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咬人、玩具總亂扔,怎麼娃越大媽越累?立規矩讓你們更輕鬆

坦克,兩歲男孩兒,經常咬小朋友,甚至和媽媽玩時也會咬媽媽,家長找到我尋求幫助。

孩子愛咬人、玩具總亂扔,怎麼娃越大媽越累?立規矩讓你們更輕鬆

一般孩子的問題,我都會和孩子共處半天一天的,去觀察,因為家長的描述往往有自己先入為主的偏差。

於是我和坦克開始了半天的共處。家長都要上班,奶奶是孩子的主要陪伴人。我和這祖孫二人一起來到了早教中心,坦克在玩,我在一邊靜靜觀察。坦克被一個小朋友正在玩的敲鼓彈琴的電子玩具吸引了,上去就要搶,那個小朋友不鬆手,搶奪之間,坦克在小朋友的手上咬了一口。那個小朋友哇哇大哭起來,坦克奶奶不由分說抱過來就給屁股幾下,下手還不輕,嘴裡說著“你這個小壞蛋!”坦克自己也是大聲嚎哭起來。奶奶一見他哭了,趕緊又親又哄,還給拿小零食,坦克不哭了,又去玩了。

後來我又和坦克的奶奶、媽媽以及早教老師聊了聊,瞭解到這種模式是這祖孫二人之間比較普遍的模式。我想我知道問題所在了:奶奶並沒有和坦克說明他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也沒有告訴他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處理,雖然她自認為對孩子進行了懲罰,但沒有溝通,孩子並沒有認識到自己咬人的嚴重性。另外,孩子一哭,就馬上哄,這事兒就算翻篇了,這個打也算是白打了,下次坦克還是會咬人。我給坦克家長三個字的建議—“立規

矩”

立規矩就是非常明白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事可以做的,什麼事不可以做的。無論對於孩子還是對於家長來說,立規矩、守規矩,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心安的事,會讓人有安全感。

立規矩的目的有四個,第一,讓孩子有邊界感,從而更有安全感;第二,可以減少孩子的問題行為;第三,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第四,讓孩子有成就感,因為他對自己有了約束力和自控力。

這段我特別喜歡的話出自家庭教育專家、機械工業出版社“最具影響力作者”之一的魯鵬程老師的新書《好媽媽不吼不叫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愛咬人、玩具總亂扔,怎麼娃越大媽越累?立規矩讓你們更輕鬆

我之所以喜歡這段話是因為它解決了我一個困惑“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矩,規矩會影響到孩子的自由和安全感嗎?”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信奉的是“能不說不就不說不”的原則,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我發現有的時候說不是必須的了。但我還是有點害怕,或者說遲疑,怕剝奪了這個兩歲半娃娃的自由,破壞了她的安全感。但隨著學習和體會,我越來越覺得人是需要邊界感的,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反而會讓人覺得更安心。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其實是因為已經把規矩內化成自己的習慣了。這是多麼美好的一種狀態呀!

讓孩子參與到立規矩的過程中來,他對規矩有更深的理解和認可,日後執行起來就更容易,而且被邀請參加立規矩的孩子,會有一種幸福感和滿足感,因為覺得自己是被認可、被尊重的。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立規矩時孩子會牴觸,或者根本不遵守。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是你立的規矩不夠適合孩子目前的情況,或者你只是高高在上的叫他做什麼不做什麼,而沒有徵求他的意見,讓他也參與到規則的建立過程中來。

孩子愛咬人、玩具總亂扔,怎麼娃越大媽越累?立規矩讓你們更輕鬆

我家繪本很多,孩子也愛看,就是有一段時間她總是一拿好幾把,然後看完了也扔得到處都是,我覺得這個不太合適,於是就和她一起討論怎樣建立關於看繪本的規矩。我問他,我們一次拿幾本,一本好不好?她說兩本,於是我們就決定每次拿兩本。然後我和她一起商量那本書放在書架的哪個位置,還在格子上貼上了貼紙。當然在之後他還是會習慣性地亂扔,我就會問她:誒,你自己定的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兒啊?然後她就會挺高興的把這本書放好,慢慢的她養成了收納的習慣。

內在強化比外界強化有效,不要過多的使用金錢或者食品之類的外界刺激,應該從內部讚揚孩子,讓他感覺到自己這樣做是有力量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兩組人同時進行相同的比較無聊的一項工作。A組給予很少很少的報酬,B組給予比較多的報酬。當都不給報酬的時候,A組還是會有很多人來繼續做這項工作,而B組沒有一個人在繼續。這就是A組因為獲得的錢很少,他就會把自己做這項工作解釋為自己喜歡,並慢慢認可,而完全為了錢的B組,沒有了金錢刺激,自然就不會再做了。

其實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都願意給孩子吃的或者零花錢作為獎賞,長久這樣,對於孩子從內心接納規矩是沒有好處的。我們可以試著多從孩子內部下手,讓他體會到力量感和光榮感。

最後想提醒大家的是人無完人,孩子更會經常犯錯,在教孩子立規矩、守規矩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就會吼叫的家長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概率都太小了,情緒的發洩只能讓孩子也現在情緒裡,而不是關注行為本身。

我知道大家都很累,我知道這並不容易,但做家長本就不是件易事。好在我們並不孤單,還有很多前人把經驗寫成書給我們指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