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小偷家族》为何让人感动落泪,残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参加劳拉小姐姐的观影团,结果因为现场点评时说自己无感,还被流着眼泪的观众喷我不会审美。那天我确实没有感觉,第一是因为感冒了,脑子是懵的;第二是因为坐在第一排仰着脖子看大银幕整个人物都是变形的;第三也是因为我本身是一直拒绝掉进这种家庭伦理题材电影的“催泪陷阱”。

毕竟,因为电影实在难得,还是去二刷。这次彻底放松心态,铆足精神,不在从心理上抵触,于是就很容易陷入到了是枝裕和导演的“情感陷阱”中去了。说句实话看电影流眼泪我一直觉得和我这种直男癌晚期患者的身份不太般配的,但是沦陷就沦陷吧,好歹也没几次。

既然仔细看完了,那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结构以及他是如何设计剧情的。看完这篇影评我保证对你观影有所帮助。看完没有疗效,保证退款。

告诉你《小偷家族》为何让人感动落泪,残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小偷家族》带有很强烈的商业电影属性

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大奖,这是是枝裕和导演第一次获奖,他比村上春树幸运。我相信这部电影所有人都会当做一部文艺电影来看。如果你仔细分析电影的剧作结构和人物设计,其实不难发现其中还是带有很标准的商业电影属性。下面我们来分析:

1、人物关系上:

在现代商业电影中利用家庭伦理进行催泪的法宝有这么几个人物关系组合:

第一钟,也是最简单的“父女关系”。这种人物关系简单清晰,适合进行比较复杂和深入的情感处理。譬如经典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实也是这种类型,后期漫威的《金刚狼3》里一老一少组合,把情感酝酿的非常到位。包括徐峥早期和张子枫主演作品《摩登年代》也是这种类型,这种类型应该是最常见的商业电影人物关系设计。

第二种,相对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设计,变成了父母和兄妹组合,这种人物关系设计就比较有张力和弹性。兄妹之间也可以做出很多情感的设计。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在国内上映的《摩天营救》就是这种人物关系结构。

第三种,就是老母亲和成年儿子的关系合集,这算是比较传统的人物关系,在这里就不多说。

第四种,就是父亲和少年儿子的关系,这种人物关系的设计相对少见,我这脑子一时想不起来有啥太多经典电影了,唯一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

而这次是枝裕和导演把这几种所有的经典人物关系全部放到了一个家庭中去了,一般导演很难做到,因为太过于复杂,结构上如何取舍和处理,情感点的分布都是问题。而是枝裕和导演做到了,而且还设计的非常完美和精妙。

告诉你《小偷家族》为何让人感动落泪,残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2、剧情发展上:

我们知道好莱坞商业电影有经典的“三幕剧”剧情结构,在这部电影中也能看到这种结构模式:电影一开始就是父子在超市偷东西,一下子把观众吸引住,这是好莱坞和美剧常见的套路;第二段小女孩的出现营造了第一个“危机”;第三段老母亲的去世引发了一个转折点;小男孩偷东西被抓,全剧高潮;结尾是大反转,引发观众对于价值观和家庭伦理的深思。从结构上来说完全符合商业电影的套路。整部电影中小男孩是全剧最主要的剧情推动点,也是电影中的“核心人物”。

另外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一家人在海边度假的桥段基本上跟《速度与激情7》结尾处怀念保罗沃克的情感设计几乎是一样的。

告诉你《小偷家族》为何让人感动落泪,残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说完了电影中的商业属性,我们下面开始全面剖析一下电影中展现的和隐藏的人物关系结构,让你们看看是枝裕和有多厉害。

二、人物关系全面解剖

整个“小偷家族”有六个人,但是有五个人物关系情感线:

1、“奶奶”和“妹妹”:老奶奶的人物设计最隐秘,也最复杂。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简单地说她是一个被前夫抛弃的女人,而前夫娶了一个“小三儿”。老奶奶前夫娶的这个“小三儿”又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结婚后又生了一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后来也是离婚(或者丧妻)再娶。但是老奶奶前夫儿子的“女儿”在新组建的家庭中受到了歧视,于是“女儿”跑来和奶奶住在了一起。这就是“奶奶”和“妹妹”的关系。

2、“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应该说“爸爸”这个人物没有太多介绍,而是通过安藤樱饰演的“妈妈”这个故事线有了一些线索。安藤樱饰演的“妈妈”以前也是和“妹妹”一样做“女优”,而“爸爸”就是她曾经的一位客人。“妈妈”当时已经结婚,经常遭遇家暴,于是“妈妈”和“爸爸”产生了感情(这一段有点和妹妹遇到的哑巴客人相似),而“妈妈”当时的丈夫威胁要杀掉他们两个人,于是“妈妈”就把自己的丈夫捅死了和“爸爸”在一起了。这就是“妈妈”和“爸爸”的关系。

3、“哥哥”和“妹妹”的关系:应该说这两个故事线并不复杂,哥哥是被父母遗弃在超市的,而“妹妹”是被“爸爸”从家暴家庭中“挽救”出来的。好不容易有了家庭归属感的哥哥担心因为“妹妹”的出现会失去“父亲”的爱,所以他一开始是对“妹妹”很冷淡,他对“爸爸”说:还是两个男人在一起好。

4、“妈妈”和“妹妹”的关系:“妈妈”之所以喜欢“妹妹”,是因为她曾经和“妹妹”有过相似的童年遭遇,在电影结尾出“妈妈”说:因为我憎恨我的母亲。由此可以推断“妈妈”应该也是受到过相同的家暴遭遇,所以才对“妹妹”格外疼爱,而她自己又不能生育。

5、“爸爸”和“哥哥”:电影中“爸爸”在和“哥哥”说话时一直都是自称“爸爸我”,他也企图让“哥哥”喊他“爸爸”,但是“哥哥”一直不喊,直到电影结尾“哥哥”坐在公交车上轻声喊出了一句。其实这也是作为男性观众最喜欢的部分吧,“爸爸”的人物性格设计堪称是最伟大的角色之一。这也是很多男性在社会中还有在家庭中最真实的写照:不管多大的磨难,都要举重若轻,不能轻易流露出苦难的样子。但是又十分期待爱。

刚才一个女性朋友问我:这个父亲最后去找孩子是不是还想利用他来偷窃?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母性观众最朴素的想法,其实她永远理解不了这种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情感,也很难理解父爱。这也是为什么父子关系很难用影视作品表达的原因之一。而是枝裕和导演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完美,这一点堪称可贵。

告诉你《小偷家族》为何让人感动落泪,残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另外我比较喜欢的就是那种带有残酷的“日式情感”的描述,这种残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生死的淡然(这个我们单独再开一篇文章论述),但是更多的是对于“残酷”生活的理解。这一点上很多观众在心里上也不太容易接受就是对于苦难的从容和淡定,我举个例子两个例子:譬如妹妹再知道奶奶从自己父亲那里拿钱之后自问道:难道奶奶收留我是为了钱,而不是我?最后结尾处“哥哥”问“爸爸”:你们当时是不是想逃走,不管我了?爸爸淡淡的回答:是啊,但是没跑成,对不起啊。

这种残酷而又优美的“日式情感”可能是因为日本民族的“地缘性格”,这个民族因为长期处于地质自然灾害中锻炼出来的一种积极而又残酷的民族文化基因,这种情感表达在日本文学和文化中很常见,譬如电影《楢山节考》,譬如我比较喜欢的纪实文学作品《无家可归的中学生》,也有类似的真实情景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

好了,就到这里吧,希望这篇文章对你观影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