀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也曾在巨鹿,面对战神一般的项羽保住了二十万有生力量,怎么会像董翳和司马欣一样惧怕亭长出身的刘邦?因此,章邯选择了战,而非降。

  • 章邯是项羽封的雍王,是要扼守刘邦出关的军事力量,

    项羽应当不会见死不救,只要项羽派兵前来,章邯又死磕到底,最后别说保住雍王的位置,恐怕封地会扩大到三秦。

总得来说,从现实角度,章邯失去了跟刘邦讨价还价的筹码;从军事角度,章邯不会惧怕刘邦;从政治角度,章邯应当能等到项羽的援军,这也是章邯选择跟刘邦死磕到底的希望所在。

奈何,项羽远在东方,为齐地战事所牵,动身不得,无暇来救,加之刘邦部署得当,项羽只得立新韩王已阻挡刘邦东进——关键时刻,

项羽选择了自保,而非帮章邯

ps。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遥望燕园


章邯是谁?秦国大将,曾经率刑徒击败陈胜的起义军,挫败了抗秦势力的士气,如果不是项羽横空出世,巨鹿之战章邯就成功将各国反抗势力镇压了。

投降项羽后,章邯被封到关中,一方面帮助监视当地的民众,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刘邦随时从汉中杀出来。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汉军来到关中的时候,也确实遭到了章邯的激烈抵抗。这就很奇怪了,章邯为什么看刘邦这么不顺眼呢,打不过投降也挺好的啊。

我认为无非下面几个原因:

  1. 两人在早年间出现过矛盾。刘邦造反前是沛县的一个亭长,别看官不大,却有机会到咸阳出差,因为他要押徒役到骊山给秦始皇修墓。而章邯正是管理骊山刑徒的一个官员。估计章邯在基层的时候和刘邦有过矛盾,所以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2. 为名声所累。章邯投降项羽的理由是赵高逼的,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可是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脚的。项羽对章邯有知遇之恩,是关中三王中最被看重的一位,如果背叛项羽投降刘邦,他怕会被天下人所唾弃。

  3. 他就是一个孤家寡人,是被逼死的。章邯与刘邦多次大战,直到被刘邦攻破都城后才自刎而死。他的兵这么给力只有一个理由说的过去,手下有大量楚军,也就是说章邯其只是一个孤家寡人。所以,就算他想投降,手下的将领也不会答应。

章邯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他率领刑徒多次打败起义军,称得上是名将。可惜朝中奸臣当道将他推向了项羽。没想到项羽对秦朝恨之入骨,坑杀秦军士卒,屠杀秦国百姓,人们在恨项羽的时候,也憎恨章邯。如果没有刘邦,可能一切都会过去,谁想到刘邦回到了关中。这时,章邯是注定要成为牺牲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