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你感受过被“别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惧吗?

“老师啊,我今天和我爸妈吵了一架,好烦啊!”

“因为什么事情?”

“就因为我今天早晨起晚了几分钟,从我起床开始他们就开始在我耳边数落。”

“他们这是想督促你,也是为你好。”

“这还不算,最后又提起了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说人家每天自己主动早起背书,吃饭时也不忘拿着古诗词,之前和我成绩差不多,现在人家是前几名,我却下降得这么厉害。我实在受不了了,就顶回去说人家那么好,让她当你们女儿啊!”

“我感觉好压抑,每时每刻被别人比着感觉自己越来越自卑了。”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似乎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被“别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惧!

孩子学习不好,家长会说:

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和你一样一同进学校,一同放学,都是在一个班里听课,怎么人家考第一,你就考这么差!

孩子看见生人不愿打招呼,家长会说:

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嘴甜的像抹了蜜,多有礼貌,看见我们好远就喊叔叔阿姨。你看看你,我都给你介绍了你都不知道叫一声,真让我丢脸。

孩子干活笨手笨脚,家长会说:

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比你小那么多,衣服从来都是自己洗,而且干干净净,你看看你这么大了,除了吃什么都不会。

“别人家的孩子”背后,是“别人家的父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这样经常被父母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被父母“激励”着上进。

然而,在别人家的孩子背后站着的是别人家的爸妈!

曾有人说:“那些在平等和友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们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份乐观自信与可爱也许是我永远学不会的。”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选择就投胎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在这个家庭遇见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并被迫进入到一个已经运行多年的家庭系统中,并被迫适应这个家庭系统。在适应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被迫的、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也就是说,我们的性格特点有一部分来源于家庭的生理遗传,更多一部分来源于家庭的环境和系统遗传。我们自身优点继承于原生家庭,缺点也继承于原生家庭。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综上所述,孩子成长中的为人处世以及教育等都受到父母在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影响。当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们是否有好的影响。

别给孩子传递负面情绪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1、责备和问罪

“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把你的脏手按在门上,要用门把手,你从来就不听。”

2、谩骂

“把房子弄这么脏,你真是个懒虫,简直懒的跟猪一样。”

3、威胁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让抓人的人贩子把你带走。”

4、说教 

“下次见到老师要和老师说打招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警告

“不准爬到凳子上去,会摔下来的。”

6、控诉 

“你看到我头上的白头发了吗?都是因为你让我操心的。”

7、比较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乖。你再皮我就不喜欢你了。”

8、讽刺挖苦

“什么?你想参加学校的舞蹈队?算了吧,就你那身材。”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威胁”使孩子强制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在强大的恐惧面前,把自己保护起来。成人会觉得见效,但在孩子的内心,那是何等的恐惧体验,甚至是不被爱,没有安全感,不受保护。自我的价值感降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外面的危险,心理问题继而产生。

“警告”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但这种爱其实是焦虑和恐惧的转移,说了这些话,父母便安心一些。孩子则会把这份担心和恐惧接过来,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到处危机重重,我做什么事情都会有麻烦。

听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控诉”的话,孩子的内心是很内疚的,他觉得父母过得不好,是因为自己,孩子会觉得是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错,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或是隔离自己的感受,不在乎父母任何的言语感受和控诉,内心早已很是愧疚或愤怒,而这份情绪被孩子压抑。

父母经常会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这种比较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弱项和对方的强项做比较,而比较的对象也许有很多个。父母的动机是为激励孩子进步,但很多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是

“我不如别人”、“爸爸妈妈其实根本就不喜欢我”、“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我恨她,都是她的错。”

如果是父母和孩子说“讽刺挖苦”的话,孩子当然也会觉得愤怒,但是父母不能选择,孩子会将这份愤怒转向自己,觉得父母真是讨厌,或者是心里默默的想着怎么报复父母,也可能会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

所以,不要只看到别人家优秀的孩子,那背后优秀的父母你也必须知道!

其实成功孩子的背后父母有很多共同的特质:

对孩子总是抱有欣赏的态度;原则性强,不轻易因人因事改变自己主张;善于经营自己家庭;关心但不溺爱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烧得一手好菜;做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我们从自己做起,将优秀与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他快乐成长。当然,培养一名优秀的孩子,好的教育不可或缺。家长应该多倾听孩子的意愿,和他一起规划未来发展道路,向“别人家的孩子”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