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怎樣一步步退出中國歷史舞台的?

水月禪心2016


匈奴是位於北方的一支古老部族,在炎黃時期即已存在。歷經夏、商、西周三朝時,未形成強大的國家,以散居的部落為主。

春秋戰國時期,匈奴略有興盛,時常襲擾中原各諸侯國家,秦國、趙國、燕國先後修建長城以拒之。但此時匈奴並不是很強,歷史上趙國也曾多次遠拒匈奴。


戰國晚期,適逢秦滅六國之際,位於河套的匈奴開始第一次崛起。開始在北方建立起匈奴王國,勢力範圍南至長城,北至西伯利亞一帶。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派蒙恬北拒匈奴,並將燕、趙、秦長城連成一線,匈奴由是被逐出河套,不敢南下而牧馬。

秦末漢初,在冒頓單于時代,匈奴再次崛起,此次崛起發展成為了匈奴最輝煌的時代。匈奴開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控制了西域諸國,並時常襲擾漢朝,大敗漢高祖劉邦,漢朝被迫以和親換取安寧。

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進行大規模反擊,最終在衛青、霍去病等攻擊之下,匈奴開始衰落,遠涉漠北。此後,匈奴開始走向瓦解,內亂不斷,還出現了五單于爭位的情況。漢宣帝時代,匈奴完全失去了與漢朝爭雄的實力,被漢朝、烏孫、烏桓輪番攻破,匈奴對西域的控制蕩然無存,部分匈奴部族投降漢朝。


東漢初期,匈奴瓦解為南北匈奴兩大部分,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北匈奴曾短暫崛起,並曾再次控制部分西域國家。不過很快,東漢派出竇憲北拒匈奴,在漢、南匈奴以及新崛起的鮮卑的打擊下,北匈奴大敗,開始西遷,從此消失在歷史中。據說,西遷的北匈奴後來在歐洲的匈牙利曾經建立過強極一時的匈奴帝國。

北匈奴西遷以後,南匈奴以及剩下的匈奴族群開始內附臣服漢朝,接受漢朝管理,部分匈奴人開始漢化;漠北的殘留匈奴開始鮮卑化;餘下的匈奴群體的規模已經非常小。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將殘存的南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督管,匈奴以單于為尊的歷史正式結束,匈奴國正式走向了消亡。


西晉後期,八王大亂,內附漢地的匈奴最後一次崛起。在匈奴首領劉淵的帶領下,匈奴以漢朝女婿自居,建立漢國,稱漢王,並先後破洛陽、長安,滅亡了西晉,中原迎來五胡時代。但此時的匈奴與曾經的匈奴國的實力,已經有天壤之別。

十幾年以後,匈奴建立的國家被羯人滅亡,匈奴實力嚴重削弱。最終在北方各類勢力的反擊下,匈奴人或消亡,或融入漢人,或歸附了氐人、羌人和鮮卑。

東晉末年,公元418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中原,滅亡後秦,歸附羌人的匈奴後裔赫連勃勃趁勢崛起,建立大夏國,彼時匈奴僅存20餘萬人。幾年以後,大夏被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滅亡。匈奴在歷史上從此消失。


蘇綻


漢朝滅亡的時候,匈奴作為一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也算是滅亡了。

作為一個種族則逐漸與其他種族融合。他們離開故地,分佈於其他好多地域。匈奴故地為鮮卑侵佔後,其種族之留居故地者十餘萬落,自稱為鮮卑人。起初,也許匈奴與鮮卑之間,區別之處甚多,但久而久之,互相聚居、通婚,二者就不容易分開。鮮卑人有匈奴人的血統,匈奴人也有了鮮卑人的血統,二者的風俗習慣互相影響。

同時,鮮卑人降服了這麼多的匈奴人之後,人力與物力大為增加起來,這是鮮卑繼匈奴之後成為漢族勁敵的原因之一。

匈奴人還與烏桓人互相混合,互相影響。同樣的,匈奴北邊的丁令、堅昆,以至西邊的烏孫。以及羌、氐、西域諸國的種族,與匈奴的關係既很密切,時間又長達四五百年之久,則其血統與風俗習慣和這些國人的融合,也是可以想見的。

匈奴人同漢族及其風俗習慣相融合,也是很為明顯的。

匈奴種族散居於匈奴故地以外的為數很多,地域也很廣,但是在地域上的移動主要方向有二:一為向南移動,一為向西移動。

他們大量向南與向西移動雖在後漢時代,但是向這兩個方向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漢。自前漢呼韓邪單于稱臣於西漢,分為南北匈奴之後,匈奴族向這兩個方向移動的趨勢已經很為明顯。

南遷移者不僅散居於中國北部邊境,而且分散入居於中國塞內。其歷程在早期是個別的、少數的、緩慢的;到了後來,愈來愈多。向西遷徙的,其歷程也可以說是這樣。向南遷移的最初是到達長城的邊塞,後來又移向黃河流域。到中國的晉代與南北朝,發展到長江以北,個別的也有越過長江的。中原地區在晉代曾為匈奴後裔部分佔領,但匈奴後裔從沒有徵服過整個中原地區。

向西遷徙的匈奴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最初從蒙古高原越阿爾泰山而西,活動於天山以北與烏孫之東,同時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諸國。他們後來越烏孫到蔥嶺以西,從康居至奄蔡,再向西走至東羅馬的東境,又再西進而至西羅馬帝國境內菜茵河與高盧地區,也就是現代的德國與法國。雖然其勢力在中亞與歐洲膨脹的歷史,猶如曇花一現,然影響於中亞與歐洲種族的遷徙與政治、地理的變動,實在是太大了。這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東方與西方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鄧海春


關於匈奴的歷史我們可以做一下簡單的梳理,這樣便於理解。

1,起源:《史記》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說明匈奴也屬於華夏民族的一支,不過長期居住在漠北,經常被認為是北狄的一支。

(夏朝的建立者——大禹)

2,建國:匈奴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戰國的史料,而且和戰國七雄裡面的秦趙燕三國為鄰,三國為了防禦匈奴,分別修築了長城。見於記載的匈奴的第一個單于是頭曼,約在秦朝時期。

3,強盛:匈奴最強盛的時候是在冒頓單于時,冒頓是頭曼的兒子,他弒父自立,在位期間,滅東胡,控西域,白登圍劉邦迫使西漢和親,調戲呂后,此時的匈奴不論兵力還是疆域都達到頂峰。

4,由盛轉衰: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衛青霍去病多次北伐匈奴,在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中匈奴大敗,開始走向衰落。

(形像祁連山的霍去病墓)

5,內亂: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出現了五單于爭立的局面,開始走向分裂。其中呼韓邪單于投靠漢朝,漢元帝將王昭君下嫁給他,史稱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6,分裂:東漢初,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南下依附於漢朝,北匈奴佔據漠北,與漢為敵。東漢多次向北匈奴用兵,特別是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北匈奴元氣大傷,被迫西遷西域,後繼續西遷,不再見於記載。

7,餘暉:公元4世紀,趁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起兵造反,建立漢國,其子劉聰在317年滅亡西晉,成為十六國中一個較大的政權,後為後趙所滅。匈奴人段業,赫連勃勃相繼建立了短暫的北涼,胡夏政權,後為北魏所滅。


(胡夏都城統萬城遺址)

8,尾聲:十六國之後,匈奴不再見於記載,已經融入到漢族和北方其他民族了。

其實不難看出,匈奴一步步推出歷史舞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其間更多地交織著漢匈兩個民族的戰與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漳洹


匈奴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事件很早,上古夏商周三代稱葷粥(yun1 yu4)春秋戰國時期,匈奴屢屢給北方諸國造成大麻煩,為此,齊、趙、燕都有修築長城以防匈奴,趙國大將李牧常年駐防北部邊境,與匈奴作戰。秦統一六國後,也是派大將蒙恬常年駐防北境,率幾十萬大軍與匈奴作戰。

西漢建國之初,國力凋敝,百廢待興,在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與匈奴對戰被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後,西漢對匈奴長期處於隱忍、避免直接對抗狀態。即便是強勢如呂后,在被匈奴單于書信輕慢調戲時,也選擇了低聲下氣。

轉變是在漢武帝時代開始的。經歷漢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代,西漢積聚了相當國力,於是派遣大將衛青、霍去病等主動出擊匈奴,匈奴不敵北遁,由此開啟了漢與匈奴近百年的戰爭,當然,其中也有和親和懷柔。

東漢初年,在漢軍的持續追擊下,匈奴終於分裂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內遷歸附東漢,北匈奴留居漠北。東漢又與南匈奴聯手,征伐北匈奴,時分漠北旱災,北匈奴不敵,西遷至中亞的康居。此後北匈奴徹底消失在東亞的歷史舞臺上,另一說是北匈奴一部繼續西遷,百年後出現在了東歐,這支匈人部落成為4世紀歐洲民族大遷徙的開端,此說一直存在爭議。

在東亞,南匈奴成內附後,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然而其內部勢力錯綜複雜,經常內訌叛亂。及至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

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逐漸融入到中原民族,學習漢文化,改漢姓。匈奴貴族多改漢姓劉,即漢朝國姓。因漢朝與匈奴多年聯姻通婚,許多匈奴貴族後裔都有漢家公主的血統,也把自己當作劉漢皇室後裔。西晉時期,趁八王之亂起兵的匈奴部落首領,就叫劉淵,以“漢”為國號。

內遷中原的匈奴人與漢族融合後,蒙古高原上和遼東半島都迅速興起新的遊牧民族,就是鮮卑族。鮮卑族本是匈奴的附屬部落(匈奴別部)也與匈奴歷代通婚。之後,在經歷兩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逐漸消失了,其後裔融合到了漢族及其他民族中。


毛劍傑


匈奴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是比較有名的一個民族,不管是它自身強大還是它的對手強大,無論怎樣,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民族。匈奴曾經建立了自己的部落,也曾經統一了荒涼的漠北,更是叱吒風雲,但是不管怎樣,曾經那些剽悍地民族大多數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


那麼要說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叱吒漠北的民族——匈奴,是怎樣一步步退出中國歷史舞臺的?

匈奴剛開始是崛起於河套平原一帶,從戰國時期就是漠北的大族,經常侵擾秦漢邊界,秦漢王朝當時也是有心無力,只能任其宰割。秦始皇為了維護秦帝國的統治,修築了萬里長城,也可以說要是沒有了匈奴這些強大的民族存在,那麼有沒有萬里長城還得另一說,所以我們總是說,要將外界施與自己的壓力轉化為動力,這就是別人變相的幫助自己發展壯大、增強實力。


當時秦漢幾乎是舉全國之力,軟硬兼施或者屈尊和親示好,也有時候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西漢建朝之初,漢高祖劉邦曾親自率領大軍去征討匈奴,主動出擊,深入大漠,在白登之城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脫,採取和親政策。

和親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幾乎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才將匈奴趕到漠北,扭轉了這種被動局面。最終將匈奴主力殲滅。

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後來成為鮮卑族的成員。最後一部分融入到其他的民族,匈奴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南柯多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匈奴的歷史起源。

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滅亡後,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夏桀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後成為匈奴族。匈奴人身材魁梧粗壯,藍目多須,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是活躍在蒙古大草原上驍勇善戰的遊牧部族。

自戰國起,匈奴已經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其中秦、趙、燕三國與其毗鄰,為防禦匈奴的襲擊而修築了早期的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蒙恬為帥,統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在河套地區秦軍以勢不可擋之勢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馬。

而在漢朝前期,匈奴佔盡上風。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征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被困於平城白登山七晝夜,用計方才逃脫,史稱“白登之圍”。自此漢朝被迫採取和親政策,將公主遠嫁匈奴,並每年交納大批錢帛。

至漢武帝時,漢朝國力雄厚,兵強馬壯,對匈奴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衛青、霍去病兩位大將軍接連出兵收復河南地區、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公元前一一九年,二人兵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衛青擊潰匈奴王庭,霍去病追殲左賢王七萬餘人,匈奴自此由盛轉衰。

東漢初年,匈奴國統治階級爭權奪利,分裂為兩部。南匈奴附漢稱臣,安置於河套地區,後來逐步漢化融入漢民族。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少,處境日益窘迫,匈奴單于更迭頻繁。在被東漢屢次擊敗後,已無法立足,開始史無前例的西遷。後依靠頑強的戰鬥力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得以休養生息,人口急速增加,又再一次崛起。但因為大單于突然暴斃,內部紛爭迭起,導致匈奴國土崩瓦解,匈奴人逐漸沉寂,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匈奴從出現到滅亡存在了一千多年,至今翻看這段歷史,彷彿猶見鐵蹄錚錚,大漠蒼涼。

------------------------------------------------------------


觀雪奇談


對不起,標題有誤。

匈奴從來沒有退出中國歷史。只是名稱改變了一下。

秦朝以前,叫塞人,夏人,大月氏。秦漢叫匈奴,後依次稱為,鮮卑,突厥,蒙古等。

他們的主體部分不斷地向西方擴散,餘下的人 或者支部,別部,有以氏簇的名稱登上歷史舞臺。他們歷次西征,其實打的都是前期擴散的兄弟。

他們如此擴散的原因是,東高西低,容易打仗而已。

我們的歷史,其實也是這樣,在名稱方面,例如秦漢,唐宋元明清。變來變去。不同點是匈奴等,不斷向西方擴散,呈現線性擴散。而我們僅僅在東部一偶擴張,是呈現攤餅一樣的擴散。

我們的教科書。強調我們歷史的連續性,其實他們的歷史也是連續的。


Corring


簡單來說,就兩個字:戰爭

通俗來講,就兩個字:人口

現實的說,就兩個字:融合

關鍵的說,就兩個字:經濟

首先,戰爭,把匈奴打殘了,古時候的戰爭,無非就是人口戰術,匈奴有多少人,不過百萬,中原有多少人,不止千萬,短期匈奴憑藉優勢(靈活的騎兵戰術等),能佔到一定的優勢,但是他吞併不了中原,只是搞點錢財擺了!這點財富不足以增強他雄厚的實力!

其次,人口,既然戰爭解決不了他根本的問題,那隨著戰爭的持久性,中原的兵源源源不斷,而匈奴卻越來越少,兵力不足,長久戰爭必然失敗,最為要命的是,人口出生率根本配不上兵力的需求率!據歷史統計,不說從秦朝開始的匈奴戰爭,就單單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對匈奴的戰爭一次性就消耗匈奴幾十萬的兵力,兵力少了,人少了,必然部落實力低了,要麼被吞併,要麼遠盾!

第三,融合,很多匈奴人,因為戰爭融入到中原了,漢武帝時期,就有幾十萬的匈奴人搬遷到中原地區!融入到華夏文明體系中!

第四,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匈奴失敗的重要原因,沒錢!沒錢就沒辦法長期消耗戰,何況是幾百年的消耗戰!

所以,匈奴失敗了,慢慢也消失了!


腸胃鼻炎健康


匈奴原本是雄居於中國北方的一個強大遊牧民族,從先秦時起,就是中原政權的一個極大威脅。即便是強大如秦朝,也不得不修築長城並屯重兵以防備匈奴入侵;漢朝時,劉邦曾想借一統天下之勢解決匈奴問題,不想被圍在平城七日七夜,差點作了俘虜。後來,只好採取和親政策,求得暫時的和平。

漢武帝年間開始,隨著王朝勢力大漲,先後發動了多次對匈奴的戰爭。並且,這些戰爭幾乎都以漢朝的大勝而告終。

西域被漢朝控制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遠走漠北,南匈奴內附。

東漢時,北匈奴仍在襲擾中原,東漢為此發動遠征,大敗北匈奴,使其再無力量南下。到了五胡十六國時,已經內附的南匈奴曾建立過前趙政權。

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南匈奴逐漸被漢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南匈奴漸漸消失。北匈奴一敗再敗後,不得不一路西遷,進入歐洲,建立過一些小型王國。

有一種說法是,匈牙利人即北匈奴的後裔。不過,近年也有另一種說法,即蒙古人才是匈奴人的後裔。


聶作平


匈奴的逐步崛起是在秦漢之際,其中在漢朝前期達到了鼎盛時期,之後漢武大帝崛起,在漢朝持續的打擊下,匈奴分裂為了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了漢朝,北匈奴推到了更北邊的地區,依舊與漢朝為敵

到了東漢,大將軍竇憲連續對北匈奴進行打擊,北匈奴開始漸漸敗退,並且打不向西遷徙,進入中亞和歐洲,並融進了當地民族。

南匈奴的一支最閃耀的就是建立了漢國的劉淵,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之後就再也沒有關於匈奴的消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