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蔡龚亮


我们经常在武侠小说或影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大侠刚落座,就对着向他慢跑的店小二喊道,小二,两斤熟牛肉,10斤或一坛花雕。古代一坛酒以2斤,5斤,10斤装的为多。没过几分钟,就见酒菜上桌,大侠海吃海喝起来。



在古代,不论是舞刀弄枪的侠客或英雄好汉,如张飞,武松,萧峰,李寻欢等人,还是诸如屈原,李白,苏轼,柳永之类舞文弄墨的文人,他们一个个喝起酒来都是海量,豪气干云,最低都是以多少斤或多少坛起步。

光听到这些数量,吓都吓倒了。实质上,古人喝的酒,根本无法与现在的白酒相提并论。即使拿现在38——50度的中度白酒放在李白或武松面前,他们肯定也喝不下那么大的量,说不定已经喝得见阎王去了。



就拿嗜酒如命的李白来说,常常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来显摆自己的酒量。实质上,300杯酒确实不少,按照小酒杯3——4杯为一两,这些足有10斤了,也符合李白的喝酒风格和肚量。

但是,李白生活的唐代,基本上都是米酒,这种酒是以糯米酿制而成,酒精度在15度左右,仅仅比现在的黑啤酒精度高一些。现代酒量好的人,喝10瓶黑啤没一点问题。



另外,陕西人常喝的一种饮料——醪糟,制作工艺跟米酒一样,酒精度在8度左右,要高出一般啤酒的酒精度,在本质上也算是一种米酒,但人们从来不认为这东西是酒。

花雕也是由糯米发酵制成的一种酒,跟米酒度数一样,在15度左右,从古至今,在南方江浙一带很受欢迎。



因此,对于李白或其他豪侠,动不动就喝掉几百杯,或10多斤,或好几坛酒的情形,我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放到现在,酒量好的人同样能干掉那么多,也不见得会醉。

古代由于酿酒技术和酿酒设备一般,多数情况下,只能酿制以米类作物作为原料的酒,它们要比小麦,玉米,高梁等作物容易酿制。



直到宋朝末年,随着蒸溜技术的完善,人们才逐渐掌握了蒸溜法酿酒,在四川一带,有些作坊可以酿出度数比较高的酒了。由于这种酒喝起来烧心,人们喝它也不像喝米酒那么从容,所以被称作烧酒,最早是作为麻醉剂用。

白酒广泛出现在生活中,酿酒技术成熟后,差不多到了明末清初。这时,人们完全可以用蒸溜法生产出50度以上的酒,还能酿出6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如烧刀子,酒量再好的人,对这种酒也畏惧三分。


鸿鹄迎罡


经常在一些武侠剧中,看到许多大侠,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动不动就喝上个好几坛,乃至有些失落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他都还没醉。莫非古时候的酒跟白开水相同?一点都不醉人吗?其实并非如此。

影视作品中的桥段,只是只是场景需求,前史上实在的酒仍是有必定度数的。我国自古以来茶文明和酒文明一向都是我国的两大特色文明。我国前期的酿酒方法,相对如今仍是比较粗糙的。

前期的酒相当于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酿造工艺简略,口味甜美醇美,乙醇含量很少,因而深受人们喜欢。度数只是相对于现在咱们的啤酒,根本在十度以下。前期古人酿酒,都是用五谷或许果子来酿酒的,所以酿出来的酒有点相似咱们现在的葡萄酒。


我国的酿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专家从前出土过距今有5000多年前史的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就存在着酿酒这个行业。

有的前史记载,酿酒的鼻祖是狂药,以为狂药是夏朝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说“酒”字的条目中有:“狂药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秦朝时,酿酒呈现了酒曲,那个时候酿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根本都在十度以下。许多人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阳冈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实际上其时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数,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数要高几度罢了,也就十几度左右,相当于鸡尾酒的度数。宋朝时期的酿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炼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

所以其时武松喝的酒相当于喝了六七瓶的啤酒差不多,宋末能够提炼出白酒相同的度数,这还得归功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的天气比较冰冷,所以古代的这些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跟华夏的酒不相同,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法,后来才传到了华夏。


盛行喝白酒,也是在元朝今后的工作,元朝曾经许多人都是海量,元朝今后很少呈现一个人能够喝十大碗的,像唐宋时期,李白有许多诗歌,都是描绘斗酒的场景。


方言讲史


其实好几坛还并不是古人酒量的上限,且看汉代的一些记载。

《汉书·韩延寿传》记载:

饮酒石余。

《汉书·于定国传》记载:

食酒至数石不乱。

汉代1斤为250克(北京大学藏武库一斤权256.5克,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三钧权重22.49公斤),1石有120斤,则1石等于30000克,合30公斤。

饮用酒的数量如此之大,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说明

喝的酒乙醇含量显然不高。

在我国古代,按照时间次序,先后出现自然发酵的果酒、人工酿造酒和蒸馏酒。

蒸馏酒出于元代,无论是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许有壬的《至正集》、叶子奇的《草木子》,还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都有相关的记载,是学界一个通行的说法。

而蒸馏酒出于

东汉、唐代、宋代、金代这四种说法,是后来学者对元代说的修正,但基本上已经被相关专家所否定,当然这个否定也不能完全算定论,但如果说元代以前蒸馏酒(烧酒)没有大规模流行,则基本上是无疑的。

因而,在元代之前古人喝的酒应该都以发酵酒为主,不是烈酒,酒精度(乙醇含量)不高,那么具体多高呢?

秦汉时期,一般酒的酒精度才达到3%左右,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工艺的改进,酒精度有所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好酒可以达到4%到4.5%,隋唐时期中高档酒(黄醅酒、清酒)可以达到6%到10%,而中低档酒(绿酒、浊酒)的酒精度仍然在1%到3%的区间内——酿酒过程中有微生物阑入酒内,又未经过滤去除液体表面的浑浊悬浮物就是绿酒或浊酒(白居易:绿蚁新焙酒;冯延巳:绿酒一杯歌一遍;晏殊:绿酒初尝人易醉;江总:浊酒倾一杯;李群玉:一壶浊酒暄和景;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清酒是将浊酒进行过滤后二次加工成的谷物酒,其酒精度就稍高一点,卖相也更好一些(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元稹:一尊清酒始行杯);如果制酒过程中相对重视保持酒曲和酒液的纯净度,那么酒液则会呈黄色,类似今天的黄酒(白居易:世间好物黄醅酒;李白:玉碗盛来琥珀光)。白居易诗句“烧酒初开琥珀香”中的烧酒,唐李肇 《唐国史补》提到的“剑南之烧春”中的烧春虽然都有烧字,但并不是蒸馏酒。

宋代的酿造酒工艺逐渐定型,酒精度在3%到12%这个幅度之间,根据市场的繁荣程度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再具体进行区分。

但发酵法有一个技术上制约酒精度的瓶颈,在酒精度达到20%以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无法再以特定的代谢方式持续进行合成,所以在蒸馏酒出现之前,发酵酒最高不会超过18度到20度。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中国人尚酒,酒是文人骚客之灵感,酒也是英雄胆,耳熟能详有关羽温酒斩华雄,又有武松十八碗打虎。

说这个十八碗,要搁现在52度的白酒,武松是绝对喝不了十八碗的。这里的差别在于,元末明初之前的酒都是发酵酒,是用果子粮食等发酵的低度酒,因为工艺水平不高,酒里仍有酒糟酒液是混浊的,所以又称为"浊酒"。其度数,比如米酒只有几度,高的也就十几二十度。所以李白才能斗酒诗歌三百,武松才能十八碗后吊打老虎。

古代还有温酒煮酒的说法,比如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为什么要温要煮呢,也是因为古代发酵酒工艺不好,酒里有有毒物质,比如少量甲醛,加温可以挥发。

自元末明初开始,中国酿酒工艺发生变革,蒸馏酒始创。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烧酒就是蒸馏酒。现存可考的最早的烧酒古坊就在成都市中心九眼桥旁边的水井坊博物馆,现在还在生产,是一座活的蒸馏白酒博物馆,很值得爱酒人士一看。蒸馏酒经过蒸馏提纯,所以酒精度高,一般的原酒基本都在六七十度,这一般是没办法直接喝的,入喉口感太浓烈,所以当今白酒工艺里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勾调。

当然不是发酵酒不好,当今的啤酒米酒葡萄酒都是发酵酒,经过现代工艺的发展,不同种类的发酵酒都有自己独有的工艺特色,并能保证具有特色的口感,拥有广大的拥趸。



山里一条鱼


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很多人江湖人士或者是王公大臣在喝酒的时候随随便便都是几坛,就像喝白开水一样。那么古代的酒到底是多少度为什么古人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第一在现实原因中,我国早期的酿酒技术并不是那么成熟。古代中国只能降到初5°到8°左右的米酒。这种酒大多是由纯粮食酿造而成,度数自然也不会很高,甚至不会超过十度,就像我们现在的啤酒一样,几乎可以当饮料饮用。

第二,根据史诗的记载,古代酒浓度提升是在北宋之后,大约在辽金元时期开始盛行,政刘久因为地区的不同,聊京地区吧!地处北方草原地势比较高,气候吧比较寒冷,喝高浓度的烈酒,有注意当地人保暖,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酒的度数得到了提高,酿酒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过。很难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最多不过十几度。

第三,古代的酿酒大多数是以度数非常低,解渴为主要特点,所以就会有大家所看到的羊头畅饮的画面了。总而言之,果果古寨九组要去人工酿造河中有两种方式制作而成。之所以早期的人们喝很多都不会醉,就是因为酒精浓度偏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糯米酒好喝不上头。就像是一种带有酒精的饮料一样。我刚从技术到一发展就均浓度也提高人们一代不像以前那样好饮了。

中国古代的酒一般是十度以下。中国注册名称艾莱依产地原料是原配方箱型几人。典故劝行的,例如我们这的兵圣王酒,就带有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

中国传统名酒丰富多彩。有的端庄,有的凝重,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纯朴素雅,反映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于茅台酒产生于贵州仁怀县茅台镇而得名。还有产生于山西汾阳县的汾酒。

通过我的回答,你是否知道为什么古代人会千杯不醉,万杯不倒了呢?如果觉得可以,请点赞评论。谢谢!


历史小金金



中国古代的酒,从夏禹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记载,通过发酵酿酒度数3到5度吧,到了宋代,酿酒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蒸馏,酒的度数可以达到20度左右。
古人能喝酒,一个原因是酒的度数低,另外一个就是古代体力劳动多,强度大,人的身体更加强壮,特别是习武之人,尤为突出。


70蜀黍




古代的酿酒制造,出来的酒很香,都是纯手工制造出来的,喝起来很上瘾,对于现在的酿酒工业来说,都是用酒精,兑出来的,所以说不怎么好喝。即使是度数比较低,也不会喝多少,比我喝低度的啤酒,也没有看见谁喝多少,要知道,一个坛子至少有好几瓶啤酒吧,那么现代人喝一两瓶是多数,能喝多的就很少了。



就现在的人喝饮料,也就喝个一两瓶,跟古代人成坛子喝酒的量绝对是不能成比例的。听一些老人说,以前的酒非常香,不断,也蛮喜欢喝,就连黄鼠狼也会偷着喝酒。你想那个时候的酒,估计要比现在的饮料要好喝,因为那时的酒,有米香的味道,你想想这么香的酒。曾听说过,那时候的女子喝一坛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也许那时候的酒度数不会很高,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说,你要是碰见好吃的,可口的资源,也会多吃,跟这个大餐丰不丰盛估计也没多大关系。

既然古人那么能喝酒,这个也没有必要是谣言,古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跟现在的人不能比,而且现在的饭菜还真的没有味道,调味料确实很多,但是一闻真的想吐,能有香的饭菜的地方也不多,除非自己掌厨,食材自备。

现在的美味都看不见了,何况美酒呢,所以说现在的人喝酒,不行了,也没有什么疑惑,因为时代的不同,我们虽然生活在一样的空间,却再也看不见同样的佳肴美酒。


雲霁了


提到武松在景阳岗喝了十八碗酒,还上山打了老虎。我就不得不怀疑古代的酒浓度得是有多低?

说起如今我们喝的这些高浓度酒,跟古代的游牧名族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元朝以前中国民间流传着两类酒,一类是以汉人为主的中原人通过五谷或是水果蕴酿发酵而来的米酒,通过过滤和添加特殊的配济制作而成。这类酒浓度不会超过20度,口感香醇与现在的醪糟差不多,古人将酒视作解渴的饮料足见这种酒的浓度之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像李白、杜甫…这类大诗人整天以酒为伴还要写出了如此多的诗篇,换个高浓度的酒试试,酒精中毒都算是轻松的了!


第二类酒便是从北边的游牧民族传至中原的,北方地区天气严寒这些游牧人为了喝酒以达到保暖的目的,将制酒工艺发展到了蒸馏的层次,通过多次蒸馏获得了高浓度酒。同如今北面的俄罗斯人一样他们喝的酒比我们这里的浓度高多了。这种酒传到中原后并没有得到欢迎,因为实在太难喝了,人们更愿意去喝传统的米酒。然而到了元朝统治中原,为了彰显名族文化,蒸馏酒被列为百酒之首,高浓度酒逐渐取代米酒,米酒衰退。元灭亡以后明朝米酒得以复兴但短暂兴盛后清军又来了,他们虽然不是游牧民族然而生于东北方严寒的气候让他们格外热爱高浓度酒,米酒再次被漠视。直至今日米酒的地位也没能超越白酒!


但在中国古代元以前,米酒是被视作优质酒的,而从北面传来的高浓度酒由于太过难喝,被视作劣质酒价格低廉只流传于贫穷百姓之间!如今的白酒文化被我们传承了下来,而真正属于自己的米酒文化却遭到遗弃。


荒野历史


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梳理一下酒的种类和酒的制作历史,搞清楚古代的酒和今天的酒有什么异同。

就酒的制作技术来说,世界上的酒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酿造酒,另一个是蒸馏酒。就酿造酒的原料来说,大致分为果酒和谷物酿造的酒。果酒就是葡萄酒、苹果酒、柑橘酒等等以水果为原料的酒,在中国不占主流,虽然葡萄酒等自汉代前后已从西域传入,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中国人的饮酒,一般还是以谷物酿造的酒为主。那么,什么是蒸馏酒呢?蒸馏酒就是在谷物酿造的酒的基础上,对酿造酒再通过蒸馏器和蒸馏技术进行再次制作,可以进行一次或两次、三次蒸馏,最后的酒精度可以达到70度左右。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蒸馏酒技术的出现以及成熟要晚于酿造酒。历史上最早出现蒸馏技术的应该是在现位于阿拉伯半岛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以后沿东南传入印度北部地区,但是蒸馏酒的制作一直没有广泛的传开,可以说在13

世纪下半期之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并未掌握蒸馏酒的制作技术。中国虽然在4~5千年前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谷物酿酒技术,但蒸馏酒的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甄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现在有不少学者主张蒸馏酒的出现在中国可能更早,根据是唐代的文献中已有“烧酒”和“白酒”一词出现,比如《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荔枝楼对诗》中的“烧酒初开琥珀香”,卷五一八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中的“自到成都烧酒熟”,《全唐诗》卷五八九李频《游四明山刘樊二真人祠题山下孙氏店》中的“起看青山足,还倾白酒眠”,卷五九六司马扎《山中晚兴寄裴侍卿》中的“白酒一樽满,坐歌天地清”等的歌咏中,都出现了“烧酒”或“白酒”的词语。但这里所说的“烧酒”或“白酒”恐怕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烧酒和白酒,王赛时在《唐代饮食》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献中常见的‘白酒’一词,此非白色酒,也不同于现代概念中的白酒。这种白酒就是浊酒。唐人常以酿酒原料为酒名,凡用白米酿制的米酒,唐人称之为白酒,或称为白醪。”而唐人笔下的烧酒,应该是一种经过低温烧法进行灭菌处理(以使保值期延长)过的酒,“唐人称经过加热处理的酒为烧酒。”
我觉得虽然还不能贸然断定唐代时的“白酒”和“烧酒”就一定不是今天的白酒或烧酒,但比照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和当时中国的酿造技术,蒸馏酒似乎还没有出现。但是否在元代才由外域传入,似乎还可商榷,北宋的田锡在《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可知宋人已经知晓暹罗酒在制造工艺上的独特性,“复烧二次”是否可理解为将酿造的初级酒再通过蒸馏的方式重新制作,尚需进一步的论证。中国的蒸馏酒技术的传入,有一支可能来自南方的暹罗(现泰国)和云南一带,元在消灭了南宋之后,长驱直入,一直攻打到云南,并在1287年占领了暹罗,暹罗此时已经有蒸馏的烧酒生产,来源可能是印度北部和阿拉伯一带,之后从南方带入了蒸馏酒的制作技术。另有一支是直接来自阿拉伯地区,元代的蒙古人曾出兵西域,在西亚及阿拉伯一带建立过“”,这一时期东亚和西亚乃至东欧的交通被武力打开,蒙古人的马队驰骋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蒸馏酒的技术也有可能在这时期被带入中国。不过,蒸馏酒在元代中国的普遍传开,似乎是在
13世纪末或14世纪以后,马可波罗在其《东方见闻录》(或译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中国用米和麦酿造的酒,但未提及蒸馏酒一类的烈性酒,马可波罗在中国的逗留期间是在1274~1290年间,即便这时已有蒸馏酒出现,大概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在1330年元代宫廷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撰献给文宗皇帝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述了一种从南方传入的称之为“阿拉吉”的烧酒,在同时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出现了一种传自南蛮的烧酒“阿里乞”,“阿拉吉”和“阿里乞”应该来自于阿拉伯语araq
,意谓“蒸发、发散”。此后,蒸馏酒的制作在中国蓬勃展开了,各地出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白酒。

从这一历史考察来看,古人喝的酒,至少元代中期以前的中国人所喝的酒,应该都是谷物的酿造酒,酒精度大概在10-15度左右,甚至更低。这样看来,水浒传中的好汉(都是宋代人)动辄可以和好几碗(其实那种碗都是浅浅的,也不大,绝不是深底大碗),也不算什么太了不起的,也就是像今天的人一连喝了1-2瓶绍兴黄酒而已。绍兴黄酒的酒精度一般在15度左右,红葡萄酒一般在13-15度左右,白葡萄酒更低,大概在8度左右。我想,今人和古人,中国人和外国人,在饮酒的酒量方面,其实差异不大,千万不要被历史小说中的有些描述吓倒了。






复旦大学徐静波


老司观点:

  1. 最搞的就是艺术加工和演绎的;

  2. 古代的酒属于酿造酒,是低度酒;

  3. 多少度,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且计量单位是现代的;

  4. 中国古代酒发展到最后是黄酒,一般在12-15度上或下的样子。

酒的种类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酒可以分为三类,酿造酒、蒸馏酒和混配酒。

蒸馏酒\\烈酒: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金酒、龙舌兰酒和白酒

酿造酒/发酵酒:啤酒,葡萄酒,果酒,黄酒(米酒)

混配酒\\配制酒:利口酒,预调酒等

酿造酒,就是利用糖(或淀粉转化来的糖)利用酵母发酵产生的酒,因为酵母在一定浓度的酒精下会抑制其活力甚至死亡,所以酿造最高的酒精度极限也会是在20左右。这还需要很高的技术和对酵母的选取。

所以古代想要得到很高度的酒精的酿造酒是很难的。

蒸馏酒:由于制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浓的乙醇溶液可以将酵母杀死,无法继续发酵,所以经发酵酿造的酒类含乙醇浓度最高只能达10%—15%。但酒精的沸点是78.2,经加热使温度超过酒精沸点而不到水的沸点,酒精蒸汽逸出,再经冷凝可得到80%—90%以上浓度的乙醇溶液,经勾兑可制造高浓度的烈性酒。所以烈酒也叫蒸馏酒,由于蒸馏过程中提取的馏分不同,有时分为“头曲”、“二曲”或“二锅头”等。


蒸馏酒的发展

虽然中国人考古发现蒸馏技术在唐宋就有发现,但用作大规模做酒,还是在元代游牧民族的进入。直至清代才壮大流行的烧酒,也就是蒸馏酒:现代的白酒。所以像水浒中描述喝十八碗,李逵用坛子喝的都可能只是8度以下的酿造酒。

艺术加工和演绎

评书中常有样的描述:

这条铁矛比茶杯口还粗,枪头子足有二尺多长,没八十斤也差不了哪去;

双手一举千斤的力气;

刘备双耳垂肩,双手过膝,难道他是大耳朵猩猩么。

这些无非是一种演绎加工夸大过的描述。

一般男性最大可达2400毫升胃容量,真喝十八碗,用坛子喝,别说酒,就是水也喝不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