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缺點是一種本能——談北大校長讀錯別字

前情提要:

5月4日,北京大學迎來建校120週年校慶。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以“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為題發表演講。在演講中,林建華將“立鴻鵠志”中的“鴻鵠”念成“hong hao”,引發廣泛關注。

昨天,我們探討了關於北大校長的致歉信一文,有興趣的小夥伴可點擊下方鏈接回顧。

看缺點是一種本能

在每次王敬偉老師帶領的完形工作坊裡,王老師都會畫這樣一個圖:

看缺點是一種本能——談北大校長讀錯別字

然後老師會問我們:你們現在看到什麼?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那個缺口

老師會繼續問:可是除了這個缺口,還有很多部分啊。那些已經畫上的線,你們沒看到嗎?

大家:有看到,但是注意力都在那個缺口上。

老師說:對,當這個圓有一個缺口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是會在這個缺口上。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總是會注意那些沒有完成的部分。當這個部分完成的時候,我們就會收回注意力,恢復平靜,直到下一個缺口出現。

(此為完形圈理論,在王敬偉老師的完形工作坊裡會重點提及。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大部分的心理現象。)

我想起一個例子。一個老師在黑板上寫算式,1+1=2,2+3=5,5+6=11,6+7=13……學生們都靜靜地看著。覺得這些東西都很簡單,百無聊賴的,沒都什麼反應。這時候,老師寫到一個算式

:7+9=15。大家都叫了起來,說:老師,這個錯了。7+9應該等於16。

老師說我前面那些都是對的啊,你們也沒有什麼反應,為什麼只錯了一個,你們的反應就特別大?

老師把之前的算式都從黑板上擦掉後,繼續問:說明你們有在認真看我寫算式。那麼,請問,我之前的算式都寫了什麼呢?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回答上來。那麼簡單的算式,也就是剛剛才擦的,可是怎麼就不記得了呢?

這就像是前文王敬偉老師談到的,我們的注意力就是會放在那個缺口/錯誤上,它們是主體,我們的意識會很本能地辨別出這個不同,而其他的線條/算式,都變成了背景,儘管我們有看到,但其實我們並沒有注意到,因此也記不住。

這就是完形(也成為格式塔)裡的“形與景”理論。當在一個整體中,一個部分成為主體時,另一個部分就成為背景。主體不同,背景不同,看到的也不同。具體可以見下圖。

看缺點是一種本能——談北大校長讀錯別字

北大校長讀錯別字的情形就與這些例子類似。那麼多網民關注北大校長唸了錯別字,“鴻鵠”這兩個字變成了熱點,凸顯了出來。而120週年的致辭卻成了背景,很少人真正知道這個致辭裡說的是什麼。如果北大校長沒有唸了這個錯別字,這個120年校慶也就自然而然過去了。而因為念了這個錯別字,這個行為圈有了一個缺口,所以,大家都注意力都立刻轉移過來了。

因此,根據完形圈理論,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公眾人物只要犯了一點錯誤,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他們會得到很多關注,很多批判,很多當事人甚至會招架不住。那是因為,在這個大背景下,他的行為變成了那個缺口,把大家所有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

在這個完形圈理論之外,筆者也有幾點思考:

一、在這個時代,為什麼錯誤很容易成為那個缺口呢?每次誰犯了錯,就會有一群人圍觀,群起而攻之。所有人都會藉此說上一些什麼,罵上幾口什麼。其實犯錯的那個人,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實,這裡面也說明了當下的我們,情緒都處於非常壓抑的狀態。我們急需找到一些缺口,讓我們壓抑的情緒有個地方可以流動。而別人的錯誤,是最好的出口。我們煞有介事地批評責罵一通,心安理得地釋放了自己的情緒,可謂快哉,快哉。

二、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強調正能量?就是因為去看到正能量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是要我們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而負能量呢,卻顯得容易很多,順其自然很多。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就是在這些缺口、不足、缺點、缺失上面,這是我們的本能。而要我們去看到其他的背景線條(那些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真的很困難。

其實,要擺脫所謂的負能量,非常簡單,就是好好去看清楚負能量,好好去補上或者滿足它。當這個缺口填上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把眼光從負能量上轉移開了。

王敬偉老師就經常強調,正能量,愛,美好不需要我們用力看到,因為他們本來就在。如果一個東西有待你去追求,那表示那東西太虛了。一個真實的東西怎麼會消失不見呢?還要我們用力去追求?

因此,負能量不可怕,那是我們完整自己的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