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背之年 初心不改——訪中科院肖序常院士

與貴州科學家面對面

2018年7月9日,由“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專項資金”、“2017年貴州省出版傳媒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貴州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貴州省人力資源開發促進會共同編撰的《貴州科學家傳記叢書》第一卷在貴陽舉行首發儀式,並同步啟動了第二卷、第三卷的編撰工作。此乃貴州省科技界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今日,本刊策劃推出欄目《與貴州科學家面對面》,目的是以適時性、鮮活性為標尺,短小精湛的媒體呈現方式,延展性地勾勒作家、記者採訪科學家以及該書未摘錄的一些採訪雜記和科學家們工作、生活中的小故事。

第一卷側重編撰了貴州籍或在貴州這片熱土工作過的19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兩院院士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和為我國科研事業鞠躬盡瘁的人格魅力,一定會給讀者以深刻的教益。而選載的這些科學家小故事,旨在讓更多的讀者去了解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艱難過程,激勵有識之士、青年才俊,投身到科技創新的偉大事業中去,使崇尚科學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與追求。

鮐背之年 初心不改——訪中科院肖序常院士

本文作者塗萬作同肖序常院士和他的女兒肖芹女士合影。

《貴州科學家傳記叢書》中,我採寫的肖序常院士,是全國千餘名院士中為數不多的貴州籍,我為這一機緣而慶幸、興奮。但興奮之餘,又不免擔憂。肖院士遠在北京,且年屆九十,深居簡出。此次採訪能順利成行?裹著一團問號,求助於《叢書》編輯部。負責協調的丁亞老師很快給了我一枚定心丸——已分別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同志和肖院士的家屬溝通好了!

在進京的列車上,我翻閱了所有以肖序常為主人公的“人物特寫”和“報告文學”。讀著讀著,就有一種漸行漸近的感覺,對知識的渴望,對事業的執著,對真理的痴迷,正是我從小就崇拜的科學家形象。

但如何寫好科學家是一個新課題,是寫科研成就,或是寫學術貢獻;是寫跋山涉水探礦,或是寫遠涉重洋講學;是寫著書立說,或是寫拿大獎特獎,可是這些早已見諸報刊,不再新鮮。我想,一位科學家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而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是情志高遠,心懷大愛的。

採訪地點在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大樓三樓。肖老的辦公室很是寬敞,但給我的感覺卻是擁擠,除了牆上一張彩色《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幾乎是書的王國。書櫃裡是書,書櫃頂上是書,辦公桌上是書,就連地板上堆的也是書。本該有的空間還被一張條桌佔據,上面擺滿了圖紙和資料,由“請勿翻動”的字條覆蓋著。整個房間,除了兩個單人沙發和辦公桌前的電腦椅,再無餘隙。

不一會兒,肖老側著身子走到辦公桌前,拿出一本《肖序常文集》送我。這是一本大八開的精裝本,沉甸甸的,裡面收錄了肖老畢生的心血之作。書的扉頁是肖老的題字:“小塗同志指正 2017.6.20於北京 肖序常敬贈”。“敬贈”二字,讓我難以承受,暗自感嘆,好一個謙遜低調,虛懷若谷的科學家!我也把自己近期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集子《靈性貴州》送給肖老。肖老說:“這是家鄉人寫家鄉的書,我一定要認真拜讀。”

肖老說,我是一個地質人,我的一生,我的苦樂與幸福,是同祖國的地質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和我的家鄉貴州聯繫在一起的。接著話題從遙遠的年代開始,他的思維伴隨著他的記憶和興奮點一起飛翔,像電影裡的蒙太奇,有時是一個溫馨感人的情節,有時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就像大江大河,既有源頭的涓涓細流,又有入海前的奔騰激盪。

我忽然意識到,我面對的這位院士,既是一位偉大的地質構造學家,但也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不由心生感慨,也許,他的行動不再敏捷,思維不再縝密,語言不再流暢,但他的表達是真實的,他的情感是純粹的,他的心胸是寬廣的。我決定放棄已經準備的採訪提綱,做一個虔誠的聆聽者,一任他信馬游韁,天高地闊,在時空中穿越。

此刻的肖老,彷彿回到了屬於他以及他們那個群體的青春歲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他為之興奮,我也跟著陶醉。我漸漸地發現,每每提及地質構造,提及鉻鐵礦藏,提及甘肅白銀,肖老的眼睛裡就閃爍著智慧與快樂的光芒。我忽有所悟,他刻骨銘心的記憶,他一觸即發的興奮點,不正是我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嗎!

接下來是採訪他的夫人鮑佩聲老師和女兒肖芹女士,以及他的地科院的同仁們……

幾天來,圍繞我將要抒寫的主人公——肖序常院士,耳濡目染,從瀏覽報刊雜誌,到閱讀論文著作;從分享人生故事,到聆聽拳拳話語;從妻兒的心中,到同事的眼裡,我感到,一位初心不改,傾畢生摯愛於地質事業的科學家形象,在我的心裡逐漸清晰、明朗、豐滿起來。

採訪結束的前一天,我再次來到地科院跟肖老辭行。老人家戀戀不捨,拉著我的手在大樓的院子裡走了一圈又一圈。肖老說,小塗,我已經九十歲了,俗話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感謝你千里迢迢從家鄉來,就是我的親人,請你代我感謝《叢書》編委會,感謝家鄉的領導。肖老的話讓我很是傷感,我說,肖老,下次來北京,一定來看您,要多多保重,祝願您健康長壽!

臨別時,肖老執意相送,到了馬路邊還不肯鬆手,不斷地叮囑要注意安全。我忽然感受到了一份父輩的關愛之情,當離開好一會兒再回頭望時,拄著柺杖的肖老還站在那裡,我忽然心頭一酸,眼睛不由溼潤起來。(《貴州日報·科技週刊》2018年07月18日 塗萬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