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萬華化學的盈利能力應高看一線

中報出來以前,我其實已經減持了一半的萬華倉位。但這份半年報出來以後,我的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本來我是這麼想的:今年萬華一季度拿到手聚氨酯的價格有1.8萬+,這個很可能是最高點了,很難比這個再高。同時產能利用率維持高位,價格不能漲,那盈利水平就很難再增加。今年很可能是盈利最高點,沒有更好的預期了。基於上述判斷,我做了減持操作。但事實上,二季度已經回到了比去年的均價只高200-300的水平。價格回到了合理的水平,但盈利依然是增長的,一方面是銷量增加了,一方面是萬華傑出的成本控制能力,(寧波上半年收入增長了10億,淨利潤也增長了10億+)。那麼價格因素的影響是被大幅削弱了(週期性不強了)。亨斯曼、科思創對未來MDI的需求的判斷是一致的——未來MDI依然會保持強勁(strong)的需求。技改在短期能夠增加一定的產能,加之萬華國內市場銷量保持穩定,國外銷量是增長的。聚氨酯的消費是跟著宏觀經濟GDP增速走的,不遇到金融危機,GDP增速很難是負的,那麼吃到嘴裡的肉,也就不會吐出來了。同時,聚氨酯是消耗品,就跟吃飯一樣,每年都要重複消費的。需求的穩定性有了保證,盈利的穩定性就有了保證。那麼至少聚氨酯這塊的盈利不用太擔心。

未來2年盈利增長空間主要來自於新產能的投放。其實半年報已經很明顯了,7w噸PC已經開始貢獻利潤了,一方面拉高了新材料的均價,一方面增加了銷量,如果新材料這塊單獨拿出來上市,那妥妥一個成長股。未來PMMA,TDI等幾個重量級的裝置投產,利潤大幅增加是不可能了。但依然會保持一個低速增長。

所以我的結論是,聚氨酯能夠保持穩定的盈利能力,主要來自穩定的價格(拿到手1.65萬左右)和銷量的增長(跟著GDP增速走)。同時新產品的產能投放會帶來一定得利潤增長。加之萬華化學傑出的成本控制能力,當收入增長的同時能帶來更高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基於上述邏輯,在全球宏觀經濟增速穩定的前提下,我認為萬華未來2年依然能保持40%左右的ROE水平。4PB以下均難言高估。同時,目前的估值依然無法與淨利潤增速匹配起來,也就是說,很可能目前的估值依然是低估的,尤其是經歷了上週的大跌之後。

除了這些好消息外,壞消息是大乙烯裝置的進度非常慢,估計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投產,估計和目前的環保高壓態勢相關。不過,反過來想,萬華都這麼慢,其他的化工廠估計就更得歇菜了。應了萬華半年報裡的那句話:我國化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作者:一隻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