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爲何用力過猛?

很久沒怎麼聽到聯想的聲音,這次的5G投票舊聞被炒得沸沸揚揚,讓這家老牌IT企業重回人們視線。

事件源起此處不贅述,但眼下自媒體發達,捕風捉影已成套路,因此聳人聽聞地炒炒剩飯也能理解。

讓人不解的在於聯想的過度反應。

柳傳志、楊元慶、朱立南三人聯署的“致聯想集團全體同仁的一封信”在網上流傳,與其說是給“戰友們”說,倒不如看做對外的一份宣戰檄文。

聯想為何用力過猛?

信中列舉了聯想過去的成績和曾經有過的輝煌,比如說遠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聯想“堅決舉起民族工業的大旗,最終擊潰國際巨頭,這樣才使國產電腦走進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才使中國的信息產業得以發展!”

這說法對不對呢?只能說部分正確。當時計算機產業飛速發展,電腦快速進入千家萬戶。那是國際潮流,是大趨勢。只能說聯想順勢而動,準確抓住了歷史機遇。因此正確的邏輯關係是:歷史機遇成就了聯想,而非聯想改變了歷史。

當然,在那個年代,最終是聯想脫穎而出執業界牛耳,而非長城、四通、浪潮、實達那些企業,這中間當然有人的因素。應該說,沒有柳傳志就沒有聯想的說法並不誇張。這是柳傳志至今仍能成為一個重要的企業家被社會公眾認可的主因。當然,也是每次聯想遇到過去不的檻,還得讓老人家出馬的原因。

2000年前後是互聯網全面興起的重要節點,聯想當時依然處於領導地位,騰訊只是個小小的聊天軟件,百度和阿里巴巴還沒影兒呢。能跟聯想在聲勢上抗衡的是新浪、搜狐等網站。可沒過多久,格局就完全變了。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我也同樣不贅述。

歷史不能重演,但所有的結果都能找到原因。

在很多人眼裡,聯想更像一家大國企,而非大國際化企業。判斷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並不是看辦公樓是否漂亮,員工是不是都會說英語,重點還在觀念。觀念從哪裡反應?表述方式就是其中之一。

譬如說“致聯想集團全體同仁的一封信”裡,結尾有這樣的話:“兄弟姐妹們,到了我們挺身站出來的時候了,朗朗乾坤,如果幾萬名員工都不能讓正氣自保,我們還辦什麼企業,我們就是一群窩囊廢!”

這哪兒像個國際化大企業的表達方式,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這是哪個抵制強拆的鄉鎮企業呢。

像我等這樣沒進過大公司的人也知道,公司有公關部、市場部、法務部、保安部,這件事歸哪個部門負責,就讓他們去處理,否則養他們幹嘛?現在你號召幾萬員工挺身而出是想搞哪樣?又不是打群架,看誰人多。

至於“獻計獻策,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誓死打贏”這種口號,也讓人尷尬不已,反正自從上次“98抗洪”之後,我就沒聽過此類雞血沸騰的口號了。

時代變了,可聯想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一個大家都刷著抖音的年代,這封信的語言讓人很有穿越感。

毫無疑問,在這件事裡,聯想反應過度,用力過猛。這也難怪,脆弱的心普遍敏感。在業績不佳,股票貶值的背景下,聯想對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會表現出過激反應。一些刺耳但卻無足輕重的言論,居然讓聯想暴跳如雷,這大概連那些自媒體們都始料不及吧?

前面說了,這封信有些像宣戰檄文。可對聯想來說,“幾萬兄弟姐妹”挺身而出,找到敵人了麼?與其去捍衛本已失去多年的榮譽,倒不如喚醒那些躺在過去功勞簿上、不思進取混日子的員工,努力提升銷量增加盈利。

至於是披著民族大氅,還是國際化外套,並不如你們自己想得那麼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