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性是最貴的,老中青三代都證明了!

我們先來假設一個這樣的場景:

你下班回家,發現老媽為你做好了晚飯,妻子洗好了你所有的髒衣服,這時候你掏出錢包,付給他們服務費,她們會怎麼反應?八成會罵一句“你有病吧”。為什麼在家裡不能像社會上那樣,為服務支付費用呢?

再來看一下場景:

你正在追求一個姑娘,

第一次,你請她去一個昂貴的餐廳吃飯,你來買單;

第二次,你請她去看一場3D電影,又是你買單;

第三次,你們去歡樂谷玩了一天,還是你買單。

就這樣,你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了。

於是,第四次約會時,你想要吻她,但她拒絕了你。這時,你開始心疼你之前花的錢了,你就在嘴裡嘟囔了一句:“我已經為前三次約會花了很多錢了”。你的話還沒說完,女孩就暴怒,大罵你是畜生,讓你趕緊滾蛋!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時,他應該記得伍迪艾倫的不朽的名言:“免費的性是最貴的。”

這就引出了,今天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 社會規範 VS 市場規範

那什麼是社會規範呢?

就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存在的東西。就像社會動物之間的合作一樣,我們人類也互幫互助、父慈母愛、友好相處,不管陌生人還是家人,我們都可以請他幫忙搬一下沙發,開一下門,幫我遞一下工具。

市場規範呢?完全相反。

這裡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這裡的交換是黑白分明的:工資、價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盈利。這種關係未必是邪惡和卑俗的。只是利益明確的交換。

而我們是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其中一個世界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室友市場規範來製法則。這兩種規則完全不同,處理這兩種規則,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社會規範不可以引入市場規範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場景中:

你下班回家,發現老媽為你做好了晚飯、妻子洗好了你的所有髒衣服,你其實是處在一個社會規範的環境中,這時你掏出腰包想要付費,就是試圖將市場規範引入到社會規範中,肯定是會被罵的。

場景2:

你正在追求一個姑娘,

第一次,你請她去一個昂貴的餐廳吃飯,你來買單;

第二次,你請她去看一場3D電影,又是你買單;

第三次,你們去歡樂谷玩了一天,還是你買單。

就這樣,你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了。

於是,第四次約會時,你想要吻她,但她拒絕了你。這時,你開始心疼你之前花的錢了,你就在嘴裡嘟囔了一句:“我已經為前三次約會花了很多錢了”。你的話還沒說完,女孩就暴怒,大罵你是畜生,讓你趕緊滾蛋!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你把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搞混了。雖然請女孩的錢,足夠你出去買春了,但買春是市場規範,而你追求女孩用的是社會規範。社會規範的一切都是和金錢無關的。

所以,你當著女孩的面心疼錢的時候,她會覺得你在影射她是為了錢和男人勾搭的人,這就是侮辱人格了,所以人家才會暴怒。記住,把社會規則強行引入市場規則一定會帶來大麻煩。

當然了,如果你換種思路,把金錢轉化成禮物的形式進入社會規範,就會非常受歡迎。比方說,你覺得你妻子的晚餐做的棒極了,你可以送她一束花或者送她一塊手錶當作禮物。再比如,岳父岳母為了你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為了表示感謝,你可以逢年過節買貴重的禮物給他們,他們會欣然接受,你們的關係也會更進一步。所以,相互的禮物饋贈和無償服務,才是社會規範中表達回報的正確方式。

原則二:市場規範引入社會規範時要慎重

現在很多公司都希望員工和顧客能成為自己的家人,這樣做看上去可以讓員工熱情勤奮、時刻為公司利益著想,也可以拉近和顧客的距離,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入。但這種想法只是看上去很美,它存在兩個問題。

公司和顧客很難成為一家人

因為你在市場上有無數的競爭對手,所以你不可能一會兒把顧客當成朋友給他無私的建議,一會兒又把他當成有利可圖的目標。對待顧客,最好一開始就在商言商,把你的產品和服務、權力和義務,給一個明確的說明和劃分。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建立了更好的關係,你可以感激,沒有的話,你至少可以贏得尊重。

其實呢,公司和顧客究竟該用哪種規範,關鍵要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底線在哪。如果你觸犯了這個底線,那麼你再把顧客當家人也沒用!比方說,銀行把顧客當家人,結果卻把該給顧客的利益自己扣下來,那麼不管你提出什麼暖人的口號、友好的說辭都毫無意義,一切都會迴歸到市場規範的領域。

試圖在員工關係中引入社會規範,更要小心

首先,在公司裡營造出來“家”的氛圍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兒。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市場規範行為。員工來你這兒上班,是為了拿薪水掙錢養家,沒有人願意白乾活不拿錢。你可能會說,Google為員工提供了家的氛圍啊,可是那種氛圍是建立在Google為員工提供了遠超出社會平均收入的基礎上。由於“錢”已經不是問題了,所以他們可以輕易建立起這種追求個性的社會規範。

而我們看到的很多公司管理者,引入社會規範的初衷就是想從員工身上佔更多的便宜,通過員工的全身心工作榨取更多價值,同時還縮減醫保、養老等麻煩和負擔。但是,這些詭計一旦被員工識破,員工馬上就會把原有的社會規範模式切換到市場規範。接下來,員工工作的時候一定會選擇偷懶、不忠誠、冷眼旁觀。所以,一個公司給員工開著低於平均水平的工資,卻想要甩開員工應該享有的福利,還要向員工鼓吹什麼“一家人”思維,這就是一種欺騙行為。

當然了,這不是說社會規範完全不能引入公司的市場規範之中,而是說社會規範一定要建立在市場規範之上。比方說,每到逢年過節,很多公司都會給員工發放禮品,而不是直接發現金或者漲工資,這正是為了營造出一種社會規範,讓員工對公司有更多的認同感。

原則三:金錢有自己的生命

以金錢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出現,是人類有史以來所建立的最複雜的互信合作系統。有了金錢,整個世界都可以實現特別親密的合作。比如:拿你的一頓午餐盒飯來說,生產飯盒的廠商可能是韓國人,大米產自泰國,菜裡的香料來自印尼,你用的筷子來自緬甸。如此複雜精妙的一個系統,歸根結底,都是建立在我們對“金錢”的信任之上。再比如:你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人開展貿易,不同宗教的人互相協作,不同的公司在生產對方需要的產品,他們都是為了金錢。在市場經濟的範疇裡,金錢早已遠遠超越了宗教、國家、民族、公司的界限,是世界上最有力量東西。

但糟糕的是,金錢在大多數時候並沒有什麼人性。比方說,在市場規範裡,當人們信任彼此的時候,他們信任的並不是對方這個人,也不是共同的宗教或神聖的價值觀,而是金錢本身和它背後這套沒有人性的系統。比如:住在城市裡的我們連對面的鄰居都不肯信任,除非他們支付金錢。這就是說,金錢有著自己的運轉法則和生命

可是呢,很多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必須得遠離金錢和市場規範的干擾我們用金錢促進了陌生人之間的合作,但我們又害怕金錢去破壞親人之間的那種親密關係。所以,一方面我們想打破一切限制金錢和商業流通的阻礙,讓整個世界融入市場經濟,提高人們合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築起壁壘,希望愛情、信仰、忠誠和道德等美好的事物,可以不受市場規範的侵略

所以呢,

我們永遠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這兩種規則之間穿梭,而“金錢”就是區分這兩個世界的標誌性物件。這就是為什麼,你遇到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的時候,千萬不能談“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