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咬人、玩具总乱扔,怎么娃越大妈越累?立规矩让你们更轻松

坦克,两岁男孩儿,经常咬小朋友,甚至和妈妈玩时也会咬妈妈,家长找到我寻求帮助。

孩子爱咬人、玩具总乱扔,怎么娃越大妈越累?立规矩让你们更轻松

一般孩子的问题,我都会和孩子共处半天一天的,去观察,因为家长的描述往往有自己先入为主的偏差。

于是我和坦克开始了半天的共处。家长都要上班,奶奶是孩子的主要陪伴人。我和这祖孙二人一起来到了早教中心,坦克在玩,我在一边静静观察。坦克被一个小朋友正在玩的敲鼓弹琴的电子玩具吸引了,上去就要抢,那个小朋友不松手,抢夺之间,坦克在小朋友的手上咬了一口。那个小朋友哇哇大哭起来,坦克奶奶不由分说抱过来就给屁股几下,下手还不轻,嘴里说着“你这个小坏蛋!”坦克自己也是大声嚎哭起来。奶奶一见他哭了,赶紧又亲又哄,还给拿小零食,坦克不哭了,又去玩了。

后来我又和坦克的奶奶、妈妈以及早教老师聊了聊,了解到这种模式是这祖孙二人之间比较普遍的模式。我想我知道问题所在了:奶奶并没有和坦克说明他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也没有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虽然她自认为对孩子进行了惩罚,但没有沟通,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咬人的严重性。另外,孩子一哭,就马上哄,这事儿就算翻篇了,这个打也算是白打了,下次坦克还是会咬人。我给坦克家长三个字的建议—“立规

矩”

立规矩就是非常明白清楚的告诉孩子什么事可以做的,什么事不可以做的。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家长来说,立规矩、守规矩,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心安的事,会让人有安全感。

立规矩的目的有四个,第一,让孩子有边界感,从而更有安全感;第二,可以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第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第四,让孩子有成就感,因为他对自己有了约束力和自控力。

这段我特别喜欢的话出自家庭教育专家、机械工业出版社“最具影响力作者”之一的鲁鹏程老师的新书《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爱咬人、玩具总乱扔,怎么娃越大妈越累?立规矩让你们更轻松

我之所以喜欢这段话是因为它解决了我一个困惑“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规矩会影响到孩子的自由和安全感吗?”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信奉的是“能不说不就不说不”的原则,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发现有的时候说不是必须的了。但我还是有点害怕,或者说迟疑,怕剥夺了这个两岁半娃娃的自由,破坏了她的安全感。但随着学习和体会,我越来越觉得人是需要边界感的,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反而会让人觉得更安心。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是因为已经把规矩内化成自己的习惯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状态呀!

让孩子参与到立规矩的过程中来,他对规矩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可,日后执行起来就更容易,而且被邀请参加立规矩的孩子,会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因为觉得自己是被认可、被尊重的。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立规矩时孩子会抵触,或者根本不遵守。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是你立的规矩不够适合孩子目前的情况,或者你只是高高在上的叫他做什么不做什么,而没有征求他的意见,让他也参与到规则的建立过程中来。

孩子爱咬人、玩具总乱扔,怎么娃越大妈越累?立规矩让你们更轻松

我家绘本很多,孩子也爱看,就是有一段时间她总是一拿好几把,然后看完了也扔得到处都是,我觉得这个不太合适,于是就和她一起讨论怎样建立关于看绘本的规矩。我问他,我们一次拿几本,一本好不好?她说两本,于是我们就决定每次拿两本。然后我和她一起商量那本书放在书架的哪个位置,还在格子上贴上了贴纸。当然在之后他还是会习惯性地乱扔,我就会问她:诶,你自己定的这本书应该放在哪儿啊?然后她就会挺高兴的把这本书放好,慢慢的她养成了收纳的习惯。

内在强化比外界强化有效,不要过多的使用金钱或者食品之类的外界刺激,应该从内部赞扬孩子,让他感觉到自己这样做是有力量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两组人同时进行相同的比较无聊的一项工作。A组给予很少很少的报酬,B组给予比较多的报酬。当都不给报酬的时候,A组还是会有很多人来继续做这项工作,而B组没有一个人在继续。这就是A组因为获得的钱很少,他就会把自己做这项工作解释为自己喜欢,并慢慢认可,而完全为了钱的B组,没有了金钱刺激,自然就不会再做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家长都愿意给孩子吃的或者零花钱作为奖赏,长久这样,对于孩子从内心接纳规矩是没有好处的。我们可以试着多从孩子内部下手,让他体会到力量感和光荣感。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人无完人,孩子更会经常犯错,在教孩子立规矩、守规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就会吼叫的家长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概率都太小了,情绪的发泄只能让孩子也现在情绪里,而不是关注行为本身。

我知道大家都很累,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做家长本就不是件易事。好在我们并不孤单,还有很多前人把经验写成书给我们指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