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TheBand


马其顿方阵这种作战方式,也仅仅是在欧洲那种地形有用武之地,要是放在同时期的古中国,那么肯定战斗力要大打折扣。马其顿方阵的核心就是3到6米的长矛,结阵容易但灵活度不够,防御力也只是在欧洲那种缺乏弓弩的时期强横,并且若是遇上重装骑兵,马其顿方阵灵活性的问题将是致命的。

亚历山大当年东征波斯的时候,马其顿方阵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一开始还是能取得很大优势的,但是波斯人很快就发现了马其顿方阵的缺点。而当时打败波斯的是亚历山大的重骑兵,是在马其顿方阵被击败之后,亚历山大亲率骑兵作战的结果,虽然赢了,但是是险胜。所以马其顿方阵虽然被吹嘘,但是那也只是放眼欧洲。

在先秦时期,当时列国就已经非常重视阵法了,通过合理的阵法,可以极大的提高部队整体的实力。当时主要的采取重骑兵在前,轻骑兵两翼,然后甲士在后,弓弩手在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实现梯次杀敌,并且当时的军队非常热衷于迂回包抄,因为这样可以极大的干扰敌人的结阵。

战国初期的魏武卒,就是阵法结合的经典,运用重甲步兵和骑兵,加上弓弩、轻骑兵的辅助,硬是让魏军可以以一敌十。而秦国后来的阵法,也采纳了魏武卒的精髓,但是却淘汰了重甲步兵,取而代之的是重装骑兵。这支强横的部队打的六国军队溃不成军,要是遇上马其顿方阵,恐怕第一轮弓弩之下,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小司马迁论史



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构成我就不多说了,喜欢这个话题的朋友都会了解一些,我就说说马其顿方阵是不是真的无解。

要讨论马其顿方阵必须先说其成名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们中华春秋战国年间,根据这个年代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马其顿方阵在我中华同时期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甚至世界兵法鼻祖应该说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大家都知道孙子留下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马其顿方阵大行其道之前。

中国的兵法讲究兵无常势,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怎么讲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打仗不仅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诡道”!也就是变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中国那时优秀的将领带兵很少出现两军实实惠惠的对垒的情况,要么是诱敌深入,让你娇纵,让你轻狂,在你放松警惕时突然反击你。要么是在对垒之时已经有一只或是两只部队分兵到了你的侧翼或是后方,一个信号出现,突然杀出,造成混乱。还有一个可能,突袭你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了吃的,看你怎么打仗,饿死你!还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夜袭,夜间是大多数人需要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两军很少开战,也是最薄弱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一支军队奔袭敌军大营,一阵砍杀放火,必将造成混乱,这种战法我想大家在三国演义中见过多次。

啰里啰嗦说了很多,现在切入主题开始说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极其破法。

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是机动性差,满身盔甲,手持长矛,队形密集,就像篮球巨人姚明一样不利于转身,不利于山地作战,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排名布阵。两翼身后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们就在它擅长的平原地带打败它!第一,诱敌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只伏兵(这个功课一定要做好,否则被马其顿方阵负责支持的游骑兵发现了就是死路一条),也可以在侧翼远一点的地方布置奇兵,最好是骑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马其顿方阵其实有它的前锋部队的,就是游骑兵,他们负责前方清理以及保护侧翼,但是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先诱使轻骑兵脱离方阵,然后用优势兵力快速解决这些游骑兵(如果说方阵是海上的航母,那么这些游骑兵就是航母周围的各种保护舰只,没了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的保护,航母还有多少战斗力?),这个诱敌深入过程一定要造成方阵人员的疲惫,你想想方阵的战士穿着盔甲,既要前进,又要保持队形,属实辛苦啊。

最关键伟大的时刻到来了,我们解决了大部分游骑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游骑兵都跟着你对吧),那我们基本可以对垒了,马其顿方阵这个巨人屁颠屁颠累了个半死,就像无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场来回的奔跑,那叫一个无奈啊,突然要两军对峙开打了,肯定是兴奋了。

两军厮杀开始了,一开始天昏地暗,马其顿方阵利用其优势,打的对手连连败退,就在这时,身后一声炮响,喊杀声震天,一只骑兵从方阵后方快速杀入,方阵不能乱,方向仍然向前,可剩余的游骑兵显然不是敌方优势骑兵的对手,不一会敌方(不对,应该是我方!),我方骑兵从背后两翼开始攻击方阵。我们是专业杀人的,我们只往肋下背后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阵的敌人手持长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剑防身,这时候我们的大刀,短矛(跟他们的比而言)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叫一个杀得痛快!方阵前边的阵脚在后边的牵扯下也开始混乱,我军前方也开始奋力冲击,敌人方阵混乱不堪,开始各自为战,舍弃了长矛他们还有什么呢?有的只是任我们屠戮,最后五万的敌人,被我斩杀四万有余,其余的大败而逃!

这是在敌我兵力相近的情况下的战法,我还没用我们秦朝就发明的长驽,要是开战前一顿长弩攻击,那玩意的杀伤力就像二战时的喀秋莎一样,不说别的,你阵容再整齐,一通长驽从身后袭来,一个方阵死伤一少半人,你没个不乱,阵脚乱了,焉能不败!

我打赢了马其顿方阵,朋友们满意吗?


好评一麻袋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士兵的主要武器为携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后期的超过18英尺),士兵双手握持;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还有直径2英尺的圆盾,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

  这种方阵的的编制,也就决定了,在作战时,马其顿方阵更多的需要采取“守势”。如果,发动主动进攻,那么冲击到对方阵地之前,必然造成巨大的体力浪费,再也无力作战。另外,在作战缺乏弓弩手,虽然有大型盾牌护卫正面和侧面。但是一旦地方骑兵绕到方阵后面发起攻击,那么必然是收尾不能相顾。毕竟,这样的方阵想要整齐划一的调转攻击和防守方向并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

  除了在战场上的对决之外,还可以考虑利用行径时,马其顿士兵无法组织方阵,进行伏击作战。尤其是在其行径当中,利用骑射不仅可以杀伤其有生力量,更可以打乱其行径的队伍,让其无法组织方阵进行防御。在其陷入混乱之时,战车结合步兵发情攻击,那么马其顿方阵必然瞬间崩溃。


潞州节度


放在古代中国马其顿方阵就可以破解了,古代欧洲有几百人就可以称军阀了,几千人那就是小国国王了,几万人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联合军,有几万人的军队的话那就是大国的国王,也是这附近几个小国的盟主。

古代欧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数百人,规模大一点也是两三千,发动万人战争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个国家联合了。在古中国我们可以随意发起万人战争,动辄十几万人,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更是打动了几十万人,光赵国就有四十多万人参战。

要说破马其顿方阵齐国上就行了,当年齐国险些被灭火,最后靠着火牛阵破了燕国和他们的联军,火牛阵真的是中国最神奇的阵法,只考蛮力没有阵型可言,可破万人大军。

再者给项羽一万人,马其顿方阵一万人,项羽能把他们打到后悔来到这个世上。更绝点,给白起一万人,马其顿方阵的人一个都别想回去了,通通交代在这里。想玩花样多的?给韩信五千人,打到马其顿人绝望。

要我看马其顿方阵最重要的不是阵型(当然阵型也有关系)而是人,只要人够多,打什么仗都赢。

做个假设,赵国长平之战那四十万人没有死,而是一路转战逃亡到了古欧洲,就按一路上死了十五万人,还有二十五万人,就让赵括领军,欧洲怕是姓赵了,因为赵括这一路逃亡肯定也明白实战的重要性,凭着饱读兵法这个条件,欧洲就要灭亡了。

以上纯属猜测,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有疑问那就提出来。


私愛山羊座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巧妙的阵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样,成为决定胜负的要素,故而古代有排兵布阵之说。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Macedonian phalanx,即所谓马其顿方阵。方阵的兵种构成是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辅助兵组成。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的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场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队列的密布感,使得看起来相当齐整壮观。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完整队形强大的冲击力,但缺点也不少。



第一:马其顿方阵体量过于庞大,其机动能力差。在马其顿对波斯的战争中,细加观察各战役,不难发现,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不是其名气很大的马其顿步兵方阵,而是其骑兵和那个胆小如鼠的波斯王。在马波战争中,亚历山大的第一次胜利,却是在马其顿方阵被波斯军击败的情况下,亚历山大突率骑兵从背后杀入,打乱了波斯军阵形,马其顿军才得以反败为胜的。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中,是亚历山大亲率骑兵吸引波军注意,自己利用其骑兵强于波斯骑兵的机动力和为对方骑兵设下的圈套,又突然出现在波斯王面前,波斯王在胜负未分之时,却自己丢下军队率先逃跑,令波斯军军心溃散而致大败,凭马其顿方阵那种移动速度,如果不是马其顿骑兵的作用,亚历山大也无法取得那么大的战果,马其顿方阵步兵是追不上溃逃的波斯军的,其结果只不过让波斯军逃跑,却不会造成重大的伤亡。



第二:攻强守弱,方阵缺乏对远射兵器的防御能力。像楼主所举例的那个所谓马其顿方阵的第一张图是不准确的。由于马其顿方阵的长矛过长,要想发挥作用,除了那个长矛,持矛士兵是拿不了盾牌的,事实上马其顿步兵方阵它只配备了小型盾牌(那种只能护住手臂和胸口的盾牌,而且还设专人手持,而非长枪兵手持),马其顿的一个方阵里并非只有单一的长矛兵,同样也夹杂了盾牌兵和近身作战的兵种。认为那些方阵都是拿长矛的,那完全是楼主你无知,只有罗马的三列阵是这样,但那不是什么方阵,三列阵各列也是到马略改革后才统一了武器。



方阵的典型就是希腊斯巴达方阵,马其顿人不过是用了更长的矛,其本质不变,一般斯巴达方阵的特点就是前排是持矛和盾的重步兵(奴隶主),后面的全是持其它武器的奴隶兵,他们负责为前面的主人拿备用武器,保护和救援主人,不是作战的主力,他们共同组成一个方阵。



在马其顿方阵与罗马人作战中,罗马军队正是首先通过轻步兵的投石和投矛,对马其顿方阵进行远射攻击,杀伤其人员、破坏其阵形,在马其顿军阵形出现缺口时,由步兵快速突入马其顿方阵进行近身格斗,而非影视作品中那样结阵攻击,大败马其顿方阵。相比于罗马军队那种落后的投石和投掷短矛,秦兵的强弩不知强了多少,在秦兵强弩面前,马其顿方阵对远射兵器脆弱的防御能力是不够的。其在出现缺口之后,秦步兵因为不着重甲,所以其快速突击的速度远过罗马军队,而马其顿方阵步兵也是不着重甲,又因为使用的长矛过长,在近身格斗方面,其方阵步兵没有什么战斗力。



第三:方阵对地形的要求很高,但战场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总能保证在有利于方阵队形展开的地形上作战,其对地形的依赖过高,无法适应不同地形作战的需要。如果要说冲击力,马其顿方阵再强也不会强过骑兵,而秦军步兵却可以利用其严谨多变的方阵击败匈奴骑兵,可见秦军军阵的威力。兵种多,是提高了指挥的难度,但不代表不能指挥,这更可以体现出统兵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其整个指挥系统的高效率,秦军凭这种阵形一统天下,可见秦军将领的统兵能力远非西方那些仅指挥简单军阵的军事将领可比的。



第四,侧翼,侧翼永远是马其顿方阵所顾及不到的地方,历史上打败这个方阵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其侧翼为突破口的,如罗马方阵。

马其顿方阵需要极其精准的指挥和完整统一的配合,也需要时间),所以一旦有人从侧翼攻入方阵,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而且,这是一个“攻强守弱”的方阵,他们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势发动迅捷的冲锋,永远把自己的正面留给敌人,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垮敌人的阵型,接着让骑兵和轻步兵在散乱的敌人中来回冲杀以求得速战速决的胜利。

故而,没有一种阵法是不可破解的,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传讯社


马其顿的缺点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江西农村欧阳


冷兵器时代的作战真理:阵战歼敌,以阵取胜。

在冷兵器时代,只有保持阵型,才能发挥出集团作战的威力。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十六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一个“军事革命”时代,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在战争艺术上得到了大发展,将冷兵器作战发展到了巅峰,其中以瑞士雇佣兵长枪阵和西拔牙步兵方阵最为耀眼。他们发明了一种依靠群体密集步兵方阵实现冲击的战术,瑞士雇佣兵通常手持长度达6米的长枪,身披半身铠甲,步兵方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配备少量火炮,火枪兵和骑马火枪兵来掩护。

瑞士方阵的每个连队由150人组成,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长枪兵,在战场上可以灵活编组,所向披靡。由于排兵布阵的指挥编组极为复杂,以至于需要向军官发放专用的对数表格。瑞士雇佣军曾经组成过一个破纪录的6000人的超大长枪阵,再加上各2000人的火枪手和龙骑兵,这个大阵的人数在一万人左右。

这种巨型步兵方阵具有极大杀伤力,甚至有学者夸张的说,在明朝嘉靖初年,一万人规模的瑞士雇佣兵或西班牙长枪兵,如果后勤保障良好,那么能从广州一路无阻的打到北京。当然,如果现实中真的发生这种事,这些欧洲猴子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必将由于地形的切割而使大阵支离破碎,必将受困于后勤补给,必将在中国的城池防御体系下碰的头破血流,必将会失败。


科罗廖夫


有的,马其顿方阵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地理局限性,再加上今天以西方文明为尊,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种战术真的无敌于天下似的。

马其顿方阵在西方纵横无敌,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军队普遍战斗力不强,所以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亚历山大很鸡贼的,懂得见好就收!他要是来东方,保准会被打得满地找牙!

破解之法一:战象阵!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和中亚之后,并没有继续向东进军,而是南下攻打恒河流域,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平第一劲敌,统治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波鲁斯国王。而波鲁斯国王依仗的就是他强悍的战象。这些战象身披重甲,冲击起来如同坦克,无人可挡,而且战象背上还有长矛手和弓箭手进行攻击。所以,马其顿方阵遇到战象时被杀的几乎已经崩溃,还好波鲁斯手下的其他部队战斗力不佳,被亚历山大抄了后路之后大败而回,让亚历山大最终胜利!

但是,士兵们再也不敢向印度内陆进发了,而是发动了起义,看来将士们惧怕战象远超过惧怕亚历山大。

所以,只要有军队拖住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给战象足够的时间,马其顿方阵必败!换句话说,马其顿方阵对战象必输!

破解之法二:火牛阵+短矛手!

战象虽强,却经常会因为恐惧而临阵脱逃!所以,组建强大的火牛阵,依靠牛的冲击力和它们的莽撞精神,足以撕裂马其顿方阵的阵型!趁阵型大乱的时候,我方短矛手立即出击,对于长枪手们来说,阵型一乱基本上就等着被砍杀了!

破解之法三:长枪阵硬怼!

和马其顿同一时代的东方,有一支虎狼之师秦军。秦军是一个多兵种混合型部队。军中有车兵、弩兵、短矛手、长枪手。对付马其顿方阵真正有力的手段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秦军的长枪手和马其顿长枪手硬怼。秦军长枪在当时已经发展到4-7米,和马其顿长矛差不多。所以,假如两军对垒双方都挺枪对刺一定会很壮观!秦人自古耐苦战,相信足以击败马其顿方阵,最关键的是咱们人多,打仗的时候经常会排成万人大方阵,吓也吓死他们!

破解之法四:强弩齐射配合陷阵轻兵!

当时中原各国的远程兵种以弩兵最为受欢迎,韩国的脚踏弩可以连续射出上百支箭,而且因为用腿部发力,射出的弩箭更强劲更有杀伤力。上千张脚踏弩一字排开,足以在马其顿方阵前织起一道火力网。等对方阵型一乱,再以陷阵轻兵猛攻,胜率超过80%。不要小看陷阵轻兵,他们是秦军战斗力最强的兵种,最擅长打硬仗。

还有哪些对付马其顿方阵的方法,欢迎补充!


历史风暴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重装步兵长矛方阵在当时的世界里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从欧洲一直打到南亚,都没有遇到过对手。

实事求是的说,马其顿军团确实是在组织、指挥、训练、协同、装备上在那个时代都已经达到顶尖的军队。一般的军阵根本无法正面对抗马其顿方阵。

我们知道马其顿方阵的核心就是6米长的长矛。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就是这种以有组织有协同的方式,打败数量更多的组织协同差的对手。我国古代的花阵,其实很难正面对抗这样长矛重装步兵。

那么秦军的弓弩呢?秦弩并没有那么神奇,一般军队弩拉力大约是150-160斤,所用箭不过两钱,在50步以内强劲有力,发射准确,但是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则很难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

而且马其顿军团也有骑兵,和装备投枪和弓箭的远射程军团协同作战。如果想打败这样的军团,其实同时期的战国赵国骑兵配秦军步兵弓弩手更加合适。

由赵国游牧式的弓箭轻骑兵不断的袭扰,马其顿军团让其得不到粮食补给,无法休息,然后秦军再利用战术和地形击破马其顿军团,直接的正面对抗则很难击垮马其顿的。

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url]http://骑兵[/url]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url]http://野战军[/url],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优点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si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茅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把达的方阵。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url]http://密集方阵[/url]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url]http://一发不可收拾[/url]。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死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型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彪哥公益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重装步兵长矛方阵在当时的世界里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从欧洲一直打到南亚,都没有遇到过对手。

实事求是的说,马其顿军团确实是在组织、指挥、训练、协同、装备上在那个时代都已经达到顶尖的军队。一般的军阵根本无法正面对抗马其顿方阵。

我们知道马其顿方阵的核心就是6米长的长矛。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就是这种以有组织有协同的方式,打败数量更多的组织协同差的对手。我国古代的花阵,其实很难正面对抗这样长矛重装步兵。

那么秦军的弓弩呢?秦弩并没有那么神奇,一般军队弩拉力大约是150-160斤,所用箭不过两钱,在50步以内强劲有力,发射准确,但是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则很难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

而且马其顿军团也有骑兵,和装备投枪和弓箭的远射程军团协同作战。如果想打败这样的军团,其实同时期的战国赵国骑兵配秦军步兵弓弩手更加合适。

由赵国游牧式的弓箭轻骑兵不断的袭扰,马其顿军团让其得不到粮食补给,无法休息,然后秦军再利用战术和地形击破马其顿军团,直接的正面对抗则很难击垮马其顿的重甲步兵长矛方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